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惠凤
广西梧州市蒙山县新圩镇新圩中心小学坝头教学点
【摘要】作者主要以教师的言传身教对教书育人的影响重大为中心论点,以“师如镜子——师为榜样—师如标尺”为主要观点,每个观点偶读详实的举出自己在德育教育实践的例子为论据,有条理地阐述了言传身教对未成年人道德思想教育的影响,从而提醒教育者要注意修身,提高自身道德素养,才能为人师表。
【关键词】言传身教;镜子;榜样;标尺
孔子说过:“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我们教师若不是路标,你讲的道理再透,教育的形式再好,艺术性再强,都是无根之树、无源之水。学子对恩师的追随,如同云翔而影从。没有什么比老师的榜样更有影响力了。
一、师是镜子,学生如影随形
曾在百度网上看到过这样的例子:在一所学校的午休时间,值日教师巡班,在某班,发现几个学生聚在一起打扑克,旁边放着一角、两角的钱,显而易见,他们在赌钱!值日老师大声地说:“是谁出的馊主意?谁给你们这样大的胆子?”一个学生支支吾吾地说:“老师,平时我见我们学校的老师在下班时间也经常这样娱乐,所以我们也想消磨消磨时间。”值日老师听了哑然无语。可见,不管在什么时候,教师都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身份,端正自己的行为。看到这,我深感师者的责任重大,师者为人师,是学生模仿的对象,更是崇拜的偶像。记得我2008年教的一届毕业班,班里每个女生都长着一头乌黑的齐腰长头发,在排练六一节目时,每天都要洗头发,我劝她们剪掉头发,他们沉默不语,良久我问:“为啥?请说出理由?”“老师,您舍得剪掉你的头发吗?”一语惊醒梦中人,我这才猛然想起,我接手这个班级时,学生的头发几乎都是短头发,我的长头发就是学生最羡慕的,有时还会帮我梳头发,两年下来,我也没注意到全班二十多个女生都留着和我一样的长头发了。从那以后在学生面前,我对自己言行举止更谨慎了,穿衣戴帽也讲究,如果说师如镜子,不妨说生亦如镜子,能让师者看清何为人师。这真是教育无小事,如影随形处处现!
二、师为榜样,重在潜移默化
学生模仿性很强,教师的言谈举止对学生都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每个教师的言行举止,喜怒哀乐都清晰而准确地印在学生的视网膜里、心光屏上,都有意或无意地进行着现场的观摩表演,这就是无声路标的示范性,这种示范性将在学生的心灵深处形成一股排山倒海般的内化力。
记得三年前一个星期一的早上,天正下着雨,没法举行升旗仪式,我信步来到教室,发现教室里学生忙得不亦乐乎:扫地,打闹,看书,聊天,看风景,抄作业。我眉头一皱,伫立在教室门口,“老师来了”赖霜喊了一句,这些鬼精灵们马上如闪电般回到位置上正襟危坐:我一时无语,不动声色地走到讲台前说:“你们各组预习好语文园地七了吗?组长今天检查了没有?”下面一阵沉默,我扫视了下面,发现学生都不敢看我,愧疚感写满童真的眼神。我心底涌起一阵阵无奈:农村的孩子,多是留守儿童,布置回家学习那是老师一厢情愿,这的确让人揪心。
我迅速调整一下自己的情绪,缓缓语调,平静地说:“哪一组同学背诵了第七单元中‘我的发现’?”教室里鸦雀无声,五句短短的名言难倒英雄汉,真让人郁闷?
“同学们打开课本翻到语文园地七,区区50个字,有何难?我背诵,你们给我听。”我当着同学的面,流利正确地背诵了5句名言。学生看着我,满脸惊奇,面面相觑,愣然地看着我,“实话实说,我几年没有上四年级,昨晚也背诵,要求你们做到的,我也会做到的,老师背得不错吧?不鼓励我一下吗?”教室里顿时响起了一阵热烈的掌声,教室的零下温度也逐渐升温。
“好,给你们5分钟时间,看谁能背诵就举手!”学生如释重负地松了一口气,迫不及待地诵读。在这时间我又快速地准备第二个杀手锏——熟记我的发现中的成语。
5分钟后我检查背诵,情况不错,三分之二的同学都背诵。
“请看到我的发现,你们先考老师,好不好!”“好!”学生更兴奋了,全都盯着书本,就这样,学生读一行我就背一行,读完后再朗朗上口地地背诵一次,学生自发地鼓掌,眼睛里散发着惊喜。
“你们几分钟背出来?”
“5分钟!”顿时教室里一阵朗朗读书声。经过考查,三分之二的同学也背得出来了!
就在大家异常兴奋的时候,我语重心长地说:“同学们,你们的记忆力那么好,为什么在家里不认真背诵呢,‘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小学学习语文就是靠积累,只有背诵才能积累,不然只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学生们异口同声地说。从那节课以后,班上学习读书的氛围非常浓,常常看到学生们一有空就聚在一起诵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越来越浓,教室里早上是书声琅琅,中午在教室里看课外书。
教育如雕刻,只要精雕细琢,再不好的料也会变成有欣赏价值的艺术品。而我也时刻谨记,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必须先做到,因此我的教科书随时欢迎学生的检查,我也更乐意和学生一起背古诗,背精彩文段,一起写童话,因为只有这样自己才能与时俱进,为人师表。
三、师如标尺,丈量道德高度
小学生正处在身心迅速成长时期,模仿性极强。教师怎样做,他们就会怎样学。教师是学生的榜样,教师的言行举动都会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一天中午,我吃了午饭,习惯性走到了三楼,“你打我,我打你,打来打去就是借别人的手打自己,你骂我,我骂你,骂来骂去就是借别人的口骂自己!”这是从五年级教室里传出来一阵儿歌,里面还传来跑动的声音。我一听这儿歌好熟悉,这不是品德书里的第一单元里一篇故事吗?讲的是近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教育看见两个学生打架后,在全校大会上编出来的一首儿歌。是我上个星期和学生一起编写的。我好奇地推开教室门,迎头又听到刁里格在接着读:“你踢我,我踢你,踢来踢去就是借别人的脚替自己”黄丹接着说:“你整我,我整你,整来整去就是借别人的坏主意整自己!”嘘——嘘!同学们一看到我进到教室,霎时就停住了,赶紧回到座位上,因为他们都记住我规定的:不许在教室里大声吵嚷的。我笑着说:“怎么,不唱了,那儿歌是你们随口编的?”“那是品德书里的,老师你忘了,还是你叫我们课后自己仿写的!”学生们看到我和颜悦色,马上又得意了,“老师,品德书里还有很多这样的顺口溜呢,读起来可顺口啦!我能背好几首呢。你不是常说知识在于积累吗?”一向爱看书的刁里格又在我面前显摆,我微笑着默许,却感慨万千:没想到自己上了一节品德课给学生带来那么大的乐趣,让学生课余时间也津津乐道。这些简单的儿歌不但带给孩子生活乐趣,点燃了他们内心道德的良知,还激起他们编儿歌的热情,真是“无心插柳柳成荫”。从此以后,我再也不把品德课当成是闲科,再也不把品德书放在角落。更让我感到欣慰的是,从那以后,学生爱上了品德书,课余时间也在欣赏,编儿歌也成为他们爱好。更惊喜的是班上打架、损坏公物的现象渐渐没有了,直到临近毕业,同学之间闹矛盾的现象很少,没有不正常的攀比和妒忌,大家像兄弟姐妹一样和睦相处。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经说过“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正是我几十年如一日在这些偏远的乡村小学积极工作的动力,三尺讲台勤耕耘,怎敢说桃李满天。我只愿不断修炼自己人格的魅力,言传身教,晓之以情,成为孩子们喜欢的老师。
【参考文献】 《论语》 《增广贤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