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金桃
(广东省东莞市樟木头中心小学 广东 东莞 523000)
摘要:小学是学生开始接受教育的最早阶段,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影响。因此,学校应更加重视德育工作,以有效保证教育质量,以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对于小学生来说,班主任不仅是班级的组织者,而且还是学生的引导者,因此,对德育负有不可避免的责任。本文从幸福教育视角,探讨了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开展对策。
关键词:幸福教育;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
为了提高小学生的幸福感,班主任需要改变自己的道德教育方式,并创造一个温暖而幸福的学习环境,这样的环境会对提高学生的自身能力产生重大影响。在这方面,班主任应在实际的班级管理中加强课堂气氛的创造,通过良好的课堂气氛来提高学生的幸福感,加强小学生良好的学习技能的形成,并使他们以积极的态度对待学习,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发展[1]。
一、德育在小学教育中的重要性分析
(一)促进学生更好地成长
在班级管理中,教师必须了解学生心理发展的当前特征,并灵活运用德育来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一方面,它可以教给学生一定的法律意识和对民族精神的正确认识;另一方面,它可以影响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能够自己进行对未来的规划,培养他们的学习热情,从而找到学习的动力。当然,对于一些有问题的学生,正确的德育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问题的重要性,决定改变现状,积极学习,不断改善,促进学生的成长[2]。
(二)提高教师的榜样作用
通过德育有效地管理小学教学,可以使教师优化班级管理的效果。同时,提高教师的班级管理能力不仅体现在日常班级管理中,而且还可以帮助教师取得学习上的突破。另外,如果教师提高自己的个人修养并为学生树立好榜样,他们将在学生中享有较高的声望,这有助于获得更好的教学成果。教师经常需要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及时学习一些先进的概念和专业知识,与一些优秀的老师互动,学习班级管理技巧,在班级管理过程中不断练习,同时,运用个人魅力鼓励学生以身作则,改善教育的效果。
二、完善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对策
(一)建立平等的交流模式
平等对每个人来说都是重要的,每个人都在追求自己的公平,班主任需要定位自己的位置,如果在进行交流时班主任认为自己地位较高,以为自己是一个领导者,会在学生心中造成相对较大的心理鸿沟和自卑感。不平等的感觉会使学生压抑内心的想法或拒绝交流,因此这种交流将不可避免地以失败告终。相反,如果班主任能够冷静地倾听学生的需求和痛苦,则可以用其诚意传达对学生的理解,并采取行动证明对学生的价值观、现状和身份的充分尊重,建立起互相帮助的良好融洽和相互尊重,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学生的改变。为了给学生创造一个稳定舒适的环境,首先必须尊重学生,让学生觉得自己和班主任处在同一水平上,好像他在和一个老朋友分享困境和困惑一样,心情会更加轻松,会坦率地表达出来。对于他们自己来说,学生可以通过这种模式逐渐获得自尊,特别是对于那些经历过人群忽视、嘲笑、欺凌或生活在一个不被重视并且长期缺爱的人,在这些人渴望被尊重、理解、信任。因此,这种安全、温暖的气氛对于沟通的成功至关重要。
(二)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
在小学阶段,除了家人和同学之外,学生最多的就是与班主任互动。班主任是学生成长道路上重要的引导者,因此,班主任必须做好管理职责,加强对学生的道德教育。小学生的叛逆时期出现的不一致,这时学生已经有了自己的见解,有时他们不想与父母和老师交流。班主任应加强自我完善,努力通过了解与学生拉近距离。德育渗透到学生的思想中,最终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过去在教学和领导班级时,班主任总是从管理的角度对待学生,而学生遇到问题后不愿向助理班主任寻求帮助。
班主任不了解学生的想法,因此他们在管理班级时会根据自己的想法行事,这有时会使学生反叛。因此,班主任必须首先加强自我完善,通过改变传统观念,必须信任学生,与学生拉近距离。在课堂管理方面,班主任必须充分发挥学生主体的作用,以便加强自己的课堂管理结构。
(三)及时转变教育理念
班主任必须积极调整其管理工作的起点和目的,必须让学生了解教导他们的方向,也必须让他们参与自身行为变化的过程。要从正确的方向入手,纠正传统班级管理概念的错误,必须将教学理念与时代需求很好地融合在一起。在此过程中,要让学生积极改变自己的心理需求,以便充分发展为综合性的人才,同时积极调动他们的参与热情。班主任要利用这种思维来明确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并充分整合班级管理和德育教育的概念,以便可以根据更多的实际情况提供良好的引导能力,并帮助学生发展正确的观点和价值观。同时,这种心态也传递给孩子的父母,使他们可以积极合作,不再过分追求学生成绩的变化。另外,教师还必须积极了解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并追求差异化的培养方向,必须主动解决学生的担忧,并根据他们的差异提出更合适的指导概念,以便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使用能真正提高他们能力的策略。因此,班主任需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积极运用正确的德育教育理念。
(四)优化德育环境
环境可以塑造一个人或改变一个人,在教学活动中,对德育渗透的认识自然与良好环境的影响密不可分。因此,在组织教学活动时,教师需要积极营造良好的学生道德教育环境,使他们在与环境互动的过程中自然成长。学生的思想和道德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其环境是否具有道德价值。如果学校环境恶劣,到处都是垃圾和污秽的语言,学生如何实现道德发展?因此,在组织学校学习活动时,教师应从学校的各个角落入手,营造温馨的氛围、和谐的学习环境。
例如,通过在学校举办“建设文明校园”主题活动,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在校园中培养文明行为,劝告学生在校园的小路上行走时不要吐痰或扔垃圾。与同学互动时,不应使用脏话。当他们看到校园中的公共设施时,需要告诉学生他们必须爱护设施。当他们在校园里看到花草树木时,便要求学生爱惜它们。如果他们发现其他学生在破坏植物,则应提醒和制止他们。通过德育,学生可以更好地发展自己的健康心理素质。
(五)用爱心感化学生的心灵
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必须看到学生的更多优势,以便尽可能消除他们的自卑心理。老师对学生的误解和不信任会导致学生之间的对抗。在学生时期,教师仍然是他们理想的目标,也是公平的代表。他们希望得到老师的照顾、理解。如果班主任缺乏理解力和爱心,无法热情地提供指导和帮助,却公开批评,学生将会对老师感到失望,对课堂失望,并容易与团体分离。在教室里可以营造一种平等、和谐与友谊的氛围,以便学生可以感受到集体的温暖。
例如,我们班上的有一位学生上课不认真听讲,学习状态不好。因此,我对他进行了一次深入交流,通过交流我才知道,他父母都在外地上班,平时不怎么管他。然后我便对他进行了家访,通过和他爷爷奶奶的交流,进行了详细的了解,把相关情况记录下来。在后面更加关注他,平时多鼓励他,表扬他,给他信心,一段时间后,他的成绩明显有所进步,能沉得下心来好好听课了。所以说,通过用爱心感化学生,关注学生的学习状况,能够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
结论
简而言之,小学班主任必须挖掘学生的不同需求,并以此为基础,精心制定教学方案,使学生从学习活动中获得更多的满足感和幸福感,然后促进学生更好地进步,帮助学生成为满足社会需求的全面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孙庆曜.谈小学德育协同教育的策略[J].教育探索,2002(08):90-91.
[2]张英敏.小学班主任有效开展德育工作研究[J]. 教育实践与研究(A),2018,Z1:10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