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姣丽
(湖南省永州市祁阳县白水镇第一中学(芙蓉中学) 湖南 永州 426100)
摘要:在初中教育体系中,艺术课程的学习是学生成长不可或缺的部分,其不仅可以缓解学生的学业压力,放松学生身心,同时对学生文化课的学习和掌握起到促进作用,有助于学生全面发展。在众多艺术学科中,音乐以其自身的特点深受学生们的喜爱。然而受到升学的影响,师生更多的是将精力投入到文化课的学习中,教师在音乐课的讲授上没有创新意识。而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新的互联网技术在音乐教学中的应用,使得音乐的教学效果得到了大幅度地提高。
关键词:互联网+背景下;初中音乐教学;策略
引言:学校在开展学生全面教育的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的知识体系得到构建,还要帮助学生建立起相应的艺术素养,而美育教育中的音乐教学,能够提升学生的气质,促进学生人格和情感的完善,丰富初中生的校园生活,让学生在放松后能够更好地投入到文化课的学习中去。而新课改的要求,迫使音乐教师转变自己的教育理念,积极将“互联网+”的各种技术和理念应用到音乐课堂的教学中,从而提升音乐教师的教学水平。
一、音乐课堂教育情况探析
初中音乐教学承担着学生重要的美育教育任务,其音乐内容极为丰富,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然而教师习惯了传统教育的方式和方法,没有认识到“互联网+”时代到来对音乐教育的影响,还是采用讲授的方式进行授课,最终难以达到教改的要求。这就使得教师的教学手段有限,师生之间没有音乐的情感互动交流,教师在教学中无法发挥音乐课堂的互动性,学生体会不到音乐艺术的魅力,教师的教学内容极易被教材内容限制,学生的音乐素养无法得到培养和提升。而随着音乐考核纳入到高中毕业的考核中,音乐课的重要性也得到了进一步提升。学生只有在初中阶段打牢音乐基础,形成自己的音乐素养,才能为学生的音乐素养提升起到积极作用[1]。
二、音乐课堂教学的在“互联网+”下的探索
(一)积极将“互联网+”理念融入到教学中
在我国的教育发展中,教师在教学中更加重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记忆,对学生的掌握、运用、体验等关注度不高。受次影响,音乐教师在教学中也是以自我为中心,以完成教学任务为目的,不注重音乐教学的效果和体验感,一味强调理论的专业性,扼杀了学生对音乐美感的体验,学生知识强记乐理知识,完成考核。
而“互联网+”的理念在教学中的应用,能够促使教师转变教育理念,突出学生在音乐课堂中的地位,教师在音乐教学的准备过程中也会围绕着学生来开展,思考如何才能引起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从而使得教师的音乐教学效果得到提升。同时,也迫使教师积极将“互联网+”时代的各种技术融入到课堂的教学中,使得教学的整个过程更加符合学生的接受方式,学生在音乐课堂上的体验感增加,课堂的学习氛围更加浓厚,初中音乐的教学效果显著提升[2]。
(二)微视频教学的引入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教师在教育理念上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而这种改变也促使教师将新的技术融入到自己的教学中,而微视频的教学形式则是新技术的一种运用方式,微视频的教学方式,使得音乐教学的趣味性增加,教师将本节课的音乐知识提前进行梳理和提炼,之久借助相关的设备录制出来,在课堂上为学生展示出来。学生很容易被这种新的教学手段所吸引,师生在这种学习方式下能够充分互动。
例如,在初中音乐教材《c小调(“革命”)练习曲》的赏析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将“互联网+”的理念和技术引入到教学中。
在本课的赏析中,教师可以提前将本首练习曲的创作背景和肖邦的偶个人简介借助微视频的形式录制起来。在录制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将视频的背景音乐选择成本首的练习曲,之后讲述肖邦在听闻华沙起义失败,自己祖国被侵占的内容,在讲述的过程中,教师要把自己的情感和肖邦悲愤的感受联系起来,表现出来。学生被教师播放的内容所吸引,自身的情感和教师的讲述联系起来,学生真切感受到了肖邦借助音乐所表达出的忧郁之情。
(三)利用好网络资源,扩展学生音乐眼界
初中音乐学生的艺术素养形成,需要大量的音乐作品赏析和沉淀才能够得以形成。而初中音乐教材的内容是有限的,尽管在音乐知识的形式和内容上比较全面和丰富,但这些也只能仅仅满足学生音乐常识的了解和认知,学生的音乐欣赏量无法提升,造成学生的音乐素养难以形成。而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教育部对学生音乐素养培养和提升的重视,仅仅依靠教材内容是无法达到教育目的的。教师在初中音乐的教学中,应该利用好网络资源的丰富性和全面性,积极让学生去感受多种音乐作品内容,让学生的眼界得以提升,促使学生音乐素养的形成[3]。
例如,在初中音乐教材《渔舟唱晚》的赏析中,本首曲子是非常典型的中国古典音乐作品,借用古筝这种民族器乐演奏出来。初中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大多为流行音乐文化和西洋音乐,学生对我国民族音乐作品和乐器了解不多,教师可以提前对《渔舟唱晚》这首筝曲进行了解,扩展学生对中国古典音乐和民族乐器的认识,帮助学生积累中国古典音乐和民乐的底蕴,促使学生提高自己音乐的审美能力,引导学生投入中国古典乐和民乐的传承发展中。教师在搜索中发现,《渔舟唱晚》这首曲子的创作有两个版本,教师可以分别为学生播放《归去来兮》、《双板》、《三环套日》、《流水激石》等曲目,让学生将第一只曲目和《渔舟唱晚》的后半部分对比欣赏,将后三首曲目和《渔舟唱晚》前半部分对比欣赏,学生加深了对本节筝曲的理解和认识,也借助教师的扩展,对筝曲的音乐作品形式理解更加深入。
(四)积极将现代技术融入到教学中
在初中的音乐学习中,视唱学习、乐理提升只是音乐素养培养的一种手段,其最终的目的是要让学生懂得欣赏音乐,让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更加丰富,也有助于学生在面对困难时,借助音乐的力量,从中走出来,时刻保持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在传统的音乐教学中,首先于思想和音乐资源,教师的教学手段较为单一,学生的体验感不强。而“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得音乐作品电子化,更容易搜索,各种进行的技术也能够更好地被用于音乐的教学中,教师借助多媒体技术,使得音乐的表现形式更加丰富,学生在教师借助现代教育技术创造的课堂氛围中,欢声笑语不断在教室中回荡,学生在音乐的学习中感受到了轻松、自在。
例如,在音乐作品《红梅赞》的学习中,教师可以将冬日红梅傲立雪中的视频和图片借助多媒体技术展示出来,让学生在视频和图片的视觉享受中聆听《红梅赞》,学生在充分调动视觉和听觉后,真切感受到了红梅优秀的品格。教师为了加深学生对曲目的认识,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可以将江姐感人的故事为学生娓娓道来,学生在教师营造的氛围中,情感和故事、曲目融合起来,学生更容易把握音乐作品所表达的内容。
结束语:总而言之,音乐课堂教学的效果和教师的授课方式密切相关。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突出音乐教师的知识性和艺术性,还要明确音乐的最终培养目的,是要让学生的综合素质在艺术的熏陶下有所成长。教师在音乐的教学中,要发挥“互联网+”时代的优势,将相应的技术和音乐教育联系起来,让学生在掌握音乐理论知识的同时,自身的艺术素养也能够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1]林娟. \"互联网+\"背景下初中音乐课堂教学策略初探[J]. 新课程(教师版), 2018, 000(006):118-119.
[2]刘勇. 浅谈"互联网+"背景下的小学音乐信息化课堂教学策略[J]. 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 2020, No.159(10):58-58.
[3]张晶. 互联网背景下初中音乐课堂教学提升研究[J]. 明日, 2018, 000(047):0179-0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