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艳
(阜新市第十一中学,辽宁 阜新 123000)
【摘要】阅读时,学生以理解为目标,耳、脑、眼等多个器官相协调,由基本的生理器官感知到心理推测,建立起对书本内容、对语言、对世界的感知。将阅读作为一门“对话的学问”,有助于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培养,也是学生阅读能力提高的最佳配方。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语言;思维
引言
阅读理解活动是任何一门语言教育的基础教学环节。读,这一活动不仅是学生进行语言学习的开端,也是个人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环节。阅读理解活动,同样是一种思维活动,是人们通过书本阅读获取客观感知,并在头脑中加工为心理现实的过程,这一过程中透露出阅读者的情绪反应、兴趣爱好、思想态度等心理要素,从而产生不同的阅读效果。从思维认知的角度解决阅读教学问题,能让阅读教学更具深度和魅力,学生们可以更充分吸收阅读活动中的“营养成分”,这也就是让语文阅读真正“入味”。下面,笔者将以初中语文教学为基本单位,谈谈如何让阅读活动真正“入味”。
1、纵览全篇,胸有成竹
教师在指导学生语文阅读理解时,最强调的就是要通读一遍文章。通读并不是粗略的过一遍、不带任何思考就可以的,通读强调的是大致浏览文章,明白文章的大意。在此基础上,还要能给文章划分层次,明白文章大概是几大块,用简介的语言概括出每个部分讲的是什么。这其实考查的就是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学生要学会提取主要观点,从而更好把握文章的线索。
教师可以利用几节课时,先给同学们进行“概括力训练”,首先让同学们了解概括力的概念,掌握概括文章的要求,并学会概括文章。第一部分是基础知识积累,老师可以给同学们整理出将要用于训练文本中的易错字、易错音,再整理出一些复杂、常用的词汇,为后文全文通读打下基础。在正式训练中,老师先用问题导入:同学们,你们认为什么是概括力?概括力的具体要求是什么呢?讲这个问题之前,老师先给大家讲一个小故事,接着老师讲解因概括不当引发的交流沟通问题,让同学们关注到概括力的内涵和重要性。接着再具体讲解概括力的概念,老师可以先让同学们自由作答,接着给出定义和概括的基本步骤——中心、线索、文章的核心时间、主要内容、段意、跟提纲有关的题。接着给出几个文本供同学们训练,老师在安排训练任务的时候,可以先从一段文本开始,让同学们先对着书概括一遍,再放下课本讲述一遍,由浅入深训练概括能力。
2、不失细节,用心体读
阅读理解不能一直停留在表面的整体理解阶段。教师更艰巨的任务是帮助同学们深挖文本的内涵,即深入解读文本,这对于学生可能有一定难度,因此,教师要耐心指导、循序渐进,理清文章脉络、把握文章主题和思想情感,还要重点攻读关键字句,分析其深刻意蕴和艺术表现形式。阅读的整体把握是对我们(学生)理解能力的综合性考察,阅读的细节性研读则是对我们(学生)观察分析能力的检验。一篇文章呈现在我们面前,不是生硬的整体拼凑,而是细节的精妙处理和整体的成熟安排。初中的阅读理解文本往往没有太多华丽词藻的堆砌和复杂的艺术处理方法,理解文章的细节也不是非常困难,只要老师善于引导学生们沉下心来、细致体会,并联系所学的基础知识,很快就能把握文本的精妙之处。
例如,在安排《小小说阅读》这一板块内容讲解时,老师往往会根据文本制定一些细节性、关键性的问题,帮助同学们深入文本解析。这种解析是在同学们通读文本、对内容掌握足够才能实现的,因此,教师在安排细节性问题之前,还是需要通过一些基本问题帮同学们再次梳理文章线索,比如“根据提示,完成对小说情节的梳理”,在这样的基础性问题之外,还可以加上一些思考性问题,比如“并简要分析这样安排情节的好处”,这样,就相当于在通读和精读之间做了一个过渡,帮助同学们梳理线索、深入思考、有条不紊。此外,细节性问题的设置要考虑到课程大纲和学生的学习状况,因为是小小说阅读,首先要扣紧小说四要素,即人物、环境、情节、时间,引导学生从这几个方面深挖,找到亮点和难点,做好标记,提出自己的细节性思考。比如学生A人物某一处的神态变化,并独立寻找神态变化的原因,这就是一种细节性思考,其他比如“一树海棠”的物象象征意义、老农的心理状态分析、某一处情节转折为何这样安排、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分析等等,都可以极大开拓学生的思考空间,扩充学生的阅读视野。
3、开拓视域,博览汇通
阅读其实就是一个不断开拓视野、扩充我们的人生视域、丰富生命体验的途径。我们在丰富的阅读积累中复习巩固新知识、新体会,同时进一步获得新的思考和感悟,此外,阅读范围越开阔,阅读广度越大,我们才能找到自己最感兴趣的阅读方向进行深挖,开拓阅读深度。因此,良好的阅读积累对阅读理解的促进作用是无止尽的,二者统一于我们的阅读经历中。阅读理解教学以具体篇目的讲解为主,而我们所积累的阅读经验就会直接影响到我们课堂的接受度和参与度。因此,教师在进行阅读理解篇目设置时,要尽可能多地选择适合同学学习进度却又有所提高的文本,同时,内容题材尽可能广泛,从横向和纵向上双管齐下,带领学生真正做到有深度、有广度的阅读学习。
教师可以在阅读理解指导完成后,增设阅读分享或阅读拓展环节,在这一环节中,学生们可以分享阅读的心得体会、可以讲解阅读进步的技巧、还可以就刚才进行的阅读文本进行进一步拓展,发挥集体智慧,创造更多的智慧结晶。教师还可以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组织,拓展同学们的学习天地。例如,阅读指导课上,老师给同学们讲解了一篇寓言故事,文本理解指导结束后,老师就可以利用课堂剩余的时间,或者是以作业安排的形式,让同学们思考整理,按照阅读课上文本的内容进行整理,比如主要人物、主要情节、地点、环境等都要具备,再和班上的其他同学们进行分享交流。一是增进知识积累,二是互相指正不足。在说中检验、提升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转换成写作者的视角把握文本,是一个绝佳的记忆、理解方式。再比如,老师还可以组织孩子们进行佳句、名言、美词整理,首先标画出文本中自己喜欢、感兴趣的语句,记在笔记或手抄本上并进行多种形式的记忆,然后抽取一定的教学时间给同学们展示、交流的机会,比如我为什么喜欢这句话、我对这句话的理解是什么、这句话对我的阅读和写作有什么帮助。同时,听取其他人的意见;教师还可以鼓励同学们对某段话的字词组成、句义、产生背景进行辨析,进行目的不在于纠错,而是思想碰撞,提高学生们的理性分析能力和思考水平。
结语
阅读就是一种对话、一种思考,只有把握好阅读作为认知的这一基本特征,才能立足于阅读思维“本位”,深入发掘阅读“本味”。
【参考文献】
1、于建茹.浅谈语文教学中阅读与写作的关系[J].教研,201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