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红霞
乳山市第一实验小学 264500
摘要:新课程要求中小学各学科教育应当改善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模式,构建灵活高效的课堂运行机制。在此背景下,小学美术课教育也顺应新课程的趋势,很多教师开始转变传统的授课思维,对美术课的重点——线描写生的教学给予了充分重视,积极探索个性化的教学形式,从而使学生感受美术课的独特内涵。本文以小学美术线描写生的教育为核心,立足于绘画技艺,结合相关教学经验探索教师实施个性化教学的具体策略,最终实现提高美术课的教学质量的目的。
关键词:新课程;小学美术;线描写生;个性化;教学方式
小学美术作为辅修科目在开发学生的艺术天赋、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健全学生的身心等方面发挥了不容忽视的作用,有利于全面发展学生的思维。而线描写生这一教学尤为能够锻炼学生的绘画技巧、培育学生的抽象意识,故需要教师精心设计富有个性化的教学方案,采用独到的形式讲授知识点,并通过创造体验式学习模式、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实施阶段性授课几种方式打造别具一格的教学环境,从而让美术课充满生命力,提高线描写生的教学效率。
1.感知物体的外表,培养对线的勾勒思维
感知事物的能力是小学生的必备能力,它既表明了小学生智力水平与认知结构发展的一般规律,又为小学生从发展具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程中搭建了一个天然的桥梁。而小学的线描写生课能够促进孩子对外在世界的感知和探索,故需要教师实施个性化的教学策略,尽可能地让学生产生感受、体验客观事物的愿望。
首先,教师可以在课堂中使用感官法对学生进行线描写生教育,让学生学会利用自己的感官体会事物的外形特征,这能够让学生在绘画时尽快找到构图的感觉,增进对线条的认识。比方说教师可以让每名学生准备一只羽毛球,将羽毛球摆放在桌面上的任意一个位置。这时,教师先让学生用眼睛仔细观察羽毛球的外部轮廓、每个羽毛的形状,在脑海中形成对羽毛球的外形的直观印象。之后让学生用手触摸羽毛球,这使得学生真切感受羽毛球上的纹路、材质,把握不同线条的特征。同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反复向桌面投掷羽毛球,听羽毛球的底部落到桌面上的声音,这便于学生深入地了解球托的形体结构,从而绘制更形象的线条去呈现球托的表面。这种通过调动学生感官功能来讲授线描写生技法的方式能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使得教学方法个性化。
其次,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到室外观看那些包含线条的植物或建筑物,这能够让学生用心体验自然景象的细微之处,逐渐培养线性思维。比方说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仔细观察绿叶、树枝、花瓣或者石砖等事物上的纹理或经络,让学生尝试着描摹、绘画,以此促进学生对事物线条的学习,增进学生对不同线条的认识。这种授课方式促进了学生与大自然的密切交流,让学生树立欣赏美、感知美的意识,故对线描写生的教学来说具有明显的个性化效果。
2.鼓励学生大胆想象,主动探究绘画技巧
小学美术的线描写生教育应当注重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在认识客观事物的外在特征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学习经验或想法进行大胆创作,这既尊重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挖掘学生的潜能,又可拉近学生与美术的距离,可被视为具有个性化的教学方式。比方说教师在向学生传授关于苹果的写生技巧时,但考虑到学生的绘画基础和对事物的认知特点,应当允许学生的绘画出现与技术规范并不相称的情况。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将苹果想象成西红柿、鸭梨或者南瓜等物质,分别勾勒出这些物质的形状,这便于调动学生写生的积极性。同时,教师也可允许学生按照自己的意愿和对事物的独特见解在既定的描摹步骤或程式的基础上进行二次创作,让学生在想象中找到自我,并尽最大努力培养自身对美术的学习乐趣。这种方式有利于帮助学生在学习线描写生时建立自信,能够营造具有个性化气息的课堂氛围。
3.实施阶梯式教学,逐步引导学生学习
小学美术课中的线描写生部分是学生学习所有类型画作的前提条件,是掌握一切构图技巧的根本,贯穿于美术课的始终,故随着学生对美术的持续性学习,线描写生内容的难度也逐渐增加,这就需要教师采取个性化的阶梯式教学方法向学生传授线描写生的技巧,帮助学生由浅入深地学习。比方说教师向学生讲授描画一朵玫瑰花的理论知识和技巧,不妨先让学生尝试着绘出其中的一片花瓣,尽量清晰地突出花瓣的颜色、形状以及外在的纹理,提高学生描摹线条的水平。在这之后,教师要为学生布置更为复杂的任务,让学生临摹整朵花。同时,为适当增加难度,也为锻炼学生的立体感和抽象思维,教师不妨用手任意变化玫瑰花瓣的位置,使之呈现出不同的形态体征,再让学生进行临摹,这种由简到繁的写生模式能够让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绘画技法,并为日后学习各种类型的画作奠定基础。由此看来,这种阶梯式的教学方法具有明显的逻辑性,在传统美术教育的基础上平添了个性化韵味。
总结:小学美术课中的线描写生教育是学生迈入绘画之门的必经之路,它在训练学生的构图技法、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审美意识形态等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故教师需要不断改进教学观念、探索全新的教学方式、开拓多样化的教学渠道,尽可能地创造充满个性化气息的课堂学习氛围,运用具备个性化特征的教学手段,并在最大程度上施展学生的个性。
参考文献:
1.鞠小刚.小学美术学习转型期线描写生教学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6(16):144、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