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宏敏
辽宁省朝阳市建平县杨树岭乡九年一贯制学校
摘要: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若要追求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应当重视逻辑与情感的教学培养。只有这样,才能令语文真正从形式到内涵都大放异彩,彰显其无人可敌的魅力,让学生们真正爱上语文,爱上独特的汉语言文学。
关键词:小学语文 ?情感与逻辑 教学方法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应培养学生“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为目标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其中,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不可忽视。要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可以从另一角度将其分为两个方面:情感与逻辑。情感与逻辑的培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一、小学语文教学过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是相辅相成的,两者缺一不可。对于如何实现教学过程中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在语文的实践教学过程中,注重将解读文本与感受人文自然有机结合起来以达到彼此促进的效果。因此,教师要让小学生们尽可能充分地阅读,在不断地反复阅读中与文章中的作者进行心灵上的对话,从而使自己感悟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深刻地理解文章的主旨和其所阐述的道理。
其次,找准支点,注意读写结合的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教学的内容正确引导学生们进行相对应的写的训练,或模仿,或续写,或记录点滴感受,形式多样。例如,有的老师在对学生讲解《老人与海》这篇文章的时候,首先是让学生闭上眼睛静静地感受老人去世以后海鸥盘旋上升的场景,当学生进入状态后就接着假设:如果你是那只海鸥你会对老人说什么?然后再要求学生立刻写出来。在这个时候,学生的思维正处于比较活跃的状态,兴致盎然,纷纷写下自己作为“海鸥”的感言。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到的想法,用不同的语言表达海鸥对老人深深的不舍与思念之情。
二、逻辑能力的培养
先来看逻辑,在大部分人的印象里,语文深刻的艺术感染力是情感的极致体现,而逻辑则是生硬的、冰冷的、苍白的,承载不了任何深刻的意义。尤其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说,更应注重的是“人文性”,逻辑角度的深入探讨实现不了人文性,且难以让学生理解透彻,因而既没有价值又不可行。那么,果真如此吗?不妨先从最简单的汉字来看吧。小学语文教学的第一堂课就是认字。汉字六书“象形、指事、形声、会意、转注、假借”,日月山川,简单的笔画却是从最初的摹形演变而来。每一个汉字的结构,都有其笔画如此的必然性和因果关系。还有词语,小学生经常会写一些错别字,可能理由不外乎马虎,但是其代表的却是对汉字和词语的难以正确理解和诠释。
比如“符合”一词,原本指两个半块的军符能够合在一起,因而“符”是军符的符,不是服装的服,“合”是合二为一的合,不是和平的和。只有搞清楚内在逻辑关系,才不会写错字用错词。再比如成语“扑朔迷离”,为什么这样说,是因为雌雄兔子的表现不一样,想要区分就只能看它是“脚扑朔”抑或“眼迷离”,这些都是有科学的道理的。
最重要的阅读理解与口语表达及写作。无论是阅读理解这样一种信息输入,还是口语表达和写作这样一种信息输出形式,固然需要一种情感上的认同,一种感性的感染力,可是要读懂、说清、写好,也需要理性的逻辑。写作提纲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项要求,真正学好这一项,对阅读分析和口语、写作都大有裨益。因为从提纲中可以提炼到最有用的信息和把握文章整体结构。懂得分析出文章的逻辑,就能明白作者要抒情,抒的是何种感情,也能在口语表达时让人听懂,使人信服,更可以在自己的文章需要渲染感情时,选择最恰当的位置和方式。何以汉字会如此?何以词汇会如此?何以成语、俗语会如此?何以文章会如此?这些背后蕴含着深沉、严密的逻辑,固然需要感性的领悟,却更需要理性的分析和认知。在语文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性,才能更好地发挥语文交际工具的作用,并正确地理解交流。也可以令语文所包含的广博的知识为学生所认可。
三、情感的培养
再来看情感。语文的人文关怀性是其他任何学科都难以替代的。当今的小学生知识掌握得都很多、很早。试问谁不会背“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谁不会吟出几句脍炙人口的唐诗、宋词、元散曲。可是又有哪个孩子在背诵《静夜思》时,能够真切地想到那种一抬头一低头之间的落差。那一轮明月的皎洁和诗人心头的黯淡的对比,所寄托的深切乡思。因此情感的领悟就成了语文学习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新课标中要求语文教学能够使学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够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在小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若要令学生不致感到语文枯燥无味,一味地强调汉语言文学的严谨精密是远远不够的,如何才能让孩子们真正被语文所吸引,真正产生兴趣,情感上的培养不可或缺。
我认为首先最应该在教学中贯穿并强调的就是语文的语言感染力。语言是一门艺术,不同学生喜欢的风格可能不尽相同。有的`男孩子可能就喜欢直抒胸臆的语言风格,而女孩子更偏爱的可能就是婉转隽永一点的风格。在课堂阅读时,笔者有意识地加以区分,注重个性化的选择,让不同的学生自己根据自己欣赏的风格去诠释文章,效果果然初见端倪。孩子们通过选择自己喜欢的课文,渐渐爱上了朗读课文的感觉,也对语文越来越有兴致。无论是“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的豪迈意气,还是“花谢花飞花满天,红绡香断有谁怜”的婉转伤感,都是语言文学最迷人的美。
其次就是在表达自己时的情感输出。无论是口语表达,还是写作,只有干涩的基本框架是难以承载起表达交流的作用的。当清楚自己要表达的是什么之后,还需要有足够的情感上的渲染。如何渲染?要让孩子们懂得,不是把一个相同的词重复一千次,而是真正运用一些修辞、比喻、白描、衬托、排比、夸张等等。一句“她的体重在以光速下降”就比“她瘦了”形象得多,也有趣得多。
情感的成分由于语文的人文关怀性而贯穿始终,要让孩子们自己意识到,语文学习的对象,不仅仅是考试要考察的知识,更是一种认知,一种心态,一个最美丽的故事。
总之,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若要追求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应当重视逻辑与情感的教学培养。只有这样,才能令语文真正从形式到内涵都大放异彩,彰显其无人可敌的魅力,让学生们真正爱上语文,爱上独特的汉语言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