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发表时间:2021/4/2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第36卷1期   作者:陆婉华
[导读] 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育期,是一个关注交往、需要理解、渴望友谊的时期,

        陆婉华
        (广东省鹤山市沙坪街道第二小学 广东 鹤山  529700)
        摘要: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育期,是一个关注交往、需要理解、渴望友谊的时期,但也是一个容易出现人际交往心理障碍的特殊时期。如果他们不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就可能产生各种心理问题,进而影响学习和成长。英语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教师应使学生掌握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并且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和谐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是英语课程目标的要求,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英语教学、培养、人际交往
        现代社会是一个科技高速发展,知识日新月异的信息时代,在这个社会中单凭个人的力量去完成某项事业几乎是不可能的,现在需要的是合作,是团体共同承担责任来完成事业。交往既是人的需要,也是现代社会对人的要求,是人类获取信息,寻求合作的重要方式。良好的交往能力可以让我们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为成功打下坚实的基础。1996年国际二十一世纪教育委员会在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著名报告《学习——内在财富》中明确提出了信息时代的四大支柱——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也就是说现代教育既要使孩子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生存,还要使孩子学会与同伴共同生活,友好相处,真诚合作,让孩子成为一个受同伴欢迎的人。
        心理学家克林格通过大量的调查研究发现,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于生活的幸福感是具有重要意义的。一个人如果生活在良好的人际关系中,他的个性就会得到健康发展。否则,如果交往能力偏低,人际关系恶劣,就会形成个性发展的偏差,甚至会发展为心理疾病。学生不是生活在真空中,而是生活在错综复杂的人类社会,既然是生活在人群中,就免不了要与其他的人进行交往,要与人交往,就需要有一定的人际交往能力。人的交往能力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形成的。作为教师应担负起引导学生有效交往的责任,做学生的引路人,提高学生对交往的认识,让学生充分实践,加强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改善学生与同伴交往的人际关系。英语课程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英语课堂上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是英语教师的责任。那么,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究竟应该怎样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呢?
一、角色互换,互相体谅。
        当前,我们的教育对象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生活在家长的过分呵护中,并且长期与电脑、电视、游戏机为伴,缺乏与大自然、同伴的交流,在他们身上普遍存在着高度自我,任性的特点。而在人际交往中最大的危害因素就是自我中心,只想自己,不顾别人,忽略别人的感受,许多矛盾冲突就是这样产生的。所以我在教学中经常创设一些机会,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换一个角度去感受理解别人。通过不同的角色互换,学生就学会了站在别人的角度想问题。例如,班上有个男孩叫小强,性格比较以自我为中心,别人不小心碰着他,他总是不接受人家的道歉,追究个没完,班上没有多少个孩子愿意和他交朋友。于是在学“道歉”这个情景的时候,我故意让他到讲台上和同学模仿进行对话,当他说“It doesn’t matter.”时我就鼓励他说:“看,小强多有外国人的风度啊,要是我们平常都能听到你说It doesn’t matter该多好啊。”小强不好意思地笑了。课后我专门找他谈了话,慢慢地他就能想想人家的感受了,同学也愿意和他交往了。
二、增强意识,人人参与。
    学生交往成功的取得也需要教师提供交往的机会,开展交往活动,使学生全员参与。要做到这一点,关键在于激发学生的说话动机,消除学生懒说话、怕说话的思想情绪,让他们产生想说话的欲望。

于是我让学生明白,想学好英语,就必须敢开口,我让他们观看了李阳的疯狂英语的演讲视频,让他们知道“只要肯开口,就能学英语”。然后就是创设各种语言环境,让学生积极参与到交往实践中来。我教学中经常利用教材提供的素材,创设出各种语言环境,让学生进行对话,首先是在小组内进行,然后让学生站起来或者来到讲台前进行示范,把学生的目光都调动到示范的学生身上。有时候,还让学生表演动作,让他们与人面对面地交流,培养他们直接面对他人的胆量。当学生有了一定的英语基础之后,我就会在每节课开头的几分钟,安排一到两个学生到讲台上讲一段英语,自我介绍、谈论天气、说个笑话等等,轮流进行,每个同学都有机会。这样就能培养他们说话的自信心,让他们乐于与他人交往。
三、建立团体,帮助孤独。
    “团体”是指在一定的目标引导下,通过成员之间的互动,满足成员一定的心理需求的组织。勒温的“团体动力学”指出,团体内部所建立的一定的规范和价值,把个体成员的动机需求与团体目标连结在一起,从而使团体行为深深地影响个体行为。可见,通过改变团体来改变其中的个体行为,比单个地改变个体行为要容易得多。我在调查中发现,班上总有几个学生存在交往障碍,他们处在交往的不利地位。这些学生一般比较内向,沉默寡言,没有主见,缺乏自信,遇事畏惧,不敢大胆地与同学交往,变成了交往的孤独者。对于这种情况,在基本了解班上学生的情况之后,我就会把学生分成由4-5个人组成的学习小组,由领导力较强,善用交际的学生当组长,把“孤独者”放到不同的小组中,然后让他们自行设计组名(如Rainbow、Super Star等),还有标志、口号等,增加小组的凝聚力。班上有个女孩叫小文,由于她的体型比较胖,个子比较矮,经常被同学取笑她是“矮冬瓜”,久而久之她就形成了孤僻的性格,在班里沉默寡言,老师提问叫她回答时,其他同学窃窃地笑,她就涨红了脸,低着头,一句话也不敢说。面对这个情况,我找到了在班里热情大方、乐于助人的小丽,说服她和小文交朋友,并把小文放在小丽的学习小组里。我也和小文谈了心,鼓励她和小丽做朋友,并且不能拖小组的后腿。于是,在以后的情景对话和游戏活动中,都能看到小文的参与,甚至有时在组员的鼓励下,她还能到讲台上来表演,她也变得活泼起来了。
四、拓宽途径,主动交往。
   1、在班内开展主题活动。利用主题队会、课本剧、英语小品、歌舞表演等多种形式的活动,让学生自己组织编排活动,从准备到开展活动都是一种交往合作的过程,为学生创造机会,彼此交往、合作。
2、参与社会活动。放手大胆地让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社会,参加各种实践活动,让学生成为“社会人”。角色在变化,环境在变化,如何去面对新奇的大千世界,及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给学生一个摸索、实践的机会,在实践中寻求真知。
3、加强家校合作。为了让学生更早地融入社会,我们还要扩大学生的交往范围。请家长、校外辅导员协会助小学生开辟新的活动场所,如在社区内服务,在服务过程中让学生与形形色色的人交往;如让父母带学生去公园、书店、商场人员聚集的地方,鼓励学生与陌生小朋友交往,让他们体会不同的交往经历和感受,不断提高小学生的交往水平。
五、掌握本领,善用方法。
        交往中有许多方法技巧,光靠理论并不足够,需要我们根据实际交往中碰到的障碍,用更加具体的技能去处理和解决。但有几点我觉得必须谨记的。第一,学会调节自己的角色,会在不同的岗位上交往。第二,学会主动与别人交谈,产生共同的语言,增进互相的理解。第三,学会与人交往求同存异,尊重别人的兴趣爱好。做到这几点,交往就是一种心灵相通、行为默契的愉悦活动。
        意大利著名诗人卢哈诺·维克雷申曾说 :“我们都是只有一只翅膀的天使 ,只有相互拥抱才能飞翔。”让我们都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以良好的心理状态投入到学习、工作、生活中 ,轻松愉快地去迎接人生路上的每一次挑战。
参考文献:
1、《青少年的心理发展与教育》——曹梅静
2、《小学生人际交往障碍的原因及对策》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