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学生信息技术与专业融合培养路径探索 ——以学前教育专业为例

发表时间:2021/4/2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第36卷1期   作者:张婉珊
[导读] 在互联网时代下,教育改革是必然趋势。而在学前教育中,信息技术能力是幼儿教师必备的能力之一。

        张婉珊
        (佛山市南海区第一职业技术学校 广东 佛山528200)
        摘要:在互联网时代下,教育改革是必然趋势。而在学前教育中,信息技术能力是幼儿教师必备的能力之一。为了满足幼儿教师职业生涯需求,为其后续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中职学校必须重点提升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使他们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充分发挥信息资源库的积极作用,培养更多适应信息时代发展的专业人才。
关键词: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信息技术;培养策略

前言: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人员的培训质量直接影响到整个教育行业的发展水平。在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学习中,信息技术是必不可少的内容,为此中学校要给予高度重视。中职学校要重点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比如实践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等,提升学生技能水平,加强教材建设,有效统筹和规划专业课程,完善教学结构,从根本上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
一、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信息技术培养现状
(一)中职学校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信息技术水平关注度较低
        我国每年都会举办职业学院学前教育专业技能比赛,这为学前教育人才的培养提供了重要的方向标。在实际比赛中有效综合了教学观念、教学等内容,包括课件制作、歌曲弹唱等内容[1]。其中课件制作综合体现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参赛学生需要根据实际教学内容、幼儿基本特征、具体教学设计等制作出满足幼儿发展需要的作品。在信息技术被普遍应用到教学实践中的背景下,学前教育的信息化建设得到广泛关注。但是现阶段,我国部分中职学校在实际教学中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信息技术水平关注度较低,没有制定科学的培养策略,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较高技术水平的形成。例如,某中职学校由教师兼任信息技术教学,在模拟考试中,将学生书试卷考试成绩作为衡量他们学习情况的唯一标准,有的学生考试成绩差,教师则认定该名学生信息技术水平较差。
(二)在教育时重技术能力教学、轻融合能力培养
        长期以来,中职学校在培养学前教育学生信息技术时,过分中重视技术能力教学,忽视了技术教学的应用,没有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能力培养作为重要内容。虽然有部分中职学校设置了教育技术课程,但是在实际教学中仅仅向学生讲解理论技术知识,没有将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更好的融合在一起,缺乏具体融合内容。比如在讲解教学课件制作过程中,教师仅仅讲述教学课件制作过程,并没有要求学生将专业知识融入其中,制作用于开展课堂教学的课件。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总体信息技术水平较低,他们并不能将信息技术与教法类课程有效衔接,进而出现严重的信息技术培养与学前教育教法类课程相背离的问题。在培养学生信息技术水平过程中,过分的依赖教育技术类课程,该课程重视学生技术水平的提升,在信息技术应用理念方面仅仅停留在视频播放和课件制作方面。通常情况下,学生的学习与使用相分离,学生几乎不会在教学中融入信息技术[2]。除此之外,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对信息获取能力较差,分辨信息能力较弱,这些能力的不足将会严重阻碍学生的专业学习和专业成长。
二、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信息技术水平的培养路径
(一)重点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应用的信念
        幼儿教师对信息技术的态度直接影响着其在工作中的应用情况,确定教学技术是否被接受和认可。职业学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培养信息技术的基本目的是使学生对信息技术形成正确的态度,掌握更多的信息知识和技能,并将他们掌握的信息技术应用于未来的教学和管理中,使他们可以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可以实现自身职业技能的良好发展。因此,中等职业学校要优化课程设计,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正确解释信息技术,并给予学生正确、及时的评价,增强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信心,提高学生自我效能感。


(二)合理信息化资源库,科学开发教学模式
        中职学校只有在建设信息化资源库的基础上科学开发教学模式,才能鼓励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格[3]。为此,中职学校必须积极建立一个完整的学前教育专业体系,建立一个完整的教育资源库,有效地整合学生实习链接,在线平台和教学资源,并在学生学业评估中整合评估链接,评估标准和评估方法等因素,从而建立科学的在线学业评估路径,为了更好地整合专业教学和信息技术,要积极探索科学的教学应用模式。
        除此之外,中职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实际教学中有效融入信息技术,提倡幼儿课程与信息技术有效整合。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也要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幼儿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利用直观、生动、形象的图片、视频等多媒体信息开展丰富多样的幼儿教育活动,能够利用信息技术提升家园互动教育水平。中职教师也要指导学生设计和制作多种多样的教学课件,并且将这些课件有效应用到实习中。例如,当中职学生到幼儿园实习时,会向幼儿传授儿歌,比如《吃饭歌》为了激发幼儿学习兴趣,可以使用多媒体制作课件,在课件中融入吃青菜,剥鸡蛋的图片,从而将儿歌更加直观、形象的展示在幼儿面前,发挥信息技术的重要价值。
(三)将幼儿园课堂学习内容与实习实践与信息技术有效融合
        中职学校要以资源建设、创建平台、课程建设、培养模式等方面为基础,努力培养在教育实践中可以将课程教学与信息技术有效融合的教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校学习期间仅仅停留在学习层面上,而在幼儿园实习过程中则是内化知识的过程。幼儿园实习是检验学生信息技术水平内化情况的重要途径,当学生具备较高技术水平后将会以幼儿园教师的身份开展相应的教学实践活动,当教学实践活动结束后会深入反思,提升自身,最终内化为自身的实践经验[4]。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设计相应教学活动,利用合理互动策略,增强教师与幼儿,幼儿与幼儿以及幼儿与多媒体的互动。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幼儿园实习中,要利用教学实践来掌握实际的教学质量,全面了解自身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对学习的新专业知识有更加深入的认知,从而产生全新灵感,继续学习知识,从根本上提升自身的信息技术能力和教学质量。比如学生李某,到小红帽幼儿园实习,在具体实习中她有效应用了课堂上学习的信息技术理论知识,并且将他们转化为具体实践。在实践中她不仅获得了丰富的经验,而且信息技术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
(四)积极营造信息化教育环境,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中职学校不仅要建立与学前教育专业相对应的信息技术课程,制定科学的信息技术标准,充分发挥学校硬件资源的优势,而且要积极营造良好的信息教育环境,从而调动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主动性,提升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5]。为了营造良好的信息化教育环境,中职学校要建立完善的激励制度,积极组织信息化教学比赛,比如数字故事比赛、课件制作比赛等,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信息化比赛中。
(五)积极开设信息技术课程,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和知识的能力
        中职学校要根据培养目标制定信息素技术课程培养内容,而不是将信息技术仅仅看做是计算机能力[6]。同时要将培养学生信息技术内容与学前教育专业教学案例和教学情境有效结合,从而提高培养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中职学校应积极借鉴国外成功的信息技术标准,并根据其实际教学条件制定有针对性的学前教育专业信息技术标准。 此外,中等职业学校应充分利用舞蹈教室,手工制作室,钢琴室等硬件资源,适当开放学校的硬件资源,为提升学生信息技术水平打下良好基础。
结语:综上所述,在互联网+时代下,互联网+教育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在这种趋势下,优秀的教师是擅长在教学工作中应用信息技术的、有较高信息技术水平的教师。总体来看,信息技术能力是每一个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都应具备的能力,为此在提升学生信息技术水平过程中要紧随社会发展趋势,不断完善教育内容,实施科学教学方式。
参考文献:
[1]夏洁. 运用整合思想培养学生信息素养路径初探[J]. 新课程学习(下), 2019(1).
[2]果永喜. 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策略研究[D]. 201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