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欣
辽宁省凌源市佛爷洞中心小学
摘要:“预设和生成是辩证的对立统一体,两者是相互依存的。只有充分的预设,才有足够的生成底气,才能为课堂的生命成长提供原动力。这就要求教师注重营造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善于捕捉信息,把握生成,与学生进行心与心的沟通,及时筛选,为我所用。
关键词:语文课堂;动态生成;创设情境
新课标强调,语文课堂应是学生与教师、同伴、作者“思维碰撞、心灵沟通、情感融洽”的“动态”过程。叶澜教授也曾说过:“新的课堂需要我们教师不断捕捉、判断、重组课堂教学中从学生那里涌现出来的各种信息,推进教学过程在具体情境中的动态生成。” 在这一过程中,常会出现一些“意外”情境、“独到见解”和“独特体验”。但不管是突发性的,还是诱发性的课堂生成资源,只有被用来为课堂教学的充实、拓展、延伸服务时,才具有意义。虽然生成可以是偶发事件的智慧处理,但绝不要误以为生成就是随意的。生成既在偶然中,又在必然中,精彩是可以预设的。预设的目的是为了生成。预设重在引导,正如杜威所说:“虽然我们可以把马引到水边,却不能迫使它饮水。”充分的预设是课堂生命的本源,也是生成的土壤和催化剂。离开了预设,生成就是无根的苗,无线的风筝。预设和生成是辩证的对立统一体,两者是相互依存的。只有充分的预设,才有足够的生成底气,才能为课堂的生命成长提供原动力。这就要求教师注重营造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善于捕捉信息,把握生成,与学生进行心与心的沟通,及时筛选,为我所用。下面就是我的一些做法:
一、答案多样化,引起动态生成
学生标准化的答案,引起近年来许多专家学者的讨论。很多的问题其实并没有一个标准模板的答案,在教学过程中,一味要求学生回答出完整标准的答案显然是不现实的,长此以往,不仅会严重扼杀学生的个性发展,而且会制约学生创造性的发挥。作为教师,应该遵从的规则就是“多一把尺子,就多一批好学生”的教学理念,答案可以设置多样化,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比如在教学《走,我们去植树》中,老师难免会问的问题是“为什么一棵树就是绿色工厂”,传统最标准的回答必然就是这些树木吸收了二氧化碳,输出了氧气,给我们送来新鲜的空气。这样的回答就十分符合教师事先的教学方案。但是每个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不可能一开始就已经知晓这样的答案,也许他回答的与老师期望的相差甚远,但这就是小孩子最原本的思维。面对这样的问题,也许有的孩子会说“因为树是绿色的,所以是绿色工厂”,这样的回答,完全和没有回答一样,但是作为老师,不能够避而不谈,更甚者直接否决了孩子天真的“瞎说”,而是应该因势利导,充分给学生表露自己观点的机会,将孩子巧妙天真的想法进行激活,推动动态生成资源。不妨进一步的诱导学生“树是绿色的,那么绿色有什么好处呢?”这样一步步的引导,其实最终也会让学生走到自己的预设目标上,完成教学效果。学生在懵懂无知的时候,对于未知的领域都是充满探求欲望的,只有敢于微笑迎接孩子抛来的回答,并用老师的生活体验,机智地来回答孩子,才体现出课堂教学的真实性,也才能动态生成的展现出教学的精彩。
二、弹性预设促生成
平时我们进行教学设计时总喜欢环环相扣。课堂上要学习哪几个问题,该怎么问,学生可能会怎么答,答问和问题之间如何过渡,要展示哪些图片,要播放哪些视频或音乐,要怎样小结等等,考虑得十分周详。上课时按部就班,逐项进行。
这种僵化教条的教学模式怎能有精彩生成呢?不可否认,课堂需要预设,预设和生成是互相依存相辅相成的。预设是生成的基础,没有充分的预设,就没有精彩的生成。生成的课堂离不开教师课前精心的预设。但面对一个个鲜活的生命,过于周详的预设反而是一种束缚。因此我主张预设不妨粗线条一些,可根据教学内容多预留一些时间空间给学生,让学生凭自己的理解去感悟、去创造。课堂上只有学生行动起来了,课堂也才会活跃起来。这样的课堂才会产生生成的火花。
三、创设情境促生成
学生由于年龄小、经历的事情少,知识、家庭背景、个性、兴趣等方面的原因,对有些知识,特别是他们陌生的或年代久远的知识领悟起来难度很大,这时教师就应适时创设一个他们熟悉的认可的情境,让学生融入其中,设身处地的思考问题,才可能让学生有所领悟。比如学习巴金先生的《小狗包弟》,课堂上我先让学生讨论如果自己写小狗会写些什么,表达什么,然后再让学生认真阅读课文,看巴金先生写小狗时从哪些方面选材,要表达什么,从而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巴金先生勇于自我解剖的崇高品质。再如学习《孔雀东南飞》我通过多媒体播放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楼台会》,先在课堂上营造一种悲伤的气氛,然后由梁山伯和祝英台的凄美爱情故事导入课文,最后让学生在如泣如诉的曲调中诵读全文。读完之后,全班同学静默无声,表情黯然。显然,学生被音乐和课文的凄美深深打动了,他们在静静地体味、消化,并把它转化为自己的生命体验。
四、 点燃激情促生成
学生在课堂上不仅要学书本上的知识,更要体验情感上的交流—学生与文本(作者)的交流,学生与学生的交流,学生与老师的交流。教师在课堂上也不仅是传授知识,更要引导学生去体验情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去领悟文本中所蕴含的充沛情感。优秀的教师应该擅长借助文本点燃学生激情。只有充满活力、激情燃烧的课堂,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让他们融入其中,勤于思考,从而触发灵感,生成自己的情感体验。如在教授《大堰河—我的保姆》一课的重点“体会作者深沉的感情”时,我设计了三个环节:一是让学生回忆学过的歌颂母亲的篇章;二是让学生仔细阅读课文,看看作者是如何刻画“大堰河”这一感人至深的形象的;三是联系自身,说说自己的母(父)亲。第一个环节以通过已有的知识调动起学生对母亲的情感;第二个环节引导学生透过文本去体会作者对“大堰河”的赤子深情;第三个环节是由人及己,情感迁移,把这种的感情内化成自己对母亲的爱。整个过程以情感为主线,借作者之情去点燃学生心中之情,从而引导他们珍惜母爱,珍惜亲情
五、预习巧妙化,引起动态生成
老师通常将预习作为家庭作业布置给学生,通过检测朗读流畅度,生字词拼音等方式来判定学生是否完成了这一项功课。如此被动的预习一篇课文,学习知识的新鲜劲和快活感都会消失,让学生对于即将到来的新课,感到千篇一律,毫无新意。其实,针对每篇课文的特点,巧妙地安排预习方法,更有利于学生充分地发挥自我的主观能动性,老师上课的时候也能够听到更多有意思的想法,从而积极有效地做好引导工作,促进动态生成,让语文课堂更加的精彩。例如《鸟语》,一篇十分具有特色的文章,仅仅从标题就能引发人无数的联想,让学生按传统老套路预习,很难调动起学生的兴趣。作为教师,可以针对这篇文章,有针对性的布置预习任务,让学生听一听鸟儿发出怎样的声音,不仅仅可以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的习惯,还可以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人与动物之间的和谐。一个科学的预习任务就可以充分地为课堂的开讲打好基础,开阔学生的眼界,放飞他们的思维,让学生的情感得到自然的洗礼。作为教学课堂的主体,学生活跃,那么老师更能循循善诱的引导,让学生的想法自然而然地成为课堂上教学资源。
总之,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他们呈现在课堂上的言行举止、喜怒哀乐都是弥足珍贵的教学资源。教师只有一切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精心预设,把握时机,顺势而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能动性、创造性,才能使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