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小杰
山东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五初级中学 山东省烟台市 264006
摘要:古诗词作为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在初中语文体系中也占据着非常大的比例。但是初中古诗词的学习难度相对比较大,对学生的理解能力也有着比较高的要求,导致一些学生在古诗词学习中遇到很多困难,难以获得良好的课程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应该从古诗词文化入手,在课堂教学中向学生渗透传统文化,让学生发自肺腑地体会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对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有着重要的影响,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关键词:初中语文;古诗词;传统文化
引言
学习历史可以让学生学习了解到前车之鉴,在以后的日子中不会重蹈历史的覆辙,而古诗词的学习不仅仅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古代贤人的情感,还有利于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因此,在进行古诗词的学习时,学生应该认真朗读每一句话,仔细品味每一个字,体会和感受诗人字里行间的家国情怀,只有当学生真正体会到古诗词的情感,才可以让学生细细体会到一句诗词中蕴含的细腻情感,体会到其中蕴含的传统文化。
1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融入的意义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安身立命之本。课上,积极融入传统文化教育,能帮助学生克服诗词学习中的畏难情绪,转变以往应试教育观念。同时,融入传统文化教育,积极拓展传统文化教育资源,能让深奥难解的诗词教学内容变得丰富多彩,营造良好文化传承氛围。另外,面对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学生们的审美水平将有所提高,精神内涵将得到更好的丰富。基于此,要在古诗词教学中积极发挥传统文化教育作用,促使学生自觉传承传统文化。
2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融入途径
2.1拓展学习领域
以往教学中,将过多精力放在了诗词意思和情感解析上。面对晦涩难懂的学习内容,学生们渐渐产生了畏难情绪,失去了学习兴趣。针对这个问题,要以古诗词学习内容为依据,拓展相关传统文化常识。如浪漫主义、豪放派等等都是诗词学习中常出现的传统文化。课上,可为学生搭建一个自主学习平台,要求他们利用网络等学习工具查阅与传统文化常识相关的资料,阅读资料,领悟其魅力所在。期间,要遵循循序渐进原则,以保证学生能够有所收获,轻轻松松实现对古诗词中文化的弘扬。传统文化常识,是领会传统文化价值的关键。在《天净沙·秋思》一课教学时,可先为学生播放歌曲《故乡的云》,用歌曲导入游子对故乡思念之情这个主题。接着,带领学生走进同样是抒发天涯游子情怀的《天净沙·秋思》诗词学习中。在开始学习诗词内容之前,为学生拓展元曲这一传统文化常识,要求他们自主搜集相关资料学习。期间,有的学生将了解到:“元曲、唐诗、宋词是三座文学史艺术高峰。”有的学生将了解到:“曲,是合乐歌曲诗歌形式,由杂剧、散曲组成。”还有的学生将了解到:“散曲,有小令、散套两种结构形式。”在这里,通过拓展学习领域,将巧妙融入传统文化教育,丰富学生对元曲传统文化常识的学习。
2.2借助视频影像,融入诗词意境
古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历代文人墨客都热衷于诗词这种简单精练的创作风格,常常运用这种方式抒发个人情感与家国情怀。因此,从传承下来的多如繁星的古诗词中可以看出,多数古诗词都是一种真实情感的宣泄与表达,而且也能够影射出当时的历史背景与人们的现实生活状况。
为了使教学过程更加形象生动,帮助学生快速理解诗词含义,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将古诗词当中描写的场景展现在学生面前,这样,不但能够产生视觉冲击力,同时,也能够帮助学生与古诗词的真实意境亲密接触。以唐朝诗人崔颢创作的《黄鹤楼》为例,这首诗的全文内容如下:“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主要描写了过去的仙人已经乘鹤而去,现在只剩下一座空荡荡的黄鹤楼,千百年来,黄鹤不曾归来,只有悠悠的白云在空中飘荡。在阳光的照耀下,汉阳的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芳草碧连天,天色已晚,此时眺望远方,我的故乡在哪里?眼前只有一片雾霭笼罩在江面之上,不禁让人的心里泛起点点思乡之愁。当教师讲述完诗词的大致含义后,可以将黄鹤楼的真实场景展现在投影屏幕上面,学生看到黄鹤楼这一景观时,内心深处会升腾起无限的忧伤,而这种感受恰恰与诗人的思乡之情耦合到一起,并将学生带入到真实的诗词场景当中。接下来,教师可以逐字逐句对黄鹤楼这首诗进行精讲,并将有关于黄鹤楼的故事与学生一起分享,这样更利于快速吸收古诗词知识。
2.3结合实际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语文是一门具有很强实用性的学科,在日常生活中的各个方面都体现着,所以,教师在进行古诗词教学时,可以将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进行紧密的结合,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学生继承与弘扬传统文化有着重要的帮助。例如,在带领学生学习《观沧海》时,教师就可以利用《三国演义》作为导读,引出本节课所要讲解的知识,引出作者曹操,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看过《三国演义》的视频,教师就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以及掌握的知识,简单地介绍下曹操,然后教师对曹操的生平做出一个具体的讲解,重点讲解曹操创作古诗词的写作背景,让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产生极大的渴望,然后让学生根据作者的生活节奏来学习整首诗。其中诗中磅礴的气势以及作者广阔的胸襟是学生重点理解和体会的内容,当学生在进行朗读的时候,要求学生调节朗读的节奏、发音、情感等,带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读出诗中磅礴的气势,在朗读的过程中,脑海中最好地可以浮现当时的情景,从而感悟作者的豪言壮志,培养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对古诗词所表达的情感有更加深入的了解。
2.4运用情境领悟
面对生动的情境,学生们将进一步加深对古诗词背后传统文化的体会。课上,要利用好多媒体教学工具,借助多媒体技术,以视听渲染方式呈现真实场景,引导学生在真实场景下学习古诗,切身体会其传播的传统文化。此外,为了引导学生在情境中领悟传统文化,可根据古诗词内容,精心组织角色扮演活动,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理念,让他们在自由表演中有所收获,于不知不觉中完成对传统文化的学习,最终实现更好的发展。例如,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课教学时,可先为学生介绍古诗词的背景资料,再引导他们诵读古诗词,初步感受诗歌。当学生对古诗词创作内容有了一定了解以后,把背景设置成边塞雪景,再找两名同学分别扮演诗人岑参和他友人的角色。基于情境导入下,再现诗歌画面,展示“黯然销魂”离别场面。角色扮演过程中,通过切身体会送别场景,学生们将细细品味诗歌,真正体会到诗人是一个重情重义且有着侠骨柔情的人,主动学习他身上的英雄气概。在这里,角色扮演情境的创设加深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领悟,提高了传统文化融入效果。
结束语
学习和接纳传统文化是确保我国的五千年文明能够延续下去,因此,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应当深知责任重大、使命重大,进而将爱国情感与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质融入古诗词的学习当中,并在语文教师的正确引导下,使我国的传统诗词文化能够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王伟杰.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研究[J].考试周刊,2017(31).
[2]?何昕.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融入[J].中国校外教育,2015(18).
[2]朱水平.关联与对比:统整视野下的古诗词教学[J].语文建设,2020(8):34-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