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宁
辽宁省凌源市四官营子镇中心小学
【摘要】教育对“诗”的追寻是一种对理想境界的追寻,充满诗情的教育往往是成功的教育。数学课堂,也需要我们教师用诗去经营,营造绿色课堂氛围,创设具体生动的学习情境,设计开放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积极建构 诗意”的数学课堂。
【关键词】小学数学 自主探索 思维创新
数学课上,我以什么来吸引学生、感染学生,我的学生在数学课堂上应该得到什么?是让学生去熟记一些公式、概念、性质、法则?不!数学教学应该有更广阔的内涵。数学课堂应该是精彩洋溢、富有创造性的,应该激荡着师生的灵气,弥漫着诗意的芳香。让学生在诗般的课堂中健康成长。
一、自主探索,挖掘课堂的诗“根”
教学过程中,学生如果被教师“填”得太死,学生没有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课堂将会丧失个体生命的灵性,学生的能力自然得不到提升。在教学中,教师要巧妙地为学生创设思维碰撞的机会,慷慨地把时空让给学生。
在教学《6的乘法口决》这一课时。“6的乘法口决”是本课学习的新知识,但学生似乎已经“知道了”。我就抓住学生已经“知道”的这一起点,让学生大胆猜测“6的乘法口决”有几句,是哪几句?学生对“6的乘法口决”并没有真正理解、掌握,还需要去自主探究。由于低年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较低,缺乏自主探究的有效策略。所以就需要老师提供有力的探究支点,引发学生的探究策略。于是我出示“操作探究的要求”,和自主探究的素材:小棒、小图片、图画纸等,让学生自己去探究“6的乘法口决”。有的学生用摆小棒来研究,有的学生用画图的方法来探究等。并且同样是摆小棒或画图的方法,对同一句口决又用了两种不同的方法来研究。如:“四六二十四”这句口决既可以每堆画四个圆,画六堆,表示6个4;可以每堆画六个圆,画四堆,表示4 个6;从而对口决的意义有了深刻的理解。这种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去体验的方式,使学生自然产生与教师交流的愿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独特的个性在这里得到了张扬,真正“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
二、 开讲生趣
数学教学语言,是数学教师阐述数学知识和技能,完成教学任务的主要手段,在设计的时候必须考虑学生聆听的习惯.小学生一般很难听懂抽象的、又长又复杂的句子,教师如果“照本宣科”的话,就会使学生感到教师的语言是那么僵硬、难懂,缺乏亲和力,学生听着这种声音很容易“犯困”!可见,教师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只有当教师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把教学内容勾画成鲜明的表象时,学生才容易形成正确的概念,顺利地由形象思维转化为抽象思维.在具体教学过程中,首先,数学教学语言应口语化,而且应符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年龄特征,要用形象化语言去解释抽象的数学概念。.其次,要精心锤炼描述性的语言,把学生带入美的意境,数学教学偶尔出现几句诗情画意的语言定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效果更是不同凡响.第三,数学是一门抽象和逻辑严密的学科,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与否直接影响到解决相关系列问题的能力,所以教师的语言应该准确规范.教师用简洁明快、严谨深刻、有激励性和感染性的语言进行教学,学生才听得有滋有味,才能使课堂教学得以升华.。
.
三、授中激趣
开讲生趣仅作为导入新课的“引子”,那成功之路,至多只行了一半。还需要在讲授新课中适时地激发学生的兴趣,恰到好处地诱导,充分挖掘知识的内在魅力,以好奇心为先导,引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比如三角形的内角和,在板书课题后,接着又让全班学生动手做一个实验:分别把各自手里的三个三角形的三个角剪下,再分别把每个三角形的三个角拼在一起,并言之有趣地激励学生:看谁最先发现其中的“奥秘”;看谁能争取到向大家作“实验成功的报告”。这时,学生心中激起了层层思考的涟漪,课堂气氛既紧张又活跃,发言争先恐后。还有的学生通过把正方形的纸沿对角线对折,变成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因为正方形有4个直角,是360 °,所以每个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好方法。显然,此时不但学生对三角形内角和是180°的性质有了感性的基础,而且教师对这一性质的讲解也已到了“心有灵犀一点通”的最佳时刻。
四、课尾留趣
一节课的前半节,是学生接受知识的最佳时刻,但一到后半节,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这时设计一些有趣的数学活动、游戏,不仅可以使大脑得到适当休息,又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达到“课业结束趣犹在”的效果。在本课结束时,我设计了一道抢答题。 揭示:把左图截去一部分,要使剩下图形的内角和是180°,有几种截法?” 学生原以为截法只有几种,到后来知道截法可以有无数种,感到是“一大发现”。但更使他们感到“一大发现”的是尽管截法有无数种,但剩下的图形的种类只有一种,因为内角和是180°的图形只能是三角形。这样练习,使学生在探索中不断体验到成功的乐趣和喜悦。
五、柔情互动,让课堂充盈着诗“魂”
我们应将课堂还给学生,把尊严、童趣、自主还给学生,使课堂教学与学生的情感体验、思维创新水乳交融。
如在引导学生交流“长方体的特征”时,一位学生说出了长方体有24条棱,这种说法显然是不对的。可教师及时捕捉到了来自学生的有价值的问题(长方体有24条棱),给他提供了一个解释的机会,学生说:“我原来想,长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有4条边,一共就有24条棱。现在我发现自己错了,长方体有12条棱。”教师及时启发引导说:“你原来的想法好像有道理呀,为什么现在说只有12条棱呢?”学生说明了理由:长方体相邻的两个面相交于一条棱,也就是说长方体的每条棱都是相邻的公共边,所以,长方体棱的条数应该是6×4÷2=12。教师随机引导大家讨论:“为什么要除以2?”学生受到启发,发现了“求长方体棱的条数,只要用每个面上的边数乘面数再除以2”的公式,教师趁势引导指出:这个方法不但适合长方体,也适合其他多面体,从而拓展了讨论的意义。
课堂上的柔情互动,需要师生之间充满“爱意”,课堂就会变得有活力,教师才会游刃有余地教,学生才会自由自在地学,师生间才会互相尊重和理解。如学生回答不出问题时,我常说:“你行的,再好好想想!”面对学生提的问题,我总是满怀激情的给予肯定:“你的问题提的真好”“希望你能提出更多的问题”……在充满教师暖暖“爱意”中的数学课堂里,一个眼神的交流,一个会神的微笑,一个善意的提醒,一个真诚的帮助,都是心灵的沟通,思维的交织,从而拓宽教学进程中的人本空间,达到柔情互动。
诗意的数学课堂是师生经验的共享、情感的融合与灵魂的感召;诗意的数学课堂是学生潜能的开发、精神的唤醒和个性的彰显,让我们的数学课堂弥漫着诗意的芳香吧!学生就能在“诗意”的课堂里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