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思敏
广东省东莞市机关幼儿园
【摘要】 积木色彩鲜艳,玩法多变,可塑性强,能拼插出各种各样的造型,是最受幼儿欢迎的建构游戏材料,能够促进幼儿动手能力、空间思维能力、想象力、创造力等的协调发展。指导幼儿愉快地进行趣味建构,和孩子一起发现游戏中的惊喜,能使孩子们在游戏中体验快乐的同时,得到空间思维能力的发展。
【关键词】?建构游戏;空间智能;自主;愉快
如何有效地指导幼儿的邦宝建构活动来提升孩子的空间思维能力,对于教师来说是个新课题,在“提升幼儿空间智能”的背景下,我们站在尊重幼儿的立场,实施两个策略,唱响三步建构快乐之曲,帮助幼儿提高建构技巧,让孩子们的空间智能思维绽放异彩!
一:站在一个立场:尊重幼儿
在建构活动中,教师要持开放的教学态度,站在尊重幼儿的立场,理解、支持幼儿,鼓励幼儿独立思考,如鼓励幼儿自主选择建构主题,自主设计建构内容等。教师的引导可多采用启发法、发现法、类比法和集体讨论法等,将孩子们的所见、所闻、所想充分的激发出来,融入到自己的设计当中。尤其是利用孩子们感兴趣的事物更能激发孩子们建构的热情,同时又能增强孩子对之前去过的地方、看过的事物的记忆。
二、实行两个策略,助力幼儿空间思维能力提升
为了让幼儿建立方位的准确概念,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指导幼儿细心观察:花儿长在盆里、鸟飞在天空、鱼游在水里……引导幼儿用身体感知空间关系:比如:绕过椅子走、穿过走廊、绕过栏杆等。我们还有意识地带领孩子到幼儿园的后花园,到自然中去,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开展方位辨认游戏,在自主游戏中正确分辨方位,学习辨别物体的大小、长短、远近、上下、前后、左右。
1.趣味当先:我想拼——我爱拼
(1)情境引趣:在建构游戏中,可以利用幼儿感兴趣的情境、动物等形象,引发幼儿的兴趣,引导幼儿学习运用连接、拼合、镶嵌等技能,大胆地表现各种建构物的外部特征和不同形态,体验建构游戏的乐趣。而建构方式可以采取先单一后综合的方式开展,比如建构“动物乐园”时,前三周活动时先让幼儿建构一种小动物,最后一次再进行综合建构。
(2)模仿激趣:每一次的拼插中,我们发现很多幼儿对于不同动物的主要特征还是能够很好的表现出来,但就是在连接部分会比较难,尤其是小鸡、小鸭等动物的头部和身体连接上,拼插的不够牢固以致作品散落、损坏。针对存在的问题,通过揣摩,我们用正确示范和错误示范引导幼儿如何拼插更牢固,发现这种方法还是很有成效,后来几次活动拼插的动物都比较牢固了。
2.技能潜行:发现问题,自我解决
(1)商讨困难:游戏中,俊东发现自己不会将小鸡、小鸭头部和身体连接上,放弃搭建,并主动向语涵求助,当语涵同意帮助他时,俊东又开心继续建构。当他们发现小动物有的立不稳时,又共同商讨,一次又一次地改建,最终解决了问题。当幼儿在游戏中发现问题时,老师不要急于介入,耐心关注他们的游戏行为,给予他们解决困难的时间,适当的时候作出合适的引导,以此助推其发展。
(2)空间发展:解读幼儿的游戏行为,俊东、俊廷、亦辰、语涵四位小朋友在搭建的过程中,空间智能得到体现,比如:他们思维活跃,拼法各式各样,花样很多,真正成为游戏活动的主体,不断获得成功的快乐。经过时间的推移,在全班幼儿建构时,我们惊喜地发现,虽因个体差异不同,但空间思维能力得以不断提升在他们身上显现。
三、唱响建构快乐三步曲,感受建构别样精彩
教师要为幼儿创设丰富的空间体验环境,以助于他们的空间智能的发展;注重设置各类空间智能区角,让孩子们充分体验二维空间和三维空间的特征,从而培养幼儿的空间思维。
(一)第一步曲:提供丰富多样的建构材料,提供想象空间
幼儿的建构游戏是在作用于建构材料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因此老师在投放建构材料时,必须要考虑到幼儿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和原有的经验,同时也要考虑到材料投放的方式,包括数量、种类和种类的搭配,将各种低结构和高结构的材料相结合,主要建构材料和辅助材料相结合,这些都将直接影响到幼儿游戏的发展。
(二)第二步曲:创设拟人化的语言氛围,激发幼儿动手欲望
宽松、自由、温馨的家庭式氛围,能让幼儿在放松、自主、没有压力的情况中自由想象、自由拼搭、自我表现。教师为幼儿提供充足的操作材料及用语言创设趣味性的活动环境,能够为幼儿营造乐于探索、敢于创新的活动空间。
如:引导孩子建构长颈鹿时,我们会用夸张的语气问小朋友:你会搭出一只特别的长颈鹿吗?它的身,用什么方法来拼搭呢?头、耳朵、尾巴又用什么积木来拼?怎么拼呢?以此激发幼儿的想象和思考。用幼儿感兴趣的形象比喻、或者创设趣味性的游戏情景,能使得幼儿更加乐在其中。此时幼儿兴趣浓厚、思维活跃,一下子打开了话匣子,激发了动手建构的欲望。在情境激发下,孩子们展开想象,有的孩子用半圆形的积木建构长颈鹿的耳朵,有的用三角形建构长颈鹿的尾巴……创造性的表现,不仅取得了很好的建构效果,也让幼儿的空间智能得到发展。
(三)第三步曲:提供充足的时间和空间,鼓励自主建构
幼儿空间思维的发展更多体现在建构过程中,教师要提供充足的时间和空间,鼓励幼儿自主建构,满足幼儿建构需求。
在建构过程中,可以引导幼儿分组设计建构图纸,将计划呈现在画面上,再选择合适的积木进行建构。这一过程有利于幼儿从二维空间到三维空间的思维转变。而教师的角色师是观察者、引导者、支持者。教师第一个任务是观察,可以眼睛看,可以做记录、可以拍视频、照片。记录可用来做为游戏后的分享,也可以从中发现问题,有助于不断改善与提升。第二个任务就是引导。引导幼儿要把握教育时机,适时的引导,尽量不要直接插入幼儿的活动,这样会成为幼儿不欢迎的“不速之客”,可以在幼儿求助时在进行引导。第三个任务是支持,提供环境、材料和方法的支持,学会提问,不要将自己的想法强加于孩子,不要直接告诉孩子应该怎么做。
建构游戏对幼儿的发展有着独特的价值,不仅能满足幼儿追求快乐的需求,也能帮助幼儿建立空间关系,增加对图形的认识,理解整体与部分的概念,培养创造力,甚至推动幼儿合作的社会性发展。
【参考文献】
【1】候岩;叶平枝;学前儿童空间认识能力发展的实验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2,02.
【2】孙璐;马颖;刘电芝,儿童视空间表象能力发展研究综述[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