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渗透家国情怀

发表时间:2021/4/2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第36卷1期   作者:张宏
[导读] 本文在阐述家国情怀教育的内涵下,分析了渗透家国情怀教育的重要性
        张宏
        乳山市白沙滩镇中心学校 山东 乳山 264504
        摘要:本文在阐述家国情怀教育的内涵下,分析了渗透家国情怀教育的重要性,并探讨了家国情怀教育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渗透策略,以期促进初中生历史核心素养的提升。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家国情怀教育;渗透策略
        引言
        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家国情怀是每个人必须具备的思想情感,初中生正处在价值观形成、人格塑造的重要阶段,历史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学科优势展开家国情怀教育,通过家国情怀教育的渗透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价值观。然而,就当下初中历史教学情况来看,很多教师对于家国情怀的内涵、育人价值以及渗透策略缺少认识,抑制了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1家国情怀教育的内涵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家国情怀教育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球化快速发展的今天,对青少年的培养有着更为深刻和重要的意义。对个人而言,家国情怀是捍卫自己国家的利益和各族人民共同奋斗的精神;对国家而言,家国情怀是各族人民共同对国家的富强、人民的幸福所体现的高尚的理想追求。家国情怀更是一个人对自己国家表现出的高度认同和强烈的归属意识,以及以国家兴亡为己任、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重任的表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种家国情怀教育与厚重的历史相结合,不仅能够鼓舞学生的士气,提升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还能够使学生凝聚起力量,从爱国主义的角度出发,树立远大志向,承载起未来的希望。
        2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渗透家国情怀教育的重要性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必须要对学生进行家国情怀教育,第一,培养学生“家国情怀”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所以,在历史课上渗透家国情怀教育,这是对素质教育的响应,也是落实新课程目标的有效途径。只有落实这一任务,才能保证历史教学取得理想效果。第二,培养学生“家国情怀”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现如今,社会风气浮躁,加上信息技术的发展,各种不良社会思潮涌入校园,充斥在学生周围,尤其是一些西方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侵蚀学生的思想,导致很多学生存在“国外月亮更圆”的思想问题。所以,对心智不成熟的初中生进行家国情怀教育,能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价值观念,同时也为社会的稳定、和谐、长远发展打好坚实的基础。
        3家国情怀教育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渗透策略
        3.1创设历史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爱国情怀
        在历史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立足于现在,去探究历史并展望未来。当前,我们时代发展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由于当前政治格局呈现出多元化趋势,国家间的竞争非常激烈,国家的强盛同个人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教师在展开历史课程教学时,不仅要使学生立足于现在,同时还要使学生设身处地地想象当时的情境,然后更好地去理解历史。教师通过构建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历史有更深入的解读,能深深地激发学生浓厚的爱国情感。受到宗法观念及传统儒家文化的影响,我国人民普遍具有浓厚的家国意识,将小家与我们的国家融为一体,可以让学生明白“皮之不存,毛之附焉”的道理。历史上很多为了国家的利益勇于牺牲自我的仁人志士,教师要引导学生去更好地感受历史人物的高尚道德品质,从而受到深深的感染。
        例如,先秦时期,屈原由于报国无门,处于非常忧郁烦闷的状态。他的《离骚》中充分体现了自己爱国忧伤的心情,当楚国国都被秦军攻破后,屈原处于彷徨、苦闷的状态下不能自拔,于是投江自杀了。
        3.2开展丰富的历史活动,走进历史
        在初中的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教师需要开展丰富的历史活动。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促进学生的发展,尊重学生的课堂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成为了现代教师的教学共识,而教师要从以往的主导地位改为课堂的引导者。总之,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课堂中要尽可能地组织学生开展丰富的历史活动,以此来活跃课堂氛围,为学生营造一个舒适、和谐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可以走进历史。
        例如,教师在课前可以进行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五分钟讲故事”等活动;在课上也可以组织学生观看历史纪录片等;在课后还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古迹等。以新人教版八年级历史教材内容为例,在讲解“洋务运动”的时候,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对洋务运动所发生的历史事件改编成舞台剧,然后让学生演绎并切身感受历史。另外,在每次活动之后,教师都要组织学生进行评价总结,相互交流体验,以此来提高学生的爱国情怀,促进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3.3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思考
        历史的学习是与人们的生活也是相关的,历史的学习可以带给人们智慧,可以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历史的学习不是无用的,它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结合教材与生活实际的方式进行教学,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例如,在初中历史第三单元第九课时《对外开放》的教学中,这部分内容是帮助学生增加家国情怀的重要途径,因此,教师对于教材中的内容要充分利用,那么,教师可以采取这种方法进行教学。比如,教师可以利用互动交流式的情境作为教学的导入环节:同学们,结合你们的生活以及掌握的历史知识,你们对于对外开放有什么了解呢?与对外开放相反,如果国家闭关锁国,会对国家有什么危害?同学们开展了激烈的回答和讨论。通过这样的导入环节,结合教材知识以及学生现实了解,学生就会很容易进入学习状态。接着在课堂的讲解中,教师可以选一些我国对于对外开放所做的具有代表性的事情作为课堂教学的一部分,让学生了解到对外开放的重要性和我国在此方面作出的重要的探索和努力,真切地引导学生增加自己的民族使命感。
        3.4借助素材,开启多维呈现
        不同于传统历史课堂对历史课本的枯燥解读,融入了家国情怀教育的历史课堂,否定了以往空洞的说教模式,开启了借助多样化素材、通过多维度展示历史情感来培养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新模式。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影视著作、典型红色歌曲、图片等,丰富课堂内容,增强学生爱国主义情感,使学生自觉地将个人命运、个人发展与国家和民族的发展相联系,进而更好地实现情感教育目标,增强学生对历史的正向学习动力。
        以人教版八年级上册“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一课的教学为例,为帮助学生更好地领悟、掌握历史知识点,提升学生的历史素养,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电影《地道战》片段,引导学生借助影视作品了解日本“开始侵华—扩大侵华—全面侵华”的历史过程,并使他们领悟中华儿女“宁为战死鬼,不做亡国奴”的民族之魂,感悟“前线官兵坚决抵抗,卢沟桥即尔等之坟墓,应与桥共存亡,不得后退”的命令中蕴含的民族气节和民族豪情。
        结束语
        家国情怀是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现今时代,在国家迅速发展的今天,更加需要培养学生的这种情怀。初中阶段更是学生人格养成的重要时期,初中教师有着重要的责任和义务。因此,作为初中历史教师,我们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不断改正自己在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历史素养,提高学生整体的学习水平,真正的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价值观念
        参考文献
        [1]张再良.浅论中学生家国情怀教育的意义[J].考试周刊,2018(7):37-38.
        [2]耿霞.浅论家国情怀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渗透[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2018(2):43-44.
        [3]年明点.“家国情怀”核心素养下的初中历史教学研究[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20(1):20-2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