陈丹华
浙江省磐安中学
摘要:时空观念这一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它是历史的起点,笔者认为时空观念的感悟能力应在教学中着重培养以期达到更好的教学质量。但它不仅是学生学习历史、理解历史的前提基础,也是学生个人终生发展必备的品格和能力,是历史学科价值的重要体现,值得广大教者不断进行摸索。
关键词:时空观念 时空坐标 时空对比
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指的是学生在历史学科学习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历史学科特性的思维品质与能力。学科五大核心素养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与家国情怀。漫漫历史长河,时空观念这一核心素养的历史学科特性非常之突出。我们知道,历史史实,只有将其置于其存在的特定的时空框架中,才具备其存在的意义。
笔者以本校历史教研组郑晓璐老师在高二年级执教的《改革开放经济改革专题》一课为例,浅谈对高中教学中时空观念素养的培养的一些粗浅思考。
郑晓璐老师上的这一课为高二专题课,内容为改革开放经济改革以及人物评说模块中“邓小平”的部分内容。本课以时代周刊封面人物邓小平导入,通过充满时代性的材料激发学生对本课知识的兴趣,另一方面,也是贴近学生时代与生活。
本课的第一部分以图片的方式让学生讨论76年美国对邓、对中国的态度和78年以后态度的对比,引出《实践》和十一届三中全会。通过图片引导学生自我回顾知识,培养学生知识点之间的时空联系。新时代与以往相比,新在哪里?对比分析,得出新的思想路线,新的政治路线,新的组织路线;新的理论、时期、领导。一个新的时代在中国展开。
第二部分,依旧落点在时代周刊封面,“1985年,中国正在远离马克思”,学生讨论,封面的哪些因素显示中国正在远离马克思?这些因素跟什么经济联系在一起?这体现出时代周刊对邓以及中国的一种怎样的看法?教师将两份材料呈现:市场和私营,提问,这还是社会主义吗?政治: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提问:改革是姓资还是姓社?使学生展开充分讨论,引出南方谈话,阐述社会主义的本质,总路线和三个是否有利于。
第三部分,由于时间的局限,郑老师对南方谈话后的进一步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确立,做了一个简单笼统的收尾。总体来说,本课知识点以基础知识落实为主,严格按照考纲要求进行,是一堂较为典型的高二专题课。
笔者做粗浅的反思。郑老师以时间为线,但学生抓住经济体制改革的主线,对经济改革、对外开放的风云历史,能否真的做到一个递进的理解?本课需掌握的知识点,从十一届三中全会起步,走过20世纪80年代农村和城市经济改革的逐步展开以及对外开放格局的逐步形成;走到20世纪90年代,涉及1992年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确立以及之后通过十四届三中全会和十五大的进一步具体化和深化;最终,进入21世纪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确立。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随之成熟完善。
这样看下来,看似步步深入不难理解。但从学生的角度来解读,却未必能够行云流水。当前通史纲要模式的新教材在浙江地区仍未在高中三个年级全面铺开,2021、2022届高三学生仍要使用专题模式的旧教材。教者多有体会,学生的时空观大多较为薄弱,在理解历史事件的变迁延续、发展进步等存在困难。一会儿80年代经济体制改革?一会儿90年代又市场经济体制目标?在他们看来,知识点繁杂不清、概念混淆,一切似懂非懂。培养学生时空观,才能较好理清历史脉络进程。
笔者认为在这个问题的思考探索中,建立历史时空坐标是一个易操作且容易出效果的教学方式。用直观的时空坐标来明确历史发展中的阶段性特征,进行正确的比较、区分和联系,进而逐步培养学生对历史时空观的感觉,体会历史史实中的内在逻辑关系。以本课所涉及内容为例:学生能够理清从农村到城市、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城市的国企改革之间递进的经济改革路程;在90年代,理解改革与“市场”一词的全面铺开以及现代企业制度和非公有制经济。最终能够对这一段伟大的革新历史进程有一个连贯而正确的掌握。
另外,中外时空的对比也有利于学生构建科学的时空观。同样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和组织以及WTO的建立,区域经济集团化和经济全球化在全面加速,中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民族复兴的重大机遇。这与中国适时对外开放、全面经济改革的逐步铺开是密不可分的。教者应从宏观的方面加以引导,从而构建学生历史联系的能力。
时空观念这一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它是历史的起点,笔者认为时空观念的感悟能力应在教学中着重培养以期达到更好的教学质量。但它不仅是学生学习历史、理解历史的前提基础,也是学生个人终生发展必备的品格和能力,是历史学科价值的重要体现,值得广大教者不断进行摸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