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佳影
辽宁省凌源市佛爷洞中心小学
【摘 要】 情境创设是一个提供各种形式的刺激信息,引起心理反应或活动的过程,在教学中努力做到以充沛的感情、专治的精神、丰富的想象、生动的语言、高度的概括力,从各方面感染学生。使学生耳濡目染,激发起学好语文的情感。
【关键词】语文教学 情境创设 语文教学
在小学语文教学的前沿风雨兼程了十几年,从一开始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感觉到“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猛醒,期间的摸爬滚打,积淀的是一点点的怎样上好一节语文课,怎样才能成为一个被人尊敬的小学教师的经验。孩子的童年生活大部分都是在学校中度过的。于是我常常思索着这样一个问题:应该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语文课堂?给孩子什么样的生活?我觉得语文课堂应该是情感的课堂,一位语文教师要善于拨动学生情感的心弦,才能演奏出一个又一个动人的难忘的乐章!
情境创设是一个提供各种形式的刺激信息,引起心理反应或活动的过程,它不是教学过程的自然伴随物,而是教师主动设计的产物。它要求教师以实际行动关心全体学生成长,深入了解他们的生活习惯、兴趣爱好和学习特点,建立深厚的师生感情,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在教学中努力做到以充沛的感情、专治的精神、丰富的想象、生动的语言、高度的概括力,从各方面感染学生。使学生耳濡目染,激发起学好语文的情感。常用方法有:
一、开门见山,先入为主
语文课教学之初,教师可用模型、标本、图片、幻灯、录音、录像等形式创设一种生动感人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为之所动,为之所感产生共鸣,激励他们快速进入课文的情感世界之中。如教学朱自清的《春》,教师可先放一段有关春天风光的录像带,花坞春晓、桃红李白等春景激起学生对春天的喜爱之情。或放一曲《春天在哪里》的录音,创造意境,使学生在美妙的乐曲声中自然进入对课文的学习。又如教学冰心的《小桔灯》,教师可自制小桔灯,在导入新课之前,将模型展示出来,引起学生的集中注意和有趣思考,引起学生寻求探索新知的积极性,为学生理解新知识提供感性材料,也为学生架起了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过渡的桥梁。从而激发学生思考:冰心奶奶笔下的《小桔灯》该是怎样的呢?文中小姑娘的形象又是如何呢?
二、创境激情
“作者胸有境,入境使于亲。”现代教育设施为教师提供了丰富的现代教育手段,多媒体以其声像并茂为课堂教学增添了无究魅力。同样利用多媒体动画功能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进入情境更显得简便。我在教《圆明园的毁灭》一文的重点部分,即对圆明园辉煌景观的介绍,通过多媒体演示圆明园的美景:金碧辉煌的殿堂,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以及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
那众多的各地名胜,如西湖的平湖秋月、雷峰夕照,海宁的安澜园、苏州的狮子林等,还有根据古代诗人的诗情画意建照的蓬莱瑶台、武陵春色……色彩鲜明的图象、动画和旋律优美的音乐,再配以舒缓和谐的解说,让学生不时地发出赞叹、称奇之声,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之情油然而生。
三、借助图画再现情境
文与画是相通的,因此,借助图画再现课文情境,可以把课文具体化、形象化,收到“一图穷千言”的效果。在图画面前,学生看得清楚,感受得真切,从画的颜色、明暗中不仅能迅速立体地感知课文内容,易于接受和理解涵养美感,同时也能体会到作者把图画变成语言文字的高明以及依文绘图的创造性。在运用图画再现情境时,教师要加以指点和启发,以引导学生认识的方向性;同时还要有感情地讲述,便于学生充分感受形象,进入情境。例如:我在教学《雪地里的小画家》一课中,通过生动的画面,学生体会到下雪时的高兴心情,理解了小画家们的“作品”,很容易的突破了重点和难点。
四、播放音乐渲染情境
音乐是一种诉诸人的听觉,启动人的联想和想象的一门艺术。音乐是作曲家心灵的倾诉,情感的流淌,所以音乐最能调动人的情感,抚慰人的心灵,渲染情境,创造气氛。如果能把音乐语言与语言文字沟通起来,教学就能真正实现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等器官,在这种联觉的通感中,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播放音乐渲染情境,不仅可以播放优美舒缓的音乐享受美感,也可以播放比较哀怨的音乐让学生理解一些离他们较远的一些英雄壮举,比如在教《十六年前的回忆》一文,在读李大钊英勇就义的一段时我就播放了哀乐,孩子们带着悲痛的感情读着文章,加深了对李大钊的敬佩之情,有的同学甚至一边读文一边流泪,真正的触动了他情感深处,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五、升华激情
在理解课文时,作者的那些能表达思想的语言,那些能震憾人心灵的语言便更能让学生的同感得以升华。品味语言有助于揣摩流露在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真正融入作者的情感世界,与作者进行心灵的沟通,进行生命的对话,有的课文感情强烈,字字句句都饱含深情厚意,学生只要用心去读,是不难体味作者的深沉情思的。《白杨》一文采用象征手法,借物喻人。作者写了大戈壁的荒凉,也写了白杨的挺秀、孩子的天真、爸爸的深情,赞美了祖国边陲建设者热爱边疆的志向,不畏艰难,不屈不挠的精神。教师引导学生认识课文借物喻人的方法。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时,把白杨的品格和爸爸扎根边疆、建设边疆联系起来,当学生对“爸爸”产生敬仰之情时,教师以激昂有力的教学语言生发开去;“高大的白杨树旁,几棵小白杨迎着风沙成长起来,是啊!祖国的边疆广阔无边,需要一代一代有理想、有知识的人去开发,我们相信孩子们会在边疆茁壮成长,祖国边疆的建设者后继有人。我们衷心祝愿:戈壁滩上的‘白杨树’越栽越多,越来越美,衷心祝愿你们也成为戈壁滩上的‘小白杨,!”教师借文章思路,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了总结,既全面又精干,重点突出,让学生的思想感情与作者产生了共鸣,这样的结语充满了真情实感,富有感染力,教学效果得以升华,课虽讲完了,但情犹未了,白杨的形象将永远印在学生的心灵中。
总之,我真诚地希望我的每一节语文课都能陪伴孩子们度过一段幸福快乐的时光!我的每一节语文课都能让学生在轻松融洽的气氛中最大程度地学到应知应会的知识!实实在在教语文,简简单单教语文,从从容容教语文,轻轻松松教语文,是我一直追求的理想化的教学状态,我在路上,我在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