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喜英
广东省紫金县中坝镇良庄小学 广东省 河源市 517400
摘要:德育教育是传统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型的重要步骤,也是新课程标准改革的重要组成。传统的德育工作主要由思想政治类课程承担,对小学生的德育教育效果有限,难以真正促进学生的优秀人格、三观塑造。新课程标准改革中要求中小学将德育教育与各学科教育进行融合,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能够有效提高德育教育的质量和效率。本文从德育在小学阶段开展的重要性入手,分析并探讨有效开展德育教育的具体策略,为提高小学德育教育效果提供一些思路。
关键词:小学;德育教育;开展策略
引言:小学阶段,小学生会接触多种多样的教学内容,接触多个学科的基础阶段,正是打基础、激发思维能力的好阶段。德育教育的渗透需要对学生形成长时间、大体量的包围,最大限度激发小学生的思维活跃度,提高德育教育的质量和效果。与此同时,德育教育的渗透需要结合不同学科的教学特点进行开展,助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德育在小学阶段开展的重要性
德育教育是一种针对学生品德、性格、素养等方面开展的良性教育和深度教育,具体教育开展方位包括德、智、体、美、劳等,需要教师结合自己课堂教学内容的特点进行区别性传授和渗透,一方面实现小学课堂教学改革,另一方面实现对小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在小学学科的课堂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质量是教学效果的重要影响因素,如果教师能够在课堂上将良性的品德、理念、价值取向顺利传递给学生,不仅可以充实小学科学的课堂教学效果,还能够培养小学生正确的思想体系,打破传统小学学科教育的局限性。
二、德育教育面临的问题和突破的方向
目前,国家教育部门倡导德育教育,但小学教师还普遍存在渗透理念不全面、与学科教育不兼容、德育渗透方法不受学生喜爱等问题,这些都影响着小学德育教育的开展。掌握有效开展德育教育的策略,是突破目前小学课堂德育教育局限性的关键。首先是教师需要充分认识德育教育的渗透,充分理解德育教育对学生成长的积极作用,不过度重视理论知识的教授。其次是教师要充分正视德育教育与学科教育之间的隔阂,重视二者兼容上的问题,从学科教育与德育教育的表达上进行融合。然后是德育教育方式上的改善,过于理论化、片面化的教学方式无法贴合小学生的心理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德育渗透的效率,进行德育教育教学方法上的改革和创新是有效开展德育教育的重要步骤。
三、有效开展小学德育教育的具体策略
(一)正确认识德育教育的渗透
人的个性、三观成长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是一个由低到高、由浅入深的缓慢发展过程,教师在开展小学德育教育渗透过程中要正确认识这种教育工作的特点,不可心急、不可期望一蹴而就,要从给学生打好学习习惯的基础入手,逐步培养学生的德育素养。首先是学习习惯,教师在进行德育渗透的过程中,应注意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培养学生课前预习、课上认真听讲、课后认真复习的学习思路,避免小学生出现对学习的倦怠心理。其次是行为习惯,教师在进行德育渗透时,应注意对学生言行举止、卫生安全方面的习惯养成,充分发挥德育教育的积极作用。同时,教师还要注意将教学内容与学习习惯、行为习惯的内容进行融合,让学生从教育内容和生活两方面感受德育教育的魅力,并将所接受到的德育教育内容落在实处。
比如:小学语文教材中容纳很多古今中外的文人轶事,其中不乏关于道德、品质等方面的课文,《梅花魂》就是其中之一,借梅花来比喻人的气节,借漂泊海外的华侨老人对墨梅画的珍惜来抒发对祖国的眷恋之心,借老人对墨梅画的看重来表达对梅花品格、灵魂、骨气、秉性的咏叹。借助这样的课文进行德育教育的渗透,其效果比教师简单、空洞讲解更加容易得到学生的接纳和认可,也更容易提高德育教育的渗透质量。
(二)重视德育内容与学科的有效衔接
从小学学科的教学内容上来看,传统的思想品德教育学科和语文学科是最容易渗透德育内容的两门,前者从内容上就与德育教育有很高的契合度,一直以来也是德育教育的主要阵地,后者则在内容上包含德育教育的内容,且故事性、触动感较普通的思想品德教材内容更强,在德育渗透上更加优秀。除了这两门学科外,数学、英语、音乐、美术、科学等学科的教师想要完成德育渗透,需要深度挖掘本学科教学内容与德育的契合点,在学科教学中完成与德育教育的衔接,不断深化德育渗透。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在完成教学的过程中实现双向教学,使德育教育事半功倍。比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六年级时学生会接触到百分率、百分数的内容,教师可以借此内容的讲解和教学培养学生对财产的正确认知,培养学生三观中的价值观,使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市面上各类理财产品的收益率阐述实际含义,了解这些金融产品的风险和收益。比如: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有很多关于中西方文化对比的内容,是教师培养学生爱国思想、文化开放性的重要步骤,教师可以为学生开设有关文化的演讲主题,帮助学生提升口语表达、听力、写作能力,培养学生勇于开口表达英语的能力,培养学生对中外文化的正确认识。除此外,英语单词的记忆和应用还是培养学生克服困难、坚强意志的重要阵地,学生在根据遗忘曲线进行单词反复记忆、应用的过程中必须完成兴趣培养、目标树立、自觉自主等自身塑造,这同时也是学生人格塑造不可或缺的过程。利用小学各学科的授课进行德育渗透,是培养学生人格、三观的过程,也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过程,与德育内容的结合能够使小学各学科的教学方式和内容更有内涵,对学生的未来成长更有益。
(三)创新、改革小学德育渗透手段
现有的德育教育明显还不能贴合小学生的需求,需要继续进行创新和改革,使其能够贴合小学生的成长需求,并满足小学生的人格、三观综合提升要求,实现对德育教育的高效渗透。传统的德育教育手段以讲解、灌输为主,给学生的触动有限,难以让德育教育的内容真正内化到学生内心之中,成为学生自身素质的一部分。教师在德育渗透上可以更多采用活动、主题类型的方式,比如演讲、辩论赛、公益活动等,这些让学生切身感受度更高的德育渗透方式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对道德、品质的认识和接受,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比如:对于母亲的爱,学生们都从文学作品、日常生活中有所感受,但这种感受是浮于表面的,体育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腰腹部绑上一定重量的负重,模仿母亲怀孕时的身体状态,并在这样的状态下完成接力跑、障碍跑等难度较低的体育活动,让学生切身感受母亲怀孕时的不易,更深入地感受母爱。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可以让小学体育课堂更具有趣味性,还能够拓展小学体育教育内容的深度,将德育内容有效渗透入体育教学中,其效果比常规体育教学和思想品德课教学更佳。这样改革、创新后的教学方式、教学手段可以在很多课程中进行应用,最大程度上激发学生对德育和课程学习的兴趣,增加学生对德育教育内容的感受和理解,用代入感来代替教师的讲解,切实提高德育渗透的质量和效率。
结束语:小学学科中的德育渗透需要教师树立正确的渗透观念,将德育内容与学科内容正确结合,创新、改革渗透手段和方式。德育教育的渗透切忌牵强附会,切忌浮于表面,只有让德育渗透深入学生的内心才能够更好的发挥出德育教育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刘沛. 分析如何在小学阶段有效开展德育教育[J]. 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04):176.
[2]刘娟. 德育教育在小学阶段的有效开展[J]. 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11):293.
[3]苗种国. 浅析小学德育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J]. 学周刊,2019(06):95-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