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丽君
重庆高新区富力南开小学
《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着和合作者。由此可见,要真正突出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教师的角色定位和实施策略非常重要,下面就自己在执教《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时的一个片段谈谈我的看法。
教学片段:
出示例题:
师:孩子们,一共有多少个玩具?改怎样列式呢?
师:等于多少呢?请独立尝试计算。计算时思考:你遇到了什么新问题?你是怎样解决的?为什么这样解决?
生独立尝试与思考。
小组交流算法与算理。
小组汇报:
生1:我们小组有两种意见,争执不下,需要大家帮忙。第一种是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十位上就是“2×3+1=7”。用竖式表示就是 2 4 。第二种我们认
× 1 3
7 2
为十位上应该是“2×3×1=6”。因为这里是在做乘法计算,怎么能用加法算呢?用竖式表示就是 2 4 。
× 1 3
6 2
师:原来你们的分歧在于这个“1”的处理(板书)。请大家充分发表意见帮帮他们。
生2:我同意方法一。因为从图上就可以看出一共有72个玩具,而不是62个,所以第一种方法是对的。至于为什么十位上是“2×3+1=7”我也没有想明白。
师面带微笑环视同学。
生3:刚才××同学的发言给了我启发,请大家看图。盒子外面的玩具总数共有12个,即“个位4×3=12个”。盒子里面有20×3=60个,即十位上的“2个十乘3得6个十”。要求一共有多少个,就把盒子外与盒子里的加起来,也就是60+12=72(个)。
师:这位同学结合图画,有理有据地阐明了他的观点。还有谁想说说?
生4:我还能用昨天的计算方法证明十位上应该是“2×3+1=7”。这是我的竖式:2 4。我先算4×3=12,再算20×3=60,最后加起来就是72。
× 3
1 2
6 0
7 2
师:孩子们能从他的竖式中找到刚才大家争论的小“1”吗?谁能用红笔将它标出来?
生标注。
师:通过刚才几位同学的阐述,你们觉得这个“个位满十向十位进的1”应该怎么处理?
生齐答:应该和十位相乘得到的积相加。
师:那大家比较一下这两个竖式,你会选择哪一个呢?为什么?
生5:我会选择第一个,因为它更简便。
师:大家都愿意选择第一个吗?真棒!数学本身具有简洁美,看来孩子们已经能够体会到数学美了!
师:通过刚才几位同学的表达我们可以知道,这个“1”其实是个位上“4×3=12”组合后得到的“一十”,而这个“组合10”应该和十位上得到的“六个十”相加。看来当我们遇到新问题时既可以结合数学图画帮助我们思考,也可以借助学过的知识帮助我们。大家真不错,不仅学到了知识,在这个过程中还掌握了方法。
从以上这个教学片段我们可以看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找准了自己的角色,通过行之有效的实施策略真正在学习中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注重学生独特的学习体验。
“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给学生足够的独立思考和探索的空间,用指向明确且有效的问题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因此,教师注重学生独特的学习体验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给学生留足独立思考的空间。
在本案例中,教师在学生列式后,让学生独立尝试计算。在计算时借助问题:你遇到了什么新问题?你是怎么解决的?为什么这么解决?引导学生与已有知识对接,同时进行类比,不仅关注算法,更引发学生对算理的思考。因为既有方法的引导,又有任务的驱动,学生独立学习就有章可循。而且教师没有让孩子急于进入小组交流,就更是给学生留足了独立思考的空间,为学生独特的学习体验创造了空间。
(二)、给学生留足发表不同意见的空间。
这是我教的第三个三年级。在以往的教学中从未出现过这种情况。因此学生的分歧也让我没有想到。那学生究竟会怎样判断呢?他们会动用哪些知识储备或者选择哪些方法呢?他们能够通过彼此的互动理清算理呢?这也是我想了解的问题。因此在这个时候,我没有急于对学生出现的分歧进行引导,而是“请大家充分发表你的意见帮帮他们。”这里的“充分”就给学生提供了足够的数学表达空间,也为教师发现学生独特的学习体验并做有效指导作了良好的准备。
二、为学生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教师应该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为学生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因此,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进行尝试:
(一)、通过有效的组织形成良好的课堂学习活动场。
给学生留足时间和空间并不是让学生自由发挥。相反,正是因为学生自主性的增强,课堂更有可能出现无序的状态。这时候,教师的组织作用就非常重要。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我们可以发现:驾驶面对学生不同的学习体验,始终抓住本课的核心知识点,鼓励学生“充分发表你的意见”,动笔标一标“你能从他的竖式中找到刚才的小1吗?”等方式,通过动脑想、动手画等方式对学习活动进行有效组织。正是因为有了老师的因势利导,实施调控,才营造除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从而形成了有效的学习活动场。
(二)、通过有效的引导促进数学能力的发展。
尊重学生的主体是为了更好地以学定教。《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明确要求教师要关注学生“四基”发展。因此,教师的引导不仅要关注知识技能的指导,同时还要关注学生数学思想、数学活动经验等方面的发展。教师的有效引导首先体现在用恰当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如问题“解答时,你遇到了什么心问题?你是怎样解决的?”引导学生主动类比;通过“原来你们的分歧在对于这个‘1’的处理,请大家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聚焦问题,引发思考,并且教育学生有理有据地进行数学表达;通过“孩子们能从他的竖式中找到刚才大家争执的‘1’吗?”强化对知识的理解。三个问题,有效地引导学生主动展开学习活动。教师的引导作用还体现在通过教师恰当的归纳,使学生“四基”得到发展。在本环节的最后,教师不仅用简洁的话语对满十进一的处理方法进行了归纳,还对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体现出来的数学思想进行了强化,这样就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了知识,掌握了技能,积累了经验,感悟了思想。
(三)、通过有效的合作提升学生的情感态度。
这里的合作是指教师以平等、尊重的态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启发学生共同探索,与学生一起感受成功与挫折,分享发现与成果。在本环节中,我始终以平等的姿态,尊重孩子独特的学习体验,鼓励学生充分表达,让他们在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乐趣。同时通过独立思考、交流碰撞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学习习惯和修正错误、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总之,我们在教学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真正做好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最终让学生得到更好的数学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