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法治意识培养

发表时间:2021/3/31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11月33期   作者:王鹏
[导读] 本文基于法治意识级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相关概念基础

        王鹏
        乳山市午极镇中心学校           山东省 威海市264500

        摘要:本文基于法治意识级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相关概念基础,结合教学实践对当前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培养学生法治意识的较好趋势,略谈一些具体实施思路和做法。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实践;法治意识
        从法制教育到法治教育的转变,体现着社会各层次、各阶段普法教育的深刻变革。探索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法治意识培育,既是对课程本身的细化,也是深入其中发现、分析并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一、知识教学与意识培养相融合
        1、以法律知识教学为基础
        法治意识培养属于德育的内容之一,其中又包括一系列复杂矛盾,如认识性质矛盾、能理性之矛盾以及思想性质矛盾等等。在初中阶段的法治意识培育多数属于认识性质和思想性质的矛盾,即“有错不知错”“知错也犯错”,前者占大多数,原因是因为不了解相关的法律规定,以及缺少法律知识,所以“知法”是培养法治意识的第一步。比如遵守路口的红绿灯信号这一交通法规,同样对于“红灯停”,有的学生认为觉得自己可以避免发生与机动车或非机动车之间的碰撞,快速过去,但有的学生则觉得既然出行,就应当遵守《道路交通法》,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还有的同学可能会觉得随大流就行,没什么车辆,大家都过去就一起跟着过去,这样心理也平衡。由此可见,这些想法和观点其实都是因为不同学生对于遵守法律法规这一行为的不同认知导致了各自不同的情绪和态度。培养法治意识离不开法律知识,因为二者的相互分离是无法构成法治教育的,而在此基础和前提上,教师更要注重知识的基础地位,引导学生在自然地流露和自由的环境中去交流、分享和感悟。因为法治意识可以看做是一种情感,属于伦理到的情感,并非是靠直觉或想象的,而是能够清楚意识到法律相关概念、原理和原则的情感体验。法治意识培养是由法律知识转化为法治情感和法治意志的过程,所以终究不会也不可能离开法律知识,无论是守法、用法还是尊法,都应当建立在学法之上,知道促进认同,认同才能信仰。例如,在“公民权利的保障书”这一框题中,该内容是“坚持宪法至上”中“维护宪法权威”的第一框题,八年级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也在全部教材中具有独特且重要的意义和地位,可以说是完全以宪法为主要内容的法治教育专册设计,重要也体现在该册教材对于初中阶段培养学生法治意识有着核心意义,尤其符合以宪法教育为核心,以权利义务教育为本位的法治教育要求。其作为第一课首先强调了宪法学习以及法治意识培养的重要性,并从实际内容上告诉了学生为什么要学习宪法,宪法又为什么如此重要?宪法当中有哪些规定内容等等。紧接着,在“理解权利义务”和“人民当家作主”中,分别对应了宪法的第二章内容“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和第三章“国家机构”,且当中暗含了一条极为重要的线索,就是“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这也是宪法的基本原则。理解和学习这一条基本原则也成为了本单元第一框题的主要任务。故此,通过本课的学习,应当让学生感受到宪法是人民的意志,是人民自己制定的自我保护根本法,也是公民权利的保障书。只有学习法律知识,才能够真真切切感受到其重要的地位,真正从人民与宪法之间关系的角度来理解、尊崇,而并非仅从法律强制性角度去思考。开好第一篇框题,接下来本单元乃至本册教材的内容学习也就水到渠成。
        2、以提高法治意识为目的
        相比于其他学科,情感态度价值观是道德与法治课程三维目标中的首要目标,也始终在教学中发挥着对于学生培育的核心导向作用。而法治意识作为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其中之一,既统领着知识与能力,也体现着知识和能力的目的。对此,教师需要在教学设计中注重法治意识和法治知识的密切融合,将其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亦或是紧随知识讲解之前和之后,总之需要给予充裕的时间和充分的重视。

例如,在“心中有法”一课中,本课的教学目标是知道违法行为的分类,明确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与刑事违法行为的区别,在这些知识内容呈现后还应当列举与之相匹配的具体实例,亦或是呈现实例后来让学生进行辨别和归类。实例的选择也要尽可能地与学生实际生活相贴合,既能够帮助学生从中提取信息,也便于其有意识地去与自身的日常行为进行对比反思,进而重新审视自己所处的周边环境,深刻认识到违法行为对于周遭乃至整个社会造成的危害,正所谓见不贤而自省也。
        3、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或是之后教师可以留出几分钟的时间来让学生自主建构新知,相比于讲解过程中间的停顿,这样“此处无声胜有声”的处理方式效果会更好。传统的班级授课制,学生在教师提前设计好的步骤下,利用“公共时间”做着相同要求的任务,或讨论、或听讲、或做题,久而久之,学生很容易出现对这些公共时间的轻视和浪费。所以选择留给学生一小段个人时间,不仅能够使其减少懈怠,还可以迸发出学习积极性。
        此外,培养法治意识离不开基础知识,而法治意识培养所依赖的基础知识就是相关法律条文。虽然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不会具体学习部门法与法律规范,但教师可通过让学生自主搜索的行为来开展“法律进课堂”的活动,以此使学生逐渐养成学法、知法的行为习惯。比如人手一本《宪法》,遇到法律问题时可以从宪法中找出相关内容,做出判定。例如,在“法不可违”中,引用李某因酒后驾驶被交警查处的实例来向学生提问,如果你是交警,你会予以李某怎样的处罚。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明确交警属于我国哪一个国家机关部门,然后再通过《宪法》来找到与之相关的规定,根据我国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明确认识到政府依法行政要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事实就是材料中李某血液的酒精含量超标,属于酒后驾驶,再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安全法》来找出有关酒后驾驶的规定,最终成功完成对李某的“依规处罚”。
        二、优化法治意识培育内容
        自然法学派强调法律观念与价值观念、道德观念之间的一致性,其认为自然法是人类寻求正义绝对标准的结果。相关学者认为,法律应具有绝对的价值准则,在实在法和正义原则产生冲突时应当服从正义原则……自然法是基于人性的道德法。随后,众多西方学家又纷纷对公民有守法的道德义务进行论证,强调守法是道德要求,道德观念是守法的主观条件之一。对于初中生来说,遵守法律不能止于法律的国家强制性,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也更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把握青少年所处的关键时期,为其树立起对法律敬与爱,崇拜和信仰的意识。思想品德课程更名为道德与法治,也正如其名,教材中的所有内容都可以看做是道德与法治的融合体,讲述道德内容离不开法治,讲述法治内容同样离不开道德。
        将道德教育作为法治教育延伸细化的依托。 基于法律内容的复杂性与初中学生身心成长阶段的矛盾,初中道法课涉及到的具体的法律规范有限,容易造成法治意识培育的模糊性,即心中有守法的意识但不知守何法。而道德和法律一样作为社会规则之一,涉及到社会生活方方面面,而且比法律涉及的范围更广。此外对于道德规范,学生们从小耳濡目染,道德教育不管在学校中还是家庭中更是从未中断,相比法治教育,学生对道德教育更为亲切和熟悉,甚至在不清楚法律规定的情况下,往往以道德标准为“法律”。所以,教师可以以道德内容为依托,进行道德教育时有意识划出法律红线,依靠道德内容将法治内容展开、细化,从而更具体地对学生进行法治意识的培育。
        综上所述,依据教材,整合教材,优化法治意识培育和道德教育、理性精神素养的联系,匹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学科核心素养是当前新课程标准理念下思政课的教学要求。本文仅在浅显探讨的基础上提出几点思考和建议,没有更为细致入微的观察分析,也因此,结合相关具体学科知识进行法学生治意识培育研究的空间还很大。
        参考文献:
        [1]谭日新.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培育学生法治意识的实践与思考[J].中学教学参考,2018(19):53-55.
        [2]王汝娴.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法治意识的培育探析[D].湖南师范大学,2018.
        [3]王立平.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法治意识的培养研究[J].祖国,2017(05):25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