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韬
四川省射洪市第六小学校629200
摘要:小学生数学知识的学习,仅通过课堂是不能完全掌握的。因此,课后作业一直作为数学老师教学的辅助手段。有效的作业设计,对数学知识的巩固起到一定的帮助。下文就笔者从多年一线教育的角度,对小学生数学作业问题进行分析,望对各位教育工作者有所参考价值。
关键词:小学生;数学;多元化设计
一、引言
小学生正处于快乐的童年阶段,突如其来的一座作业大山压在学生身上,对学生幼小的心理负担直接造成影响。因此,如何将作业趣味化、知识化、实效化有效融合,是教育工作不懈追求的目标。
二、小学数学作业现状分析
小学课后作业的布置通常以练习册、练习题、书本后面的习题为任务,安排学生课下完成、小学生在经过漫长的课堂教学,又要继续回家后的学习,这是非常枯燥的,是压力的双重叠加。当前,我国小学生低年级数学作业的设计,忽略了作业的趣味性。从全局来看,还存在较大的问题与欠缺。第一,小学生作业偏习题化,丝毫未融入学生的主观思想,忽略了对学生数学逻辑思维的培养。将应试教育放在了教学价值的前列,忽视了学生价值观念、实际运算能力等方面的计算。第二,数学作业形式单调,大量的书山题海,消减了学生的知识兴趣。第三,学生的作业形式大同小异,忽略了优差生对知识的需求层次。对优生来说,重复练习对自己毫无意义。对差生而言,课本知识都未掌握,大量的习题作业知识压力的堆砌。甚至,部分学生觉得作业难度过大,课前借助抄袭完成作业。[1]限制了优生进步,加大了差生知识欠缺量。让学生的两级分化更加严重。第四,数学作业完成形式单一。数学作业布置通常以应试为目标,要求学生独自完成,缺少彼此之间的交流与合作。第五,使作业答案唯一化,每个数学题只有一个对应的答案,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总结和创新。
三、小学数学作业的个性化设计与实施
(一)小学数学作业设计趣味化
根据日常行为观察,学生的兴趣点和时间多数花在自己感兴趣的事物上。比如动画片、手机。数学教学的设计更需要充分考虑到这一方面,[2]从学生的兴趣点着手,展开设计。为他们设计趣味性作业。比如:小学生都喜欢有自己的零花钱,数学老师可以让学生当一天家里的财务。掌握家庭经济大权。为家里购买水果与蔬菜。作业的布置,可以与学生家长沟通。将家人需要的水果和蔬菜列出清单。
由家人带领小学生去购买。此时学生掌握经济的支配能力,可选择讲价或者直接支付。比如:小明的妈妈想吃苹果,爸爸想吃香蕉。爷爷需要豆浆一杯,奶奶需要毛巾一条。超市已知水果的单价为3.8,2.8,6元三种,香蕉的单价为6元,毛巾的单价是12.8元,豆浆是4元一杯,买一送一。此时,让学生自己进行消费,买单。小学生通过对数学主动权的掌握,同时又轻松地巩固了数学知识,何乐而不为?生活处处皆数学,只要老师舍得放开手,一定可以通过生活实践,掌握数学技能,将枯燥的习题作业取而代之。
(二)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生活化
教学回归生活就是在为生活服务。生活中并不缺乏学生对知识直观感受的机会,并加以运用。这对数学知识运用能力的培养极为重要。当小学生体会到生活化数学运用起来如此有趣,就一定更乐于对知识主动探析。举例:每周小林的爸爸都会给小林50元的生活费。小林早餐要吃两个包子、一个鸡蛋,每天要来回坐公交。公交费是一元一次,偶尔爸爸下班早,会直接来学校接小林回家,让小林通过乘法和加法混合的方法,记录一周生活费的花销,回家报告给自己的爸爸。此类型的作业难度,一点不小于课本知识的学习,差别就在于生活化计算让学生数学运用更简单,习题练习却让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更反感。
(三)小学作业设计综合性
选择学生容易接受的作业方式,实现对知识温习。可将习题知识转化为生活实例。比如乘法与加法的转换运算知识,原课后习题为:3.8+3.8+3.8=? 3.8*3=?这时,老师可抛开习题。给学生预留作业换为:超市里面一斤大又红的苹果3.8元一斤,妈妈、爷爷奶奶3个人都喜欢吃,于是爸爸一次性买了3斤。那爸爸要付给超市多钱?这时我们有两个方法可以选择,一种是加法,一种是乘法。如果是加法,应该怎么算?爸爸要付给超市多钱,思路二:一斤是3.8元,三个相同的斤数个价格,那就是3.8的3倍,应该怎么算?让学生尝试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探讨如何计算,要付给超市多少钱?第二天进行答案的核对。由此证明加法和乘法是可以换算的。学生在学习的时候能够更加轻松地学会方法,将这种方法运用到生活实践,是帮助小学生提高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举措。[3]
总结:总的来说,小学生作业的设计一定要遵循小学生的性格特点和行为特征。教师要发散自己的思维,学会站在学生的角度布置作业,只有学生接受学习,才能学会知识,否则,高压式学习只会适得其反,就成了大多数家庭较为常见,父母与孩子之间为了作业,出现鸡飞狗跳的局面。
参考文献:
[1]胡仕宾.灵动作业,让学生个性飞扬——小学数学个性化作业设计[J].《考试周刊》,2015:73-74.
[2]吕新华.改进作业设计 张扬学生个性[J].《教育界:综合教育研究(上)》,2014:115-116.
[3]郝莹.张扬学生个性 创设灵动课堂[J].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8: 158-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