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琳静
温峤三小
“十根手指有长短,荷花出水有高低”,在一个团体中,个体差异总是客观存在的。尤其是在一个班级中,我们难免会面对一些“后进生”。所谓后进生,一般是指那些学习成绩差但表现尚好或学习差、纪律行为习惯差的学生。过去人们把他们叫做差生,现在称为后进生,即“后来进步”之意。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必须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让他们的身心在小学阶段能够得到健康发展。
【关键词】后进生 转化
如果说一个好学生是一朵含笑的鲜花,那么后进生则是含苞欲放的花朵。作为一名教师,不应该仅仅欣赏盛开的鲜花,而要多用激情和关爱去催开那待放的花朵,改变学生的人生。在教育词典中对“后进生”是这样定义的:是指那些在学习成绩和思想品德两方面均暂时落后的且在班级中经常违反道德原则,或者犯有严重过错的学生。这形成的原因复杂,决不是轻易就能根除的,在班上这些学生的数量虽然不多,但却是班上的消极因素,如没有有效地做好转化工作,那么就会影响整个班级的班风,从而影响整个班级的成长。要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就必须掌握他们的表现特点、寻找原因、找准问题、对症下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既要看到后进生所存在的缺点,又要善于利用他们身上的“闪光点”作为转化的契机,同时考虑每个后进生自身特殊特点,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措施。
一、后进生的表现特点
其一,有好胜逞能心理。后进生同样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和承认,只因自身品德和学业的现实表现,使他们的期望无法实现。因而,这种好胜心就以一种扭曲的形式表现出来,他们尤其讨厌被当众批评,吃软不吃硬,越压越不服。
其二,有逆反心理。后进生常以批评的眼光看待周围事物,常常自以为是。因此,对老师的管理和批评教育有较强的逆反心理,甚至正确的管理和批评教育也会引起他们的对立情绪。
其三,有疑惧心理。后进生由于思想品德和学生成绩低下,其心中有一种受到外界环境排斥的感觉,他们企求人们理解甚至原谅他们,而实际上得到的却是与其主观愿望截然相反的待遇。人们如果对他们采取疏远、回避、警惕的态度,他们就会用粗暴无礼的行为来顶撞,或以言行反抗,或以出走来要挟。
其四,有矛盾心理,他们既自尊自傲又自卑自弃。后进生心理上一般存在这样几对矛盾:一是强烈的自尊心而得不到尊重的矛盾。自尊之心,人皆有之。但后进生常常得不到人们的尊重,同学嗤之以鼻,老师视为包袱,久而久之,产生自卑感。二是要求上进而意志薄弱的矛盾,后进生并非人人悲观消极,他们也有向上决心。但上进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它需要坚强的意志作基础,而后进生恰恰缺乏这种坚强的意志,所以一旦遇到困难与挫折,他们又容易心灰意懒,悲观消沉。
二、后进生产生的原因分析
要转化后进生就得“对症下药”,所以我首先分析一下后进生产生的原因。后进生的产生有来自各方面的因素,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种:
1、个体自身因素
除去智力因素,有的是从低段开始基础就非常薄弱,但当时没有及时采取有效的方法进行补救,久而久之,不能形成一个连贯的知识体系,那么积累的问题也越来越多,造成很大的学习困难,从而逐渐失去学习信心;有的是因为过于贪玩,没有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学习态度不端正,老师经常批评,从而产生“破罐子破摔”的心理;还有一部分学生在学习上勤奋刻苦,别人花10分钟学习,他却要花费30分钟,甚至1个小时,并不是他的智力有缺陷,而是没有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又不能及时采取补救措施。日积月累,对学习丧失了信心。
2、家庭教育因素
许多家长都是忙于生计,托孩子的爷爷或奶奶看管,而老人一味溺爱,对孩子缺乏严格的管理;有的虽在家,却疏于管理教育孩子,对孩子的学习不够重视,只在物质上无限供给,过于溺爱孩子,经常跟老师说孩子在家不听家长的话,让老师在学校多加管教,甚至放纵其行为;有些家庭是父母离异或由其它原因造成的单亲家庭,对孩子的关心不够;有些家庭则把孩子完全托付给学校,对孩子学习很少过问;而留守儿童家长因各种原因无暇顾及孩子的学习,只管孩子吃、穿,种种原因使孩子都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学校教育影响
学生在学习上屡遭挫折后,他们其实是很需要得到同情和帮助的,但如果教师缺乏应有的耐心,讥讽、责骂他们,就会使学生怀疑自己的学习能力,失去信心,仅有的一点兴趣也消失了,厌学情绪自然乘虚而入,学困者很快就变成学习落后者。
时间一长,在他们的意识中就会出现偏离集体的倾向,在行为上就会出现失控的现象,最终发展成具有“厚脸皮的人”。
三、具体转化措施
苏霍姆林斯基曾感叹:“从我手里经过的学生成千上万,奇怪的是,留给我印象最深的并不是无可挑剔的模范生,而是别具特点、与众不同的孩子。”教育的这种反差告诉我们,对后进生这样一个“与众不同”的群体,教育者必须正确认识他们,研究他们。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在实际工作中,想尽一切办法,采取有效措施,帮助后进生转化,让他们重拾自信,看到希望。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们可以这样做:
1、用爱心开启后进生的心门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谁不爱学生,谁就不能教育好学生。”苏霍姆林斯基也强调,对那些因受家庭乃至社会环境条件不良影响而表现异样的孩子,要以“朋友和志同道合者那样”的态度和方式对他,因为只有对学生发自内心真挚的爱,才能给他们以鼓舞,才能使他们感到无比的温暖,从而产生学习的念头。所以,我们要真心地爱他,用自己的真爱打动孩子,打开学生的心门,走进他的心灵世界。
2、让后进生得到尊重、关爱
自尊心是人的自我意识的重要标志之一,是进步的动力之一。?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尊重每一位学生,尤其是后进生。不能因为学习不好或纪律差,就采取极端的方法教育学生,这样可能会使学生更加颓废,导致学生更加放纵自己。因此教师应严于律己,尊重后进生的人格。嫌弃、斥责、批评、挖苦或者变相体罚,都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引发逆反情绪和对抗行为,也暴露出教师的偏狭和无能。
3、激发、培养后进生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在教学中,要用良好的教学设计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对后进生以表扬为主,善于抓住他们的闪光点进行表扬;要设计相宜的课堂练习,让他们在这些适合自己的练习中找到自信,慢慢地设定更高的目标;要设立奖励机制,分层进行奖励,每个阶段设立不同的目标,达到了就可以获得奖励;要经常跟后进生谈心,聊聊他们最近的情况,表扬他们以获得的成绩,提出改进之处;此外班级的学习氛围页有很大的影响,一个良好的班级氛围能提高后进生的积极性。
4、帮助培养、树立后进生的自信
歌德有这样一句名言:“你失去了财富,你只失去了一点点,你失去了名誉,你就失去了很多,你失去了勇气,你就什么都失去了。”因此,使后进生进步,重新确立起自信是转化工作的关键。教师要花功夫帮助他们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提出一个容易达成的目标。在后进生通过努力取得成绩时既要立即表扬肯定,又要提出新的目标。同时,在班级也要给他们安排一些适合他们的工作,让他们参与班级中的事务,让他们感觉到我也可以为班级出一份力。通过这些方法逐渐让后进生树立自信心。在这时,教师就必须采取正确的态度和方法,关心、引导和鼓励他们。
8、家校合力促进后进生的转化
长期以来,在教育学生特别是后进生问题上,校外教育与校内教育配合得不够,一方面,学校想尽一切办法教育后进生,不断地帮助他们,另一方面,社会上不关心和讽刺后进生的现象比较普遍,尤其是家长将孩子与他人的孩子进行比较,这也就间接地打击了孩子,让孩子打心底里认为自己就不如其他人,有些孩子就会认为自己就是最厉害的,导致骄傲自满。有人把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比作“车之双轮,鸟之双翼”,足见对孩子的教育二者缺一不可。为此,在后进生转化过程中,我们必须做好家校互联工作,取得进步时,教师通过电话方式向家长报喜。
总之,后进生的进步不是一蹴而就的,他们需要我们对症下药,更需要我们献出爱心。作为老师,在转化的过程中,我们要用一颗仁爱之心、平等之心、宽容之心、欣赏之心,想尽一切办法,帮助和指导 “顽石”般的学生。相信只要我们积极想办法、做工作,他们一定会取得进步,让我们刮目相看的。正所谓“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只要老师和学生不懈努力,后进生们就一定会有不小的“成就”。让我们继续探索教育工作的新思路和新方法,让每一朵花绽放得更加绚丽多彩。
参考文献:
[1]张向葵,学生的个别差异——教育心理学,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15
[2]柳海民,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现代教育原理,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15
[3]刘志选,帮助和教育学生的方法——班级管理,陕西人民出版社,2016
[4] 王立英.《关于后进生转化教育的思考及对策初探》[J].教育研究.2007
[5] 李巨涛.《论小学后进生的教育与转化》[J].黑河学刊.2017
[6] 张海燕,郑传才.《罗杰斯的人本主义思想及其人格理论在后进生教育和转化中的应用》[J].教育探索.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