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生命教育”之我所见

发表时间:2021/4/6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1月第1期(上)   作者: 邓西谋
[导读] 语文教学中的“生命教育”即是以生命为出发点,遵循生命的本质属性

        邓西谋
        陕西省武功县五七〇二完全中学

        语文教学中的“生命教育”即是以生命为出发点,遵循生命的本质属性,让语文与生活牵手,在语文教育中让生命发言,让语文进入生命,唤醒生命,并内化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人格内涵,帮助师生认识生命的美丽与宝贵,探索生命的方向和意义,提升生命的方向和品味,使生命变得更加美好,更有力量,更有意义而进行的语文教育。
        “生命教育”早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已有不少学者和教育专家陆续提出并开展了相关研究。比如叶澜教授主持的“新基础教育实验”就着力强调“生命”主题,致力于“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气息;把创造还给教师,让教育充满智慧挑战;把精神发展主动权还给师生,让学校充满勃勃生机”。再比如朱永新教授主持的“新教育实验”以“一切为了人,为了一切人的发展”为核心理念,倡导创设一种平等、民主、安全、愉悦的课堂气氛,要求课堂由知识本位、学科本位转向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位,力图建立一种令学生和谐发展、注重人性培育的新教育模式。但如今,素质教育大背景下的应试教育仍大行其道,不少学校的学生仍背负着沉重的课业负担。压抑的学习氛围禁锢了学生的心智,束缚了学生的个性,使学生的头脑日渐僵化,使学生的人格趋于萎缩。反观我们的教育教学现状, “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依然存在,有的甚至将教学内容简化为知识技能的掌握,将教学过程简化为灌输与接受,将教学目标简化为分数与成绩,存在“伪教育”乃至“反教育”的行为。这些都忽视了学生的“在场生命”,阻碍了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和深化
        教育应该培养具有“独立之精神,自由之人格”的学生。体现生命的智慧和灵动。关注生命成长,实际上就是对《新课程标准》中“关注学生,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中心”的具体体现和深度追求。著名的教育家斯普朗格曾经说过,“教育之为教育,正在于它是一个人格心灵的‘唤醒’,这是教育的价值所在。”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言行举止无不对学生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一个热爱生活,积极乐观,爱好广泛的语文教师,才有可能带领学生以饱满的情绪,热情的态度,健康的方式投入学习和生活,一个有着丰富语文素养的老师,才能引领学生遨游书海,领悟人类文明的魅力,使学生在素养提升的路上轻松前行。
        生命教育的终极目标应该指向生命的价值,以及当灾难来临瞬间的价值取向,对于语文教师者而言,关注学生的成长,关注学生的生命主体,唤醒学生对“生命”的认知是每一个语文教师不容忽视的责任。

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一定要通过课堂活动取触动、唤醒学生对自我生命、他人生命的认识,并教育、引导学生更要关注、珍惜以及爱护所有的生命。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大多都侧重了对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思想感情和民族共同语的规范意识的培养以及提高道德修养审美情趣和思维品质、发展健康个性、激发对生命意义的思考。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可针对不同的文体,设计教学环节,深入挖掘文本的生命内涵。比如在讲授《兰亭集序》时,可先引导学生梳理散文的感情线索:乐——痛——悲。然后从三个层面来分析文章:“乐因何而生?”、“痛由何而来?”、“悲缘何而发?”,在学生对文章有了深刻的理解之后,再提了一个问题:作者为什么在篇首极写兰亭聚会之乐?最后总结:除了为下文写生死感慨作铺垫之外,也传达出了王羲之对生命的快乐的执着追求,这种快乐不是肤浅的游山玩水的快乐,更多的是一种积极进取的快乐:生前追求高雅的生活,死后为后人留点什么,生命是短暂,面对短暂而必然走向死亡的生命,如何“生”,学生是可以选择的:学习《沁园春·长沙》,我们带领学生领会毛泽东同志主宰大地沉浮的宽广胸襟和无所畏惧的革命气概,培养学生树立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情怀和高尚的爱国情操;学习《赤壁赋》,我们陪同体会苏轼在人生逆境中所表现出来的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学习《苏武传》,我们让学生学习苏武“贫贱不移,富贵不淫,威武不屈”的民族气节与人格魅力;我们学习《离骚》、《荆轲刺秦王》,带领学生更能充分领悟屈原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和荆轲英勇无畏,视死如归的爱国精神;学习《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利用课外资料,对比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幸存者奥地利心理学家弗兰克尔和其他幸存者的生活状态,使学生明白生命的真正意义与价值;蒙田的《热爱生命》则旗帜鲜明的告诉读者要热爱生命,增加生命的分量,使生命丰盈饱满。
        当然,对于“生命”的认知,每个同学的认知是不一样的,基于此,对学生生命的教育、唤醒还表现在对学生的评价之中。许多时候,学生非常在意老师的评价,新课标下激励性评价的原则之一就是情感性评价,评价不能是冷冰冰的裁定或表扬、批评,必须情真意切,使被评价者获得精神上的支持和情感上的满足。当学生有了进步时,教师给予一个鼓励的眼神,一句鼓励的话语,一次亲切的握手, 一个竖起的大拇指等等, 都会让学生久久难忘。在评价学生时,要让学生充分的体现出老师对自己的关切与期盼,肯定与指导,才是语文教学中正确的评价。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也反映了这一现象,心理学家通过“权威性谎言”暗示老师,坚定了老师对名单上学生的信心,教师掩不住的深情通过眼神、笑貌、嗓音滋润着这些学生的心田,唤醒了他们的信心,使他们更加自爱自强。总之,语文教师要以课本为载体,以课堂为阵地,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引导学生感悟生命,体验生的不易,明白死给亲人带来的痛,从而珍惜,珍爱生命。
        “生命”教育是为生命而为的教育,也是用生命而为的教育。生命和语文,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生命中有语文的影子,语文中有生命元素。生命有高度,语文教学就会有高度,语文老师精彩的生命加上文本丰富的生命内涵,一定可以在丰富绚丽的语文世界中,引导学生尊重生命,热爱生命,珍惜生命,真正的实现自我的价值,使学生获得人与世界的亲近,获得个体精神的丰富,并最终获得一种优化了的高品质的生命形式。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