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子千
辽宁省凌源市佛爷洞中心小学
摘要: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从生活实际出发,把教材内容与生活实际有机结合起来,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可以消除学生对数学知识的陌生感,同时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数学教学 课堂气氛 数学知识
数学看似严肃、枯燥,尤其在课堂教学中不如语文课堂生动、丰富,不如语文课富有感情色彩。但如果用心上好一节数学课,仍会让你收获到意想不到的快乐。学生学得也轻松,自然而然地愿意上数学课。要让学生愿意上数学课一定要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不管做什么事,只要有了兴趣,才能认真地对待事情,才能把事情做好。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一直是许多数学教师关注的问题。根据几年来数学教学的经历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
一、创设有新意的“开场白”
一节课的开场白好比是一首乐曲的前奏,前奏旋律优美,给听者的感觉是享受和欣赏。一段巧妙的开场白往往能牢牢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自然想听、想学。而一段老调、惯用的开场白没有任何新意和创意,就像一首催眠曲,即便是想听、想学的学生也是处于惯性的麻木状态,其余的学生更是不言而喻,一开始就提不起精神,一节课更是难熬啊!看来那些老套的开场白尽可能不使用或少使用,而设计一些独具匠心、形式多样的开场白,比如:一个故事,一个谜语,一种游戏,一种活动,一幅图画,一段音乐等等都可作为一节课的开场白。一段有新意的开场白就等于给了学生一份充满诱惑的见面礼,小学生对外面的世界都充满好奇,而好奇的东西必然是丰富多彩的,而绝不是一成不变的。
二、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有这样一句话:“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教师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要从孩子的心理特点出发,设计孩子感兴趣的生活素材,创设出学生喜闻乐见的、真实的情境,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通过创设生活情境,将学习任务与情境相联系,可以激起儿童浓厚的兴趣和情感,使学生能主动积极、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创设生活情境的方法一般是通过游戏、故事造境,环境营造,媒体辅助等来联系生活、模拟生活。
例如:我在教学“位置与方向”时,就让学生身临其境的走进生活中,让学生在教室里辨认八个方向,并说一说你的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坐着的分别是哪位同学;又将学生带到操场,根据早晨太阳升起的方向确定了一个方向,再让学生找一找其余的七个方向,用语言叙述各个方向都有哪些建筑物?这样做的目的是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靠纸上谈兵是不可能建立和发展空间观念的,只有设计丰富的实践活动,加强空间方位的真实体验,才是发展空间观念的必由之路。通过这些实践活动,充分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并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让学生体会到学数学真有用。
三、制造认知冲突,活跃课堂气氛
小学五六年级的学生往往都好出风头,好表现自己,遇事都喜欢打赌、较劲,争强好胜,不甘落后,不愿服输。看来学生的表现欲望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而课堂上制造认知冲突就是激发学生的表现欲,也是学生学习动机的源泉,所以教师要在课堂上不断地设置认知冲突,让学生一节课都处于积极表现的状态中。比如:我在讲授“圆锥的体积”一课时,首先请学生说说通过预习你知道圆锥的体积怎样计算?它与圆柱的体积有怎样的关系?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圆锥体积等于圆柱体积的1/3。然后教师拿出既不等底也不等高的圆柱和圆锥让学生做试验,实验结论发现它们不是1/3的关系,教师及时引导:到底大家刚才说得对还是不对呢?有的同学说对,有的同学说不对,双方产生了认知上的冲突,展开了激烈的争辩,各持己见,僵持不下。为了打破僵局,教师说:“别争论了,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们还是再次通过实验来解决这个问题,看看问题到底出在哪儿?”结果学生通过再次试验,终于发现圆锥体积要是圆柱体积的1/3,必须满足一个前提条件,那就是等底等高,否则结论是不成立的。把握时机制造认知冲突,教师既巧妙的质疑,又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表现欲和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
四、加强实践操作,使数学知识由抽象变为直观。
从根本上说,数学源于生活,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工具。《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现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把课本知识与社会生活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实践活动情境和参与的机会,让他们亲身感受到数学的魅力所在。小学生虽然年龄小,但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对周围的各种事物充满好奇。教师就必须紧紧地抓住这份好奇心,结合教材内容,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们利用已有的经验探索新知识,解决新问题。同时,在教学中要注意采取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情感素质,引导他们动手、动脑,使之在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亲身体会到数学知识应用的广泛性。经常向学生提出生活实际、社会实践中需要解决的问题,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求知欲,这样他们就会热爱数学。当他们发现自己所学的知识是有用的,能解决实际问题时,他们就不会再感到数学是枯燥的了。例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时,先让学生通过折、看、比,得出对称,再让学生观察教室门窗的设计等是否对称,然后引导他们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想象生活中还有哪些事物是对称的。同学们的思维一下子被激活了,他们想到了与生活密切相关的衣服、蝴蝶、汽车、桌子等等。最后,让学生拿出画笔设计一个你喜欢的对称图形。同学们的兴趣高涨,一张张纸上画出了各种各样的对称图形。他们高高地举起自己的作品进行展示……在整个过程中,同学们不但自觉参与,而且加深了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同时也让学生在实实在在的生活中感悟到平时所见的物体当中原来就蕴含着数学知识。
总之,课堂应该是富有魅力的地方;课堂应该是学生获得自信的地方;课堂应该是师生智慧碰撞的地方;课堂应该是焕发出生命活力的地方。只要我们用心去教学,相信会有这样的课堂,让我们都为有这样的课堂而努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