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涛
辽宁省凌源市三十家子中学
【摘要】 教学情境创设能提高初中生的物理学习兴趣,使学生更加接近物理的真谛,并能使初中生的发散思维得到有效的培养。
【关键词】初中物理 情境创设 教学情境
随着社会文化的不断发展,教育的形式与内容也随之产生了较多的变化。在教学中,教师对于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具有了更多的重视,促发更多的参与机会,使得学生主动的投入到课堂的学习当中去。课堂教学,不再是教师的进行课程讲授的独角戏,而是师生共同参与的活动。物理知识的学习,涉及到许多生活实际的内容,教师可以利用于此,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课堂的参与程度,教学情境的创设佳手段之一,值得教师重视。
一、物理课堂中教学情境创设存在的问题
1.教师对于教学情境创设的重视程度不足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由于受到教学经验以及专业学习背景的影响,对于学习内容的理解通常从自身角度进行出发,未能够考虑到学生的学习感受。因此,对于情境创设这种激发学生的教学手段难以真正的重视。在许多教师的观念中,存在着误区,认为课堂教学的进行需要紧密的结合物理概念、物理题目以及物理实验来进行,教学情境的创设会阻碍正常教学的进行。
2.教学情境的创设与课堂结合不紧密
在教学中,许多教师已经意识到并且感受到,教学情境创设能够促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课程的设计与实践的过程中,增加了情境创设的内容。然而,由于教师对于教学的两个重点掌握不足,因此教学情境的创设存在着问题。教学中的两个重点的内容,分别课程与学生。教师仅仅就教学的一个重点进行教学情境的创设、往往会顾此失彼。例如,在学习力学部分内容时,教师仅仅就教学内容展开情境的创设,在课堂中展开力学实验,并且通过语言的叙述,将学生带入到力学的研究历史当中去,这使得学生的学习与实际的生活之间仍旧存在着距离,许多学生的注意力不能够被完全的吸引。
二、物理课堂中教学情境创设的策略
1、联系生活,设置情境
物理源于生活,其教学更需要回归生活。教师应善于将生活及自然界中的各种现象进行归纳和分类,从而根据科学的结论来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有效的建构。例如,在“温度”中,教师可以从学生经常接触的天气预报出发,让学生根据实际生活中的自然现象来探究“温度”中所蕴含的物理知识。一开始可以经过一些简单的实验操作可以让学生感受到物理学科的科学性,体会有效测量在物理探究中的必要性,激发学生对温度计的好奇心。接着,通过自行设计温度计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操作能力,提高学生对于温度相关知识的探索兴趣。最后再通过认真阅读,了解并掌握温度计的正确使用方法,经过观察和实际比较熟悉温度计的注意事项和基本功能。温度计是学生在初中物理学习中第一个接触到的科学测量仪器,也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的一个测量工具,正确、合理地去认识一个科学仪器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学科意识,也为今后学习相关知识和技能奠定了基础。
再如,在“惯性”中,教师可以通过一个简单的演示实验来让学生认识这一物理现象。在小车上竖立一个木块,接着让小车做匀速运动,此时突然用力来将小车停止,会发生怎样的现象?在演示后,教师让学生们尝试对此作出解释,并给出相应评价:在刹车前,木块与小车一同做匀速直线运动,而在刹车的瞬间,木块底部连同小车会立即停止,但木块上部却仍要保持原本的向前运动,从而出现了刚才实验中的一幕,木块向前倾倒。此时可以拿学生们都坐过的公共汽车为例,乘客站在公共汽车中,人的脚与汽车接触部分产生了摩擦力,所以人会有向前运动的趋势。在刹车时由于人本身存在的惯性导致身体不会立刻随着汽车向前倾倒,而是相对地向后倒。从生活实例中抽象出概念,使学生实现认识上质的飞跃,体现了物理知识的核心在于实际应用这一观点。
2、拓展新知,引出情境
根据旧知所引出的探究性问题来创设课堂教学情境,能够将学生的现有思维与心理活动高度集中起来,加以引导便可以使学生自主提出质疑,并努力展开分析,尝试解决物理问题。例如,在“连接串、并联电路”中,教师通过图片来帮助学生复习电路组成的旧知,并提出一个问题:我们现在已经知道了电路组成的基本元件,那如果多个用电器同时出现在电路中时又该怎样进行连接呢?根据所提供的实验器材,首先让学生先自主尝试怎样将多余的小灯泡接入到电路中,并且发亮。其次引导学生画出相应电路图,继续探究两种电路的特点。
根据旧知进行拓展引出新知,将极具探究性的问题情境贯穿教学过程始终,激发学生对于新知探究欲望的同时,使问题充当了支架,发散了学生在探索问题过程中的思维,相应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3、设计实验,质疑探究
本着提高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提出问题能力以及培养学生探究意识的教学目的,教师所创设的问题情境首先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保证其思维能够由具象向抽象逐渐过渡,亲身经历知识诞生的过程。而其中所需要用到的演示实验这一方法则是创设问题教学情境的重要环节。例如,在“浮力”一课中,教师通过多媒体出示“死海”相关图片,以及轮船在大海中沿航线航行的画面来引发学生的思考,激活学生的探究心理。接着通过演示实验来调动学生的探究积极性:用手将一个乒乓球按压在水中,突然撒手撤去压力,乒乓球从水中浮出水面并逐渐静止不动。由此引导学生分析出物体在从水里向上浮的过程中,以及浮在水面时都要受到浮力的作用。接着再做第二个演示实验:将一块石头放入水中,问学生石头是否也受到了浮力作用?由此展开探究,让学生带着问题分组进行实验。为了能够让学生理解浮力是液体给物体的一个向上托的力,教师可以增加设置一个用手向上托石块,从而导致弹簧测力计示数发生变化的一个演示实验,以此引发学生的讨论,使浮力概念通过小组探究实验结果总结出来,在基础上再让学生从生活或自然中找一找物体在浸入液体后得到浮力作用的现象,从而得出一切浸在液体中的物体都会受到液体对它竖直向上的浮力作用。从情境到问题,再由问题到情境,有效地培养了学生观察、比较、分析和归纳等思维能力,发展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总之,教学情境创设是一种适应时代需求与发展的教学模式,教师可以通过提高自身教学能力将教学情境创设发挥出作用,用以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创新人才。教学情境创设能提高初中生的物理学习兴趣,使学生更加接近物理的真谛,并能使初中生的发散思维得到有效的培养,建立科学观,拉近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使教学的开展更加顺利,使学生的学习更有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