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德育工作中欣赏型沟通模式的研究

发表时间:2021/4/2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第36卷1期   作者:鄢飞霞
[导读] 初中德育教育地位的逐步提升,教育方法弊端日益凸显,传统说教式教学饱受诟病
        鄢飞霞
        (广东第二师范学院高明附属学校 广东 佛山 528000 )
        摘要:初中德育教育地位的逐步提升,教育方法弊端日益凸显,传统说教式教学饱受诟病。如何调整德育工作组织形式,提升学生接受度成为困扰班主任的首要问题。欣赏型沟通模式提出与推广为打破教学瓶颈带来了新的契机。现结合教学实际需求,探讨欣赏型沟通模式在初中德育工作中高效实施的途径,以期提升德育教育效果,推动学生综合素养全面发展。
        关键词:初中;德育工作;沟通模式
        引言: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深入,以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全人教育理念给予传统知识型教育模式以强烈冲击。德育作为初中教育体系中不容忽视的一环,班主任针对如何推动德育工作走向规范化进行了诸多尝试。沟通是实现高效教育的基础,欣赏型沟通模式的提出为初中德育工作实施拓展了全新的思路。所谓欣赏型沟通模式即立足师生平等关系,班主任以欣赏与认同视角引导学生思想行为的教学方式,充分彰显教育人文性,极具探究价值。
        1初中德育工作中采用欣赏型沟通模式的意义
        欣赏型沟通模式在初中德育工作中的有效运用不失为教学创新的有力尝试,对于提升教育效果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其教育优势主要集中于以下方面。
        第一,符合学生成长特性。初中阶段学生自我意识逐渐形成,对于独立自主以及他人认可与尊重呈现强烈的渴望。传统的说教式德育教育方式极易引发学生的厌烦情绪,甚至出现故意挑衅的行为,限制德育工作的顺利实施。而欣赏型沟通模式促使师生关系的平等化,给予学生足够的尊重,能够满足学生内心需求,更易于被学生接受,对于引导学生思想及行为,建立自信力起到积极作用。
        第二,提升德育教育有效性。一方面欣赏型沟通模式能够打破以往班主任“居高临下”的审视姿态,促使教师能够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以辩证的态度分析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优势与不足,以平和的心态给予学生客观的评价以及有效的帮助与指导。另一方面在欣赏性沟通过模式下,更有利于学生潜能的挖掘与开发。班主任能够接纳学生的个体差异,实施因材施教,并立足欣赏视角将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向正向发展,形成学生的自身优势,助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
        2初中德育工作实施现状
        在新课改助力之下,初中德育工作向着正规化及日常化发展,但是日趋复杂的教育形式及多元的教育要求,使初中德育工作仍然面临诸多挑战。
        第一,德育教育方式存在滞后性。班主任作为德育工作的管理者及组织者,无论是知识储备还是思想认知均高于学生,而且长期处于教育工作环境之中,使班主任习惯于使用“说教式”的语气与学生沟通交流,对于学生的引导带有强制性意味。但是对于学生而言,教师千篇一律的说教与家长的唠叨并无差别,抵触情绪溢于言表却又无力改变。长此以往,师生关系陷入僵局,沟通成为形式主义,教师难以收集有效教育反馈,而学生难以获得有效帮助。在此教育模式之下,德育工作收效甚成为必然。
        第二,学生管理难度增大。初中阶段学生正值青春期,生理及心理处于成长发育高峰,在日趋成熟的同时认知与需求的变化引发强烈的心理波动。叛逆心理与薄弱的判断能力成为初中阶段学生鲜明的成长特性。同时,初中生处于信息飞速发展的大数据新信息时代,信息传播的开放性与及时性,带来的不仅仅是丰富的知识,还夹杂着大量不良信息,增加了学生产生思想及行为偏差的风险。上述因素导致本就困难重重的德育工作更加举步维艰。
        3初中德育工作中欣赏型沟通模式构建策略
        3.1贯彻师生平等,尊重个体差异
        平等与尊重是实现师生良性沟通的基本前提,也是欣赏型沟通模式得以有效实施的基础。因此,班主任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调整德育工作组织构建模式。
        第一,立足师生平等,良好交流关系。

班主任应转变对于师生关系地位的定位,建立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引导的教育管理模式,激发学生主人翁意识,促进自我约束力的形成与发展。例如,实施民主化班级管理机制,让学生参与到班规班纪制定、班风建设以及班级监督等管理活动之中,构建相互监督约束、畅所欲言、平等和谐的教育环境,提升学生对于德育工作的认同感,唤醒学生的自觉意识,助力德育工作推进。
        第二,尊重个体差异,实施因材施教。由于成长环境、性格特点、学习方式等因素的影响,初中生展现出鲜明个性。因此,在欣赏型沟通模式下,教师应接受学生的个体差异,并顺势而为,实施因材施教。例如,学生表现极为叛逆,教师不应盲目的批评指责,而是追本溯源,深入了解学生家庭、课堂表现、性格等情况,分析造成学生叛逆思想行为重要因素。在此基础上有的放矢的进行沟通与交流,为学生提供针对性帮助与指导,使学生能够感受到爱与包容,自觉修正自身行为。
        3.2坚持适度原则,巧用语言激励
        所谓“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教师的语言对于学生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因此,欣赏型沟通模式的顺利实施需要巧用语言激励,实现情感引导,帮助学生树立自信、自尊、自爱意识。
        第一,准确把握时机,不吝赞美。初中阶段学生思维认知正处于高速发展时期,加上大数据时代拓宽了学生的视野,知识储备更加丰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能够迸发出多元化的思维角度或是展现出独特的个人优势。例如,对于初中英语的学习,一些学生虽然应试能力较弱,但是口语发音十分标准。教师应摒弃以分数论英雄的错误观念,及时对于学生表示认可与赞赏,以调动学生积极性。此外,教师应有意识的挖掘学生的闪光点,并及时且客观的传达给学生,引导学生通过纵向对比,不断实现自我提升。
        第二,坚持适度原则,保持客观性。欣赏型沟通模式并不等同于盲目的赞美,而是在适度范围内带有教育引导目的认可与激励。例如,一些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往往深的各学科教师的喜爱,极易滋生恃宠而骄的不良思想。此时,班主任要在认可其能力的同时适时给予鞭策与警醒,让学生保持谦虚有礼、奋进向前的精神品质。只有在适度原则下实施欣赏型沟通才能够保证教育的公正性及公平性,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3.3强化思想认知,以欣赏促行动
        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高效的德育工作并非只停留在理论引导,应充分发挥欣赏型沟通模式的教育作用,帮助学生将思想认知付诸于实践行动,约束自身行为。因此,班主任要有意识的为学生创造思想输出机会。
        第一,通过主题班会等活动强化思想认知。例如,组织“认知自己,欣赏他人”系列主题活动。组织学生将日常学习生活中所遇到的人际交往问题或是社会热门现象编制成情景剧,并引导学生分析产生的原因以及探讨为人处世之道。通过主题活动将正确认知自己及学会欣赏他人的观念传递给学生,促使学生能够以欣赏的眼光看待身边的人事物,发现生活之美,感知生活之美,探索生活之美。
        第二,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实现以欣赏促行动。例如,依托感恩节、母亲节等节日设置“感恩慈孝月”,教师通过挖掘学生内在品质及潜能,引导学生将内心情感以实际行动表露出来,鼓励学生可以通过为父母承担力所能及的家务,帮扶孤寡老人,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等展现自我价值。借此将对于学生的欣赏转化为学生的实际行为,强化德育教育效果。
        结束语:
        德育作为思想引导活动并非一蹴而就的,需要教师在教学及管理过程中适时给予正向激励与引导。但是目前初中德育工作的实施面临来自学生成长特性以及教学方式等诸多因素的挑战,教育效果并不理想。欣赏型沟通模式能够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打破师生沟通交流的障碍,为德育工作注入新鲜血液。因此,教师应转变教育观念,立足欣赏视角调整德育组织构建形式,助力德育工作有序推进。
        参考文献:
        [1]付向琳.浅谈初中班主任管理工作中语言沟通的艺术[J].文教资料,2019(12):151-152.
        [2]卢少飞.初中班主任如何做好学生的德育工作[J].西部素质教育,2019,5(14):44+4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