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秀凤
山东省荣成市第三中学 264300
摘要 教育部考试中心2020年1月发布的《中国高考评价体系》,提出了全新的评价理念,对学生思维的考查远大于知识的考查,不仅考查知识的记忆、理解,更考查知识的迁移,素养的培育和能力的提升。本文阐述了如何利用化学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化学知识和技能,启迪学生的科学思维,以达到提高学生素养的目的。
关键词 化学实验, 新课程, 提高学生素养
著名化学家戴安邦先生曾讲过:“化学实验教学是全面实施化学教育的一种最有效的形式。”而化学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通过化学实验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培养思维的敏捷性、严密性、整体性、创造性,提升科学思维品质。因此,生动、形象、直观的实验课可激发起学生对学习化学的兴趣,也可能改变学生的一生。下面我就如何通过化学实验教学来提高学生素养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创设情景,激活学生的学习热情
良好的教学环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到教学活动中,所以课堂上教师应抓住时机,创设良好的、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激活学生的学习热情。例如在学习过氧化钠的化学性质时,如果按照课本的呈现方式,那么学生的头脑里也只有死记硬背的两个化学方程式,而我在这里补充了滴水生火、吹气生火的实验,并且让学生自己去做,即使是“笨拙”地做完实验,但获得成功时,那种喜悦、满足、自豪的心理体验,也会无形中增强学生学好化学、做好实验的信心。
二、养成细心观察的习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在教学中,教师经常的体会是:一提到实验,学生很兴奋,积极性很高,往往课堂气氛很好,但当实验的兴奋性逐渐消退后,问学生几个问题,多半是“一问三不知”。显然,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兴趣,往往只是好奇心驱使所致。因此,在实验进行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观察物质颜色状态的变化,有无气泡及沉淀,而且要思考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如在浓、稀硝酸分别与铜反应的实验中,可指导学生观察的内容有溶液的颜色,产生气泡的快慢,气体的颜色,单质铜溶解的快慢,试管的冷热及瓶口气体颜色的变化分别有何不同;还要学生注意规范操作,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这样通过老师的引导,学生便形成了“从实验操作、观察现象,到解释现象,得出结论”研究化学实验的思路。
三、充分发挥实验教学的探究功能,紧紧抓住学生的兴奋点
化学教学中把“发展科学探究能力”作为一个重要目标,而“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主要方式”,它既是科学探究的构成要素,又是科学素养在化学教学中得以提升的重要载体,因此化学实验是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径,它对于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目标的实现,具有其他教学手段无法代替的特殊作用。
例如在研究苯酚的性质时,首先让学生根据苯酚的结构预测苯酚可能具有的化学性质,然后利用提供的试剂设计相关的实验来证明预测,并观察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在实验结束后让学生思考、讨论下面的问题:
1、通过探究,你发现苯酚和苯、苯酚和醇的性质存在哪些差异?
2、总结归纳苯酚的性质,试写出有关的化学方程式。
3、从苯酚的结构特点出发,讨论官能团之间的相互影响。
4、在探究过程中你发现了或提出了哪些新的问题?如何来进一步探究你提出的问题?(这个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学生体验到创新并不神秘,创新就发生在自己身边。)
就这样,一环扣一环,紧紧抓住了学生学习的兴奋点,既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的方式得出结论,同时引发学生的思考。这样的教学课堂,使学生的积极性有了很大的释放空间,促使学生的聪明才智得到更好的体现,其主动性、积极性大大提高。
四、适当补充一些演示实验,让学生迸发创新的火花
课堂上有时为了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可以适当补充一些演示实验,会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学习必修1《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和程序》中探究钠的化学性质时,由于学生们刚来到高中,都认定“在金属活动顺序表中,排在前面的金属能把排在后面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这一规律,于是我提出下面的问题:如果把钠投入到硫酸铜溶液中会发生什么反应,有何现象?学生就七嘴八舌的讨论开了,很快形成两方意见,一方说,金属钠将铜置换出来,另一方则可能因为提问题的时机是在学习了钠与水的反应之后,虽然说不明白,但持怀疑的态度,这时我并没有着急表态,而让两方代表做实验,把钠投入到硫酸铜溶液中,让学生观察。这时学生们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大家看到钠浮在液面上游动,并且不断变小,溶液中有絮状物生成,同时又有大量气体产生,却并没有红色的铜析出。很多同学疑惑,这时我引导学生分析是什么物质产生,再根据今天的学习内容分析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最后揭示出反应的本质。再引申下去就可以让学生分析为什么铁可以置换出硫酸铜溶液中的铜,而钠却不行?对这些现象的好奇,能使学生的情绪亢奋、激动,从而迸发出创新的火花。
总之,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应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让学生尽可能地动手、动脑、动口,让学生玩够、想够、说够,不要强迫学生去说老师想说的话,或者重复课本上写出的话,充分体现学生在实验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为我们教师的发展搭建了非常好的平台,我们要把握机遇,勇于创新,在“勤教”的同时,更要学会“巧教”、“乐教”,才能使学生“乐学”,才能让我们的课堂充满快乐,让课堂焕发出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