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把新课标落实的探索

发表时间:2021/4/2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第36卷1期   作者:曾绮云
[导读] 在新课改的前提下,教师不仅仅只是给学生传授课本上的知识,还要求教师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曾绮云
        广东肇庆市广宁县南街街道城南学校  广东 肇庆 526000
        摘要:在新课改的前提下,教师不仅仅只是给学生传授课本上的知识,还要求教师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使学生懂得数学源于现实,并用于现实。物体活生生的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和动脑习惯,提高他们的综合素养。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学  新课标  落实
        《2020年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最新修订版】》中指出: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学与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息息相关,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学更加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所必备的基本素养。数学教育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科学推理和创新思维方面的功能。从《新课标》中反映出来,数学课程在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小学生个个都是个性鲜明的个体,每个人的品性不同,思维能力、接受能力都有差异,究竟教师怎样做才能达到小学数学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呢?下面我就以人教版二年级小学数学上册《观察物体(一)》的第1课时谈谈我的做法。
        一 深入钻研教材,结合本班学生的特点备好教案。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是学生学习知识、开发智力、开阔视野的主战场。课堂教学以教材为载体,但教材是死的学生是活的。同一班级每个学生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都有差异,不过同一年龄段的孩子都有共同的年龄特点。因此教师在备课的时候首先是吃透教材,抓住每节课每个知识点的重、难点,再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备好切实可行的教案。《观察物体(一)》是小学二年级上册的内容,学生刚升上二年级,他们的好奇心强,但注意力特别容易分散,抽象意识也较薄弱,而空间观念本来就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概念,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就要考虑到怎样从简单直观的日常生活事例入手,让学生对空间观念的认识有个完整的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
        二 温故而知新,把相关的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学科,它就像铁链那样环环相扣。二年级上册《观察物体(一)》看起来与一年级所学的知识毫无关系,真的吗?我们要知道一个物体是怎样的,只从一个面去观察判断,只会出现盲人摸象的结果。我们要准确认识一个物体,就要按一定的顺序抓住这个物体每一个面的特点去观察,才能比较准确的掌握这一物体的特征。而一年级的小朋友认识了上、下、前、后、左、右这些方位,观察物体刚好要按这些顺序观察,所以在讲授新课引导学生探究新知识前,先温故而知新。
        三 领会教材意图,从而起到授人以渔的目的。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要“改革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课标》也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简单来说就是“教为了不用教”。那么究竟怎么做才能达到此目的呢?
        1、激趣探究,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学习新知上。   
        教材是死的人是活的。新课标要求教师用教材教学,而不是教教材。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主动学习知识的动力,是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源泉。

因而教师在备课时认真钻研教材,深刻领会教材的意图,挖掘出教材的趣味性,再结合本班学生的年龄特点,利用游戏、讲故事、操作实践、讨论等等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我要学的无意识状态中,轻松快乐地掌握知识。如在《观察物体(一)》中,首先用游戏的方式带领学生复习前、后、左、右等方位,为学习新知识的做铺垫。
        2、利用新科技,抓住教材的重点,减低难点,使学生更轻松的掌握知识。  
        数学教学的关键不在于改变数学知识本身,而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观念,教给他们学习的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观察物体(一)》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空间观念对于小学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概念,他们对这一知识是非常难弄明白的。为了解决这一难点,教师在课堂上先请了5个同学出来,让4个同学站在一个小朋友的四周,并按一定的顺序请他们说出自己观察的这个小朋友的那一面的样子,在每一个学生介绍完后,老师就用手机把这位同学观察的那个小朋友的那一面拍摄下来,并把图片用投影仪投放出来,让全班同学观察补充,教师做好指导。从而使学生初步了解到观察一个物体要按一定的顺序抓住这个物体每个面的特点去观察,只有这样才能全面的认识被观察的物体,才不会出现盲人摸象的笑话。然后再用课件出示教材的主题图,让学生运用刚学习的知识自主探索,这样学生学习新知识既轻松又快乐。
        3、巩固练习,直观演示,加深对新知识的掌握和理解。
         精讲多练是现在数学教学中一种常用的教学模式。多练能使学生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教师也可以从学生的反馈中知道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情况。当然练的习题不能一成不变,否则这样的题目做的越多,只会使学生形成定势思维,对他们的智力开发弊大于利。《观察物体(一)》教材设计的练习非常棒,它与例题的难易刚好相反,例题中观察大熊猫的前后很容易区别,但左右相对来说识别较难,而巩固练习中的大货车的头尾刚好是左右摆放,而大货车的两侧刚好正对小朋友的正面,这样对那些方位感较差、空间观念薄弱的学生就容易分辨不清了,这时教师提议学生用书本和文具盒做个简易的货车,然后前后两个同学互相说说自己看到的货车车头究竟在自己的哪一面,如果还弄不明白就让两个同学把位置对调后再看一看、想一想、说一说。经过练习,使学生认识到遇到没有方向识别的事物时,就根据自己观察点的位置,用自己的前后左右找出被观察事物的特点。这样学生对空间观念的认识加深了,又懂得碰到类似问题时的解决方法。
        4、渗透知识的纵向联系,加深空间观念的理解。  
         二年级上册的《观察物体(一)》观察到的物体主要是从不同位置观察同一物体,看到的图片是不同的。那么究竟有没有站在不同的位置观察同一物体看到的图片都是一样的呢?学优生很容易就回答出正方体和球。这时教师抛出问题:日常生活中除了这两个物体还有其他的物体吗?接着教师拿出一个透明的一次性塑料杯子让学生观察,然后问学生:你从四周观察看到这个杯子的形状是怎么样的?为什么?学生通过观察都说无论从什么方向看到的杯子的形状都是一样的,因为它是透明的。这时教师又拿出一个不锈钢的无论从哪个方向看都是一样的杯子让学生继续观察找答案。通过观察使学生认识到有些物体无论从什么方向去观察看到的形状都是一样的。通过这样的练习,既为以后学习相关的知识做了铺垫,也使学生认识到学习知识要端正思想,以实事求是的眼光去看待事物。
        四 挖掘教材的思想内容,教书育人。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职责,它决定了我们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还要做好他们的引路人。在《观察物体(一)》中除了教给学生如何观察、推理、归纳以外,还应该抓住教材中的思想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如教材71页的第4题判断天安门的观察位置中,对学生进行爱北京、爱祖国的爱国主义教育。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教学实践工作中,教师只有把教材吃通吃透,把学生的底子摸清摸楚,再把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把《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2020年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最新修订版】》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