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德育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及策略探讨

发表时间:2021/4/2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第36卷1期   作者:刘斅
[导读] 小学生活是学生逐步熟悉和理解社会生活的重要时期,也是形成道德情感、道德认识和道德判断能力
        刘斅
        云南省昆明市盘龙区金实小学  云南省  昆明市  650224
        摘要:小学生活是学生逐步熟悉和理解社会生活的重要时期,也是形成道德情感、道德认识和道德判断能力,养成行为习惯的重要阶段。此阶段要以学生生活认知为基础,在实践与研究基础上,对德育课堂教学进行优化设计,实施教学内容生活化、教学形式生活化、教学评价生活化等策略以提高课堂实效,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家庭责任感,使其能够更好地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之中。
        关键词:小学德育;优秀传统文化;策略
        引言
        在素质教育改革下,小学德育课程的受重视程度越来越高,高质量的“德育”教学能够帮助小学生树立高尚的道德素养和正确的法治观念,这对于小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意义重大。而传统优秀文化的有效融入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小学德育课程的教学质量,所以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需要高度重视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以下内容为提出的一些有效融入策略,仅供参考。
        1将中华传统文化有效的渗透到小学德育教学中的价值意义
        第一点,能够更好的实现小学德育教学内容的补充。在过去传统的小学德育教学过程中,老师一般会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将思想政治、道德品质等知识点一股脑的灌输给学生,这种学习模式较为枯燥和呆板,很难有效的激发和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不能够有效的提升整体德育教学的成效。而在新的教育改革背景之下,将中华传统文化有效的渗透到小学德育教学中能够更好的让学生把握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内涵,借助更加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学生的德育意识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确保实现对小学德育教学内容的进一步丰富与扩充,很好的满足了学生的个性化需求。第二点,更有助于强化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意识。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明的浓缩,也是我国社会主义精神建设的基础。所以在实际开展德育教学的过程中,将中华传统文化进行有效的渗透,能够更好的帮助学生加深学习的印象,让学生深刻的意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之处,进一步提升了学生的民主归属和自豪感。以此为基础,久而久之学生也会更积极主动的承担起传统文化的传承重任,真正的强化和提升文化传承意识,有助于学生的进一步成长。
        2小学德育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的策略
        2.1创设情境,感知爱国之情
        创设教学情境的意义在于促使学生的学习活动呈积极化的状态。教师应结合教材内容的内在联系,根据学生的认知需要,创设切合主题的情境,激发学生内心感受和情感共鸣。例如:伴随《爱我中华》的优美旋律,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欣赏我国多民族团结共荣的独特风情,走进“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主题,初步感知“我国是多民族统一的国家”这一内容,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
        2.2教学内容生活化
        小学高年级德育教学内容主要有:我的健康成长、我的家庭生活、我们的学校生活、我们的社区生活、我们的国家、我们的共同世界。由此,在教学中实践教学内容生活化。教学内容生活化要求教师注重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引入主题活动、游戏和其他实践活动。如,在教学“诚实守信”时,应呈现真实发生的正反两方面的事例,引导学生认识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并且让他们相互交流自己或身边的人在这方面所遇到的情况和感受,对不同情况进行比较,在此基础上思考和探讨诚实守信的重要意义,学会根据情境做出正确的判断和行为选择。这样教学内容就满足了生活化的要求,将德育课程知识和生活实际有机结合,学生能够以德育的视角去观察和分析生活,从而获得更多的感悟。


        2.3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德育学科内容是比较单调且枯燥的,学生对此不容易理解且容易失去兴趣,所以老师要转变教学策略,要充分借助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有趣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积极投身学习,让学生的核心素养获得有效提升。例如在教学“多元文化 多样魅力”这部分知识的时候,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与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将信息技术巧妙地融入教学,根据教学实际情况在网上给学生搜集有关世界各地的文化图片、文字、视频资源,将这些资源进行合理汇总,制作成一段时长为几分钟的视频,在课堂为学生播放视频,视频展现了世界各地的文化,给学生创建了形象且生动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对学习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视频展示完,对学生进行本节知识的形象讲解,通过讲解与视频观看,学生能够对知识了解形成更深的印象,而且学生不会觉得学习知识枯燥乏味,而是兴趣盎然,这都是有赖于应用了信息技术教学方法,因此这种教学方法可以在教学中推广。
        2.4在课外实践过程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
        小学德育学科的教学仅仅建立在教学课堂上是不够的,还需要积极地进行课外拓展和课外实践,让小学生在课外实践中切身领悟相关知识,从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所以小学德育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需要积极地组织学生开展各类教学实践活动,并有效地在教学实践活动中进行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例如在部编版“小学德育四年级上册”第十课“我们所了解的环境污染”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就可以积极地组织学生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并有效地进行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在小学生的认知里,其普遍知道乱丢垃圾是会造成环境污染的,所以教师可以以该点为切入点组织学生开展“保护校园环境”的垃圾捡拾活动。在活动的过程中,教师需要积极地引导学生进行团队合作,形成互帮互助的模式。如此,在这样一个教学活动的开展中,教师不仅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对于教材知识的理解和体验,还有效地渗透了爱护环境以及团结友爱、互帮互助的优秀传统文化。
        2.5做好家校合作教学
        在进行小学德育教学的时候,家庭的教育也显得十分重要。家庭教育往往也是学生最早接触的一种教学模式,通过良好的家庭教育能够更好的帮助学生养成自己的品质和性格,不断的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确保学生的全面成长与进步。所以,在将传统文化教学渗透到小学德育教学的时候,老师也要和家长多积极沟通交流,让家长在家庭中营造一种传统文化学习的气氛,并且家长也要积极的发挥出个人的监督作用,积极的引导学生共同学习和进步,让学生深刻的感受到传统文化特有的魅力,最终有效的提升学生的传统道德思想意识。
        2.6深入了解,感悟民族魅力
        教师需要结合实事及时更新资料,增强知识的现实感和真实性,弥补教材的不足,实现“知行合一”的目标,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问题。此环节需要教师充分整合利用校内外资源,适时引入民族歌曲、民族舞蹈、民族服饰、民族节日等,引发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对家乡的少数民族进行调查和研究,初步培养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促进他们的社会性发展,引导学生感悟民族魅力。
        结语
        总而言之,小学教师在德育教学实践过程中,需要高度重视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从而在提高学生学习质量的同时,有效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和关键品格,进而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卢迎春.小学德育教学中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J].读与写(教师),2019,12(1):19.
        [2]邱凯祥.小学德育教学渗透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研究[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9,34(1):39-41.
        [3]陆鲜花.小学高年级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生活化之探究[J].求知导刊,2018(12).
        [4] 倪友杰 . 小学德育中的优秀传统文化及其渗透 [J]. 中华少年,2019(30).
        [5] 党小东 . 浅谈小学德育中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 [J]. 甘肃教育,2019(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