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与信息技术的有效整合

发表时间:2021/4/2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第36卷1期   作者:李白娟
[导读]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李白娟
        福建省泉州市永春县第三实验小学      
        摘要: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现代信息技术,特别要充分考虑多媒体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关键词:现代信息技术 小学数学 有效整合 数学课程标准 数学学习活动
        
        现代社会是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时代,信息技术蓬勃发展,这不仅仅推动了网络通信行业的发展,对于社会的各行各业也有着极大地推动作用。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曾说过:“与时代俱进,才能做一个长久的现代的人。”因此我们的教育也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才能满足时代的要求。
        信息技术利用图像、声音、影视视频、动画等多种方式,向学生传递丰富信息,是一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它不仅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欲望,拓宽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而且信息技术作为教学信息的载体与传输桥梁,其容量大、效率高、节省教育投资,多种优势使其成为目前教学中重要的技术手段。
        特别是在教育方面,将教学教学与信息技术进行有机的结合,能够极大地提升数学教学的效率,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将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相整合是一个非常具有意义的工作,但是也具有一定的复杂性,下面就数学课与信息技术的整合,谈谈自己的粗略的看法。
        一、创设学习情景
        新课程标准提出“数学要贴进生活”“数学问题生活化”,事实上,学生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他们有一定生活基础的数学知识,并且对此更感兴趣。我们可以利用网络信息资源丰富、时效性强的特点,将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科教学内容有机整合,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引入课外信息,与小学数学学科教学内容相结合,使学生的学习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更贴近生活和现代科技;同时也可使教师拓展知识视野,改变传统的学科教学内容,使教材“活”起来,从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中寻找数学知识的“原型”,依靠学生对感性材料的直接兴趣,激发学生兴趣。
        例如:在教学《比大小》时,将数的比较创设了经典故事龟兔赛跑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观看龟兔赛跑的故事情境,孩子们高兴极了,主动积极动脑思考,孩子们凭着自己对生活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很快就做出了正确的判断,在比较谁跑得快的过程中,学会了数大小的比较方法。同时对故事中骄傲的小白兔有了深刻的认识,提醒孩子们自己不要做骄傲的小白兔。而是做勤奋的小乌龟坚持不懈的努力。让孩子们明白坚持就是胜利的道理。
        二、突破教学重难点
        小学数学教材是依据数学知识和小学生的心理特点编制而成的,新课程标准对每一段每一知识点的深度和难度都给出了明确的要求,但在具体教学环境中由于教育对象存在心理和个性上的差异,教师依据新课程标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在充分研究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知识结构的基础上,制作图文声像并茂的课件,创设学习情境,由难变易,轻松自如。
例如:教学圆面积计算公式时,掌握面积公式是重点,面积公式的推导是难点。而学生对于推导过程,特别是等分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越接近长方形的道理是很难理解的。

我们用多媒体演示就形象多了,动态演示把一个圆先平均分成四份,用不同颜色表示,拼起来不象圆;再把四份平均分成八份,拼成一个近似长方形闪烁显示;然后,再依次进行平均分成十六份、三十二份、六十四份,让学生通过对比,直观地看到平均分的份数越多,越接近长方形。在此基础上再通过动态演示,使学生知道半径和圆周长的一半与所拼成的长方形的长、宽之间的联系,从而推导出圆面积计算公式。这样化静为动的显示,在学生的头脑中留下了把圆形转化成长方形的深刻印象,实现了由感知到抽象的转化过程,学得轻松自如。
三、促进交互式教学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改变了传统教学中师生之间的结构关系,也改变了师生既有的角色地位,使二者建立起共学关系,实现了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学习者学习媒介的互动。在此过程中,学生在接受信息,同时也能表达自已的想法。这种交互式的教学加强了师生间和学生间的情感交流,对提高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产生了积极作用。
        例如:教学《认数》一课时,教师制作一个小的交互性CAI课件,设计几个小动物形象。首先创设情境:老师带来好多小动物跟大家一起玩“猜猜我是几”的游戏,好不好?我们单击任何一个小动物它就会跳出来提问,如问:“我比5大,比7小,猜猜我是几?”“我在8的前面,5的后面,我可能是几?”此时小朋友们兴致盎然,一只只小手举得高高的。还可以利用数字卡片,让小朋友扮演“数字”,从小到大按顺序排队,不仅帮助学生直观地认识数的先后顺序,培养学生良好的数感,还可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教师也可以示范提问“队伍里一共有几个数?第3个是几?”“5离8近一些还是离1近一些?”“看着数字,你也能提出自己的问题吗?”同时还能引导学生生生合作,一个问,一个答,此时,学生都积极地投入“一问一答”中,好不热闹。
        四、促进数学学科概念性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著名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把儿童的思维发展划分为四个大的阶段:感觉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而小学阶段正处于皮亚杰所论述的具体运算阶段。小学低年级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小学高年级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也离不开具体形象的感性经验。而数学学科的概念往往是抽象难懂的,需要正确理解才能掌握,并加以数学练习等进行巩固。因此,数学的教学内容与小学生的思维特征之间存在有一定距离。
        因此,教师可以结合本班学生的已有认知水平、思维发展水平和生活经验,以信息技术物质桥梁,运用图像、影视视频等方式,架起新知识与已有知识之间的桥梁,搭建连接教学内容与学生思维特点的平台,让学生在深入理解中,内化知识抽象的数学概念,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
        
        《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的教学中,教师在讲解“平移”概念时,可以借助信息技术,用动画的形式呈现小船图在方格纸上的运动方式,在动态的变化演示中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平移的运动方式,得出结论:平移时,物体本身沿着直线运动,而且运动本身的方向不能改变,实现数学概念教学的动态化。又比如,教学《射线》一课时,通过播放一道光线在黑夜照向天空的视频,引导学生理解射线的特点,是一条线段,向它的一端无线延长所形成的图形,让学生在直观的对比和分析中深刻理解直线、线段区别。
        综上所述,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已经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它有着巨大的发展潜能。多媒体教学在数学教学中以文字为基础,配合图像、声音、动画等手段,以多元化的教学方式,从多方面刺激学生的感官,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数学教学化枯燥为生动,变繁难为简易,有力地突破教学重难点,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合理优化了数学课堂。
        参考文献:
[1] 窦全科.分析小学数学教学与学生生活实际的结合[J].课程教育研究,2017.
[2] 关晓颖.探究小学数学教学与学生生活实际的结合[J].课程教育研究,201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