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潇
(南京市六合区人民医院;江苏南京 211500)
摘要:目的:本文详细论述了集束化护理模式在颅脑术后机械通气患者排痰中运用的效果,以期论述其运用价值。方法:本次实验选择我院2015年2月至2020年2月我院收治的接受颅脑手术后机械通气的134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2018年2月1日为时间节点,该节点之前为对照组,总计64例患者,患者接受呼吸道常规护理方法。时间点之后为实验组,总计70例患者,接受集束化护理方式。对比两组患者最终排痰效果、疗效以及预后。结果:实验组患者排痰量、每日排痰次数、单次吸痰市场以及呼吸频率,相较于对照组而言更为理想,组间数据差异显著(P<0.05);实验组患者肺部感染率为0,相较于对照组(12.54%)更低,病死率为8.6%,相较于对照组(21.9%)更低,组件数据差异显著(P<0.05)。此外,实验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长、住院ICU时长、总住院时长均优于对照组,各项数据差异显著(P<0.05)。结论:医护人员采用集束化护理模式,能够显著优化颅脑术后机械通气患者整体排痰效果,同时有效降低患者肺部感染产生概率以及病死率,缩减患者ICU入住时长,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关键词:集束化护理;颅脑术后机械通气;排痰
The effect of cluster nursing on sputum expectoration in patients with mechanical ventilation after craniocerebral surgery
Wang Xiao
People's Hospital of Liuhe District, Nanjing City, Nanjing 211500, Jiangsu, China
Abstract: Purpose: This article discusses in detail the effect of the clustered nursing model in the sputum expectoration of mechanically ventilated patients after craniocerebral surgery, in order to discuss its application value. Methods: In this experiment, 134 patients who underwent mechanical ventilation after craniocerebral surgery admitted to our hospital from February 2015 to February 2020 were selected as the research objects for this experiment. The time node was February 1, 2018, before the node As the control group, there are a total of 64 patients, and the patients receive routine respiratory care. After the time point, it was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ith a total of 70 patients receiving clustered care. The final expectoration effect, curative effect and prognosis of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Results: The amount of sputum expected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the number of sputum expected per day, the market for a single suction, and the respiratory rate were more ideal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data between the groups (P<0.05); The infection rate was 0, which was low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12.54%), and the fatality rate was 8.6%, which was low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21.9%).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component data (P<0.05). In addition, the length of mechanical ventilation, the length of hospitalization in ICU, and the length of total hospitalization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ere bett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with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data (P<0.05). Conclusion: The clustered nursing model used by medical staff can significantly optimize the overall sputum expectoration effect of mechanically ventilated patients after craniocerebral surgery, while effectively reducing the probability of pulmonary infection and mortality, reducing the length of patients staying in the ICU, which has clinical promotion value.
Keywords: cluster nursing; mechanical ventilation after craniocerebral surgery; expectoration
引言
经过颅脑手术之后的患者由于中枢神经系统受到严重损伤,呼吸抑制等方面原因致使呼吸功能受到影响,术后产生低氧血症以及高碳酸血症,部分患者甚至会产生呼吸衰竭等临床症状。机械通气是目前临床优化患者呼吸能力的有效途径,在该类型患者抢救以及呼吸支持方面的运用十分广泛。然而,患者长时间运用机械通气可能会造成呼吸道正常生理发育功能受损,对患者咳嗽反射造成负面影响,诱发肺部感染,使得患者死亡风险进一步增加。故而,帮助患者及时且行之有效的排痰是规避以及治愈机械通气患者肺部感染重要的护理目标。我国许多研究结果表示,颅脑术后患者产生肺部感染的眼影多种多样,仅采用单一的护理效果并不能达到预期。集束化护理自提出之后得到许多学者的认可,该护理模式是将循证理论作为基础指导,结合临床实际状况所采取的一系列科学护理干预方案。近几年来,临床部分领域中的运用效果较为理想。为此,本文即讨论集束化护理模式在颅脑术后机械通气排痰之中的运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实验选择2015年2月至2020年2月在我院接受颅脑术后机械通气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总计134例,患者并整理类型具体如下:颅脑外伤总计4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54例,脑肿瘤患者总计28例,其余需要运用颅脑手术治愈的病症总计10例。本次实验纳入标准如下:其一,患者接受络脑手术之后即接收机械通气。第二,机械同期时间长度不低于48h。第三,患者入住ICU时间长度不小于5天。本次排除标准如下:第一,护理人员过往即存在各种类型严重的心脏病征、慢性组则性病症,或是患者并发有胸部以及肺部受损的情况。第二,患者入住ICU 之前或是之后48h之内即产生肺部感染问题。本次实验选择的受试者均了解本次实验内容、方法以及预期目标,并自主潜力知情同意书。项目内容通过我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所有受检者按照入院先后顺序进行分组,以2018年2月1日为节点,该节点之前入院接受治疗的患者,总计64例患者,记为对照组。该节点之后入院接受治疗的患者,总计70例患者,记为实验组。其中对照组内,男性患者38例,女性患者26例,年龄平均值为(52.32±10.35)岁。实验组内,男性患者42例,女性患者28例,年龄平均值为(51.98±9.94)岁。两组患者在性别结构、年龄等一般资料方面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方式,包括为患者提供口腔护理、雾化吸入以湿润起到、人工翻身口碑等呼吸道较为常规的护理方案,并在各项操作期间严格遵守消毒隔离以及无菌技术。
实验组患者接受集束化护理模式。具体包括如下流程:第一,调查、统计以及证据采集。安排专业人员预先对患者进行调查,汇总引发患者颅脑术后机械通气排痰困难的主要原因及其影响因素。同时,组建护理经验丰富的临床护理小组,小组成员把包含副主任护师2名、主管护师2名、护师2名,借由搜索与讨论大规模有关文献以循证实践指南等方式,以寻求最为合适的指导方案,制定更为详细且符合临床颅脑术后机械通气患者排痰实际需要的护理程序。
第二,强化护理人员专业理论知识以及技能培养。针对机械通气患者所产生的肺部感染特点,开展对应理论知识的学习,以加强护理人员对该病症的了解,通过分阶段集中学习的方法向患者详细介绍集束化护理有关概念以及理论知识,掌握集束化护理方案构成要素循证医学基础以及落实途径,确认各个元素在方案之中的运用价值。培训的具体内容包含讨论影响术后患者排痰困难的关键原因、引发肺部感染以及容易感染的主要因素,人工气道护理标准化操作以及无菌意识等,培训应结合科室实际情况组织5次至7次,每次持续时长 在20分钟至30分钟之间,并下发有关资料以便医务人员在接受培训之后继续学习。定期针对护理人员开展理论以及实践考察,评价护理人员专业能力。
第三,集束化护理干预方案落实。具体包含呼吸道管理工作、口腔护理以及加强无菌观念等。其一,呼吸道护理内容。具体包括保证呼吸道的顺畅,并使得气道进一步湿化。维持呼吸道顺畅的实际措施。首先,在体位方面,当患者病情许可,且患者没有禁忌症,可以运用半卧位,将病床床头升高30°至45°,以免患者出现误吸的问题。其次,根据患者实际需求为患者提供吸痰护理。结合患者现实状况,精确分析患者吸痰的实际需要,如果患者产生呼吸不顺畅、肺部啰音等症状时,应第一时间给予吸痰护理,并详细观察患者痰液的性状,且为患者提供起到湿化处理。在提供吸痰护理时,运用密闭式吸痰方式,并保证吸痰操作的标准化,严格落实无菌操作原则,护理人员需要在吸痰之前进行吸收、戴口罩等动作,升高吸入氧气浓度,控制在0.1至0.2之间,吸引负压调整在80mmHg至100mmHg之间。同时与密闭式吸痰管相连,确保T型接口无菌,并将密闭式吸痰系统与中心负压吸引设备连接,构成密闭吸引系统。护理人员左手持T性连接软管,右手将软管插到气管导管之中一定深度,适当旋转进行吸痰,单次持续时长不高于15s,持续3次以上,降低护理对患者呼吸道黏膜所产生的损伤。完成吸痰护理之后,护理人员需要对吸痰管进行清洁。最后,联合应用物理排痰方式,加快痰液的排放。做好翻身叩背以及机械振动排痰,并根据患者最近的胸部CT或是X线检验结果,有针对性地在患者痰液汇集区域开展机械振动排痰,单次持续15分钟至20分钟,每日进行两次,加快痰液与其余分泌物的排放,以免患者产生坠积性肺炎症状。
其二,口腔护理工作。包含结合口腔pH数值选择口腔护理溶液以及改善口腔护理方法。结合口腔pH数值选用合适的口腔护理溶液,通常情况下,口腔pH数值不低于7,建议选用2%至3%的硼酸溶液;pH数值不高于7,则建议采用1%至4%的碳酸氢钠溶液;若pH数值等于7,则建议选用0.9%氯化钠溶液或是10.1的洗必泰溶液,维持患者口腔的清洁度,规避感染现象的出现。
改善口腔护理方法,通过电动牙刷替换棉球,通过口腔观察镜替换压舌板,运用负压吸式电动牙刷为病患提供口腔护理工作,具体流程如下所示:首先,护理人员在操作之前,应尽量将患者口腔或是气道之中的分泌物完全吸干净,然后将患者的头部偏到护理人员一侧。其次,利用电动牙刷配合口腔护理液,在口腔观察镜的帮助之下,依照一般口腔护理流程,重点清晰患者牙齿、硬腭以及舌面等位置,并予以适当加压。再次,护理人员完成清洗之后,即可第一时间吸收口腔之中的残留物质,同时应用不会滴水的棉签擦洗口腔。最后,护理人员需要密切观察护理期间患者的生命体征、口腔卫生现状,同时观察患者是否出现了口腔溃疡、出血等临床症状。
1.3观察指标
本次观察指标具体如下:第一,排痰效果。排痰效果具体包括你患者每日的排痰量,采用一次性集痰设备在完成护理工作之后对痰液量进行记录,吸收的痰液量刨除冲管所需要0.9%NaCL溶液便是患者实际痰液排放量。针对可以实现自主排痰的患者,采集其排除的痰液量,持续记录5天,并计算平均值。并详细记录两组患者单日吸痰的频率、吸痰时长以及呼吸频率。
第二,治疗效果以及预后情况,对比两组患者肺部感染产生概率、机械通气时间以及ICU入驻时间等基本情况。
1.4统计学方法
本次实验所有数据均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20.0予以汇总以及讨论,计量资利用(平均数±标准差)方法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则采用(%)方式予以表示,行x²检验,以P<0.05为标准判定为两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从排痰效果角度而言,实验组每日排痰量显著高于对照组,每日吸痰频率,单次排痰时长以及会频率均较对照组更为理想,组间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如下表所示:
3.讨论
机械通气是保障颅脑术后患者正常呼吸最为重要治疗方案,然而因为该历程从某种程度而言约束了患者正常活动以及自主排痰能力,所以在临床治疗中容易产生痰液堆积的问题,而如果医护人员数次吸痰,则有可能导致肺部感染概率增加。患者术后普遍缺少抵抗能力,有较大概率并发肺部感染,致使患者致残率以及病死率大幅增加,降低预后效果。故而,护理颅脑术后机械通气患者排痰至关重要。
就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患者经过护理之后患者排痰量、每日排痰次数,单次吸痰市场以及呼吸频率,均较对照组更为理想,组间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治疗效果以及预后方面而言,实验组患者肺部感染率为0,明显低于对照组(12.54%),病死率为8.6%,同样明显低于对照组(21.9%),两组之间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实验组机械通气时长、住院ICU时长、总住院时长均较对照组更为理想,两组之间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医护人员采用集束化护理方式,可以显著提高患者护理效果,改善颅脑术后机械通气患者排痰效果,提高治疗效果,改善预后,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王珍妮. 集束化护理对机械通气患者机械通气时间和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的影响[J]. 中外医疗, 2019, 038(018):140-142.
[2]董观燕. 实施集束化护理干预对重症颅脑损伤行机械通气患者神经功能及感染的影响[J].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20, v.33(09):139-141.
[3]张楠. 集束化气道护理管理对高血压性脑出血术后机械通气患者相关不良事件的影响价值分析[J]. 中国卫生产业, 2019, v.16;No.382(11):17-18+21.
[4]吴丹丹. 集束化护理干预对ICU重型颅脑损伤机械通气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疗效分析[J]. 医学信息, 2019, 32(0z1):251-252.
[5]郭玉梅. 集束化护理干预对ICU重型颅脑损伤机械通气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疗效[J]. 基层医学论坛, 2019, 023(009):1331-1332.
[6]许娜. 集束化护理干预对ICU重症颅脑损伤术后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及生存质量的影响[J]. 社区医学杂志, 2018, 016(003):58-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