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教育与历史学科的融合探究

发表时间:2021/4/2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第36卷1期   作者:高睿
[导读] 艺术教育要指向培养学生对美的理解,这是提升学生健康审美情趣的必然途径
        高睿
        北京市和平街第一中学100012
        【摘要】艺术教育要指向培养学生对美的理解,这是提升学生健康审美情趣的必然途径。历史学科旨在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古今中外基本史实的了解和把握来落实核心素养,最终要使学生成为合格的社会公民。本文综合运用个案研究和定性研究的基本方法,通过对《虎溪三笑》分析发现艺术教育要以历史背景为依托才能更好的启迪心智,同时艺术作品也成为了历史教学的必要载体,两者之间形成能动的辩证关系。

【关键词】艺术教育、历史学科、启迪心智

        中学历史教学中不乏一些艺术史,同时在进行教学过程中也不乏一些艺术作品作为史料进行使用。但终归中学历史教学并非艺术鉴赏课,艺术品本身的价值也无法在历史课堂中展现的淋漓尽致。但是艺术教育离不开特定的历史背景,只有了解一定的历史知识过程中才能更好的理解艺术品所表达的感情。同时,通过艺术教育的进行,一定程度上也有助于学生对其所处时代的进一步理解和把握。
        一、艺术教育的作用
        艺术教育的最终导向并不是要让每个人都成为艺术家,关键是要有一种发现艺术美的能力,提升自己的健康的审美情趣。所以艺术教育的最终指向应该有如下内容:
        (一)提升健康的审美情趣
        青少年正值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通过学校教育,能够最终成为合格的社会公民。在这一方面,健康的审美情趣异常重要。青少年要能够分辨出不同文化和艺术作品的价值,能够自觉地使自己的远离亚文化和腐朽糟粕,能够认识到主流意识形态的价值,成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通过艺术教育,能够让学生充分的发现不同形式的美,能够理解美的深刻内涵——脱胎于艺术品本身,体会情感体验的一种感性形式。只有这样最终才能引发不同群体的共鸣,共同为社会的和谐大观贡献自己的力量和品质能力。
        (二)培养健全的人格
        通过艺术教育,在提升自己的审美情趣基础上,能够完善自己的独立人格,培养健全的人格。埃里克森把这一阶段的初中生的人格归纳为“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的冲突”,艺术教育对审美情趣的升华,可以很好的使得学生认识到自己的社会角色,能够充分意识到不同类型的人格特点。区分不同文化色彩的基础之上,能够初步具有明辨是非的标准,同时也就能进一步培养自己的人格。在这一定位中,学生通过不同认知方式和学习习惯的改变,能够一定程度上实现换位思考和强化情感陶冶,同时配合学校建立健全良好人格培养机制的框架,学生实现自身人格整体的升华。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成为了学校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方式之一。
        (三)锻炼表达感情的方式
        当艺术教育达成上述两方面作用后,便可一定程度上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锻炼学生一种情感的表达方式,锻炼一种创新型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而这种思维方式是成为合格社会公民的必要条件。能够明辨是非、能够知道自己所需、能够有清晰的自我认知,然后能够准确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这与传统的历史教育目标不谋而合——观史鉴今,温故知新。


        二、历史教学的目标
        (一)提升民族荣誉感,培养健全人格
        从《课标》来看,中学历史教育要求学生掌握古今中外的基本史实,通过历史的学习,能够很好的提升自己本民族的荣誉感,认同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认识文化的多样性,而民族荣誉感和文化均以文化产品为具体载体,这些文化产品便凝结为文艺作品为主的艺术产品。例如通过唐诗,可以体会盛唐气象,感知传统诗歌艺术的华彩篇章,以此来体会唐朝时期的雄厚国力和开放环境,这都是提升民族荣誉感和培养健全人格的具体途径。
(二)完善历史价值观,培养核心素养
中学历史教学要落实学生五大核心素养——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审视中外历史,通过历史的分析、归纳、整理、提升最终指向家国情怀,完善自己的历史价值观。这其中便离不开史料的处理。根据唯物史观的原理可知,一定的文化产品是一定社会条件的具体反映,故而文艺作品离不开时代背景,文艺作品一定程度上可以充当史料使用,对比分析不同类型的史料,实际上也是培养自己核心素养的必要途径。
三、艺术教育与历史教学的关系
(一)以《虎溪三笑》为例
《虎溪三笑》作为唐宋时代文艺作品中经常出现的艺术创作,图的主要内容是讲的僧人慧远、道士陆静修和儒者陶渊明树下随茶畅谈、流连忘返的故事。故事也许是虚构的,但是根据故事本身所幻化的艺术作品,在一定程度上确实能够体现那个时代的具体背景。中学历史讲到魏晋时期会提到魏晋以来在儒、释、道三教的争论和发展中,“三教合一”的风气日渐形成。
当重新审视魏晋南北朝的历史,可知在乱世之中,儒学的某些理论以尽很难调和社会道德的失范,在这一前提下,佛教和道教盛行。思考渐深,百姓遇到极端的社会状况,便会对精神信仰有一定的追求,而在这样的条件下,宗教的力量便会陡然直上。同时,儒学作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遇到不同的文化冲击,则会呈现一定的包容性和对抗性。在这样的社会条件下,“三教合一”的趋势出现也就不难理解了。同时,作为具体艺术创作的《虎溪三笑》也就成为了这个时代的具体在艺术上的反映。同时,能够认识到的在于通过《虎溪三笑》图的分析,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助于学生对魏晋时期社会风气变化的理解和把握。正因如此,中学历史课程中,讲解到“三教合一”,教师的备课资料中往往都会保留《虎溪三笑》。
(二)艺术教育与历史教学的关系
上文通过《虎溪三笑》来分析艺术教育与历史教学之间的关系。由上文可见,两者之间存在如下关系:
1.艺术作品的实用性通过历史进行深刻阐述
没有深刻的历史内涵的艺术作品是没有灵魂的,这样的艺术作品很难引发大众的共鸣。艺术作品的深刻性在于其反映出来的感情,在于有人能够理解艺术家的感情,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艺术作品实用性的具体体现。笔者相信任何一部艺术作品,艺术家不是为了愚弄大众而创作的,艺术家需要通过艺术作品作为情感桥梁来觅得知音。而这一过程不通过历史钻研是很难实现的。所以,特定的艺术作品必须要通过历史来进行其内涵的深刻阐释。
2.艺术作品是中学历史教学中的重要载体
中学历史教育不仅有艺术史的相关内容,例如上文举例的《虎溪三笑》解读,便是对“三教合一”知识板块的具体实践。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有艺术作品,而这些艺术作品共同交织,便组成了浩如烟海的历史。历史需要通过艺术作品来解读,同时历史也需要通过艺术作品来评析。艺术教育在中学历史课堂中占有一定的位置,其作为特殊的史料,一定程度上能够弥补原始史料的空白,针对中学生的特殊群体,有时候艺术教育更能让学生理解晦涩的历史原貌。
四、余论
通过艺术教育重新审视中学历史教学,需要强调的是中学历史教学的具体教学实践并不是艺术鉴赏课。历史教育要与艺术教育互相推动,使其双方呈现出能动的辩证关系。湖南的特级教师汪瀛曾指出:“新课标背景下的历史教学,其理性思维和知识 内涵已大大超过以往 的历史教学” [1],最终指向的是艺术教育与历史教育的有机融合。
艺术教育要通过历史教育来启迪心智,历史教育也要通过艺术教育使学生能够将历史知识融会贯通。
参考文献
[1]汪瀛.如何实现中学历史教育与艺术教育的有机融合[J].新课程评论,2017,4:9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