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洋
深圳小学
摘要:本文主要讨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以学生心理长期需要为出发点,目的是尊重与理解学生,力求让学生的人格得到健康的发展,保障学生在生活工作学习中形成一个良性的发展。首先讨论学生的心理特点,结合心理教育健康教育,发掘学生心理潜能,预防心理问题,提升心理素质,使它能够培养学生的优秀品质。文中也举出生活教育中碰到的例子,强调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德育、学生
伴随着我国科学技术及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竞争及压力是日益激烈,社会价值取向也呈多元化趋势,给人们带来沉重的心理压力,尤其是青少年还面临心理发育不完全,心智不成熟等自身发育阶段特点,都普遍承受着不同程度的心理压力,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发生也日益增多。这些青少年心理问题普遍存在于家庭、学校、社区,甚至公共场合里,统一表现为:意志消沉、易出现极端行为、破坏公物等。作为一名教育教学工作者,我总结了一些中学生容易出现的心理健康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讨论在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及重要性。
根据青少年心理的特点,现代心理科学理论认为,对学生青少年的心理运动规律进行教育、教学和辅导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首要目的。心理健康教育最终目的是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培养心理素质以及提高学生的生活学习质量。所以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也可以看做是不仅仅是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心理健康,更是要实际影响他们的心理,达到心理健康的目的。
根据社会实践统计,很多青少年会因为家庭期望高、学习压力大、无法与人良性沟通而承受较重的心理负荷,甚至对此产生了抵触情绪,与这些引导者比如父母、教师关系紧张,出现严重的焦虑症状,结果就会出现不能适应正常的学习生活和社会变化的症状,在人际交往中不能和他人和谐相处,在生活中不能忍受和战胜遇到的困难和挫折问题,进而引发更严重的行为问题。
一、心理问题影响着我国的学生群
近几十年来,心理疾病已成为公众最关注的焦点之一。国家教委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对全国12.6万大学生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心理疾病患病率达20.23%;中科院开展了一项调查显示:中国每年死于自杀的人数15万左右,平均每天400人;上海公布的社会调查表明,34%的中学生有心理问题;深圳市指导的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表明,中小学生心理问题检出率为13.2%,但如果把心理问题达到临界程度的考虑,需要个别心理指导的学生则达到32%;虽然这些调查的是二十世纪我国学生的心理状况,但是已经能够反映出我国心理健康教育的缺失。
现阶段,我国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还居高不下:多份调查表明,随着年龄的增大,青春期的到来,心理问题检出率增多,小学生有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占总数的10%左右,初中生占15%,高中生约为19%。当前普遍存在着极端心理行为问题,相对二十世纪,现状并没有得到很大改善,但是对心理健康的教育已经引起很多人的重视。身为教师更应该在二十一世纪全球普遍关注心理健康问题的有利局面下,切实地做好年轻一代的心理健康教育。
二、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
如今有太多的学生都在经济优越和备受溺爱的环境下学不会长大,学不会与人相处,学不会自我成长。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自身心理方面的问题
部分学生的心理或行为中常伴有缺乏自信、厌学情绪和学习畏难等现象;还普遍存在不良性格和行为问题;也有部分学生存在典型的心理问题,表现为依赖他人、固执任性;还有部分学生典型的行为问题表现为说谎或注意力不集中;同时伴有心理承受能力差,责任心不强,承受不了挫折等现象;此外,在情绪人际交往方面,容易以自我中心,不遵守集体规则。
相当一部分学生心理健康确实存在问题,这是不容回避、不争的事实,但是这些青春期内出现的问题是可以加以疏导,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
学生这些心理问题,与学校、家庭、社会三者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存在的教育缺失或观念的落后的问题分不开。我国学校教育工作存在的观念的落后,许多教学工作者虽然能够大致判断学生存在的一些思想问题,但是大部分教师都会将之视为品德问题,采用德育的方法,对孤僻理解为脱离集体,对焦虑理解为不稳重、患得患失,对性格内向理解为不暴露思想,或只采用了简单说教、行政方法加以解决,这些德育的方法并不科学,因此教育效果非常差,事倍功半,甚至适得其反。?
(2)家庭或父母教育的不足。?
家长是学生人生的第一任教师,家长或家庭的品德修养,教育方法等对学生品德和心理成长有直接和最重要的影响,青少年的原生家庭的影响往往会伴随他一生。在实际中不少家长或家庭并不尊重青少年生理及心理发育的基本规律,不能用正确的态度和方法教育孩子,与子女间缺乏感情交流,容易使孩子陷入压抑、委屈的情绪漩涡中。也有很多家长对孩子期望值过高,增加孩子的心理负荷,最终会限制了学生学习生活的自由,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同时不能接受学生的失败,不能正确处理孩子的挫折,加大了学生的心理压力和紧张情绪。
(3)社会群体风气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疏忽。?
在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社会矛盾的转变,人们物质生活的丰富,却相对忽视了精神生活的需要。很多人对健康的认识还只停留在身体物质健康上,不识心理思想上的健康,更不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着整个社会的不重视的局面,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可有可无,使心理健康教育起不到它应有的作用。此外,没有注重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人员的培训,社会资源配置的不足也是心理健康教育一个瓶颈。
近期媒体大肆报道的一个消息:一个高三毕业生由于承受不住家长的期望压力,狠心杀死了自己的亲身父母,这是一个让人震惊的事实。迫使我们教育一线工作者反思着如今的基础教育,我们应该承认,我们的基础教育存在着很多问题,我们没有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当然不能说父母在处理教育过程中没有出现失误,但心里健康教育的缺失是占很大一部分的原因。心理健康教育是首先关注发展性,是有计划有目的地培养学生,使其形成良好的过硬的心理素质,这些心理素质才能使他们正常生活学习,保证他们学业成功。
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与管理经验,举一个很典型的例子。
2016年一届高三文科班的两个班干部:张某和傅某,傅某是纪律委员,张某是学习委员,两人学习热情高涨,是班里学习的榜样。但高三几次月考张某和傅某成绩并不是很优秀,但其实语文和文综都过得去,只是数学和英语拖后腿。而面对考试不理想,两人却并没有迎难而上,反而上课学习状态一落千丈。他们的表现引起了心理老师的关注。决定轮流对他俩进行引导,梳理心理障碍。老师通过集体课、班会等时间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帮学生树立信心,重拾希望。各科老师也经常与张某和傅某沟通,疏导心理的障碍,排除畏难情绪,并在每次考试都帮他俩分析出错的原因,不断鼓励。到最后张某和傅某双双超水平发挥,考到理想学校,并保持积极向上的心理观点。
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学生的心理素质决定着其他各种素质的质量与水平,甚至于影响学生以后的生活质量与水平。因此,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心理健康教育都是社会教育工作最重要的一环,迫切要求我们高度重视起来,要求本人、家长、教育工作者一起来进行学习教育,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现代教育,不能没有心理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