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性教学模式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发表时间:2021/3/31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第36卷1月1期   作者:叶婧
[导读] 小学阶段的学生审美能力尚处在萌芽阶段,而且具有注意力容易分散、比较贪玩好动、好奇心旺盛性格特点。
        叶婧
        浙江省东阳市第二实验小学   322100
        摘要:小学阶段的学生审美能力尚处在萌芽阶段,而且具有注意力容易分散、比较贪玩好动、好奇心旺盛性格特点。所以教师在教学中结合小学生的性格特点,采用一定的策略应用趣味性教学模式,可以有效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专注学习美术知识,对美术产生浓厚的兴趣。基与此,本文针对趣味性教学模式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应用策略展开分析,希望可以帮助广大小学美术教师提高小学美术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趣味教学模式;小学美术;教学应用
前言:
        小学生由于年龄较小,对新鲜事物的注意力集中时间比较短,自控力较差,所以小学美术教师在进行美术授课时,需要转变以往单调的教学方式,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点燃小学生兴趣,依据美术教材导入游戏的方法,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小学生联想激发他们的潜力,使小学生对美术学习兴趣不断提升,并借助趣味化教学使小学生在学习美术过程中审美能力不断提升。
一、利用多媒体点燃小学生的美术兴趣
        小学生的思维逻辑能力还处在萌芽阶段,在美术授课中,美术教师采用传统单调的授课方式授课,不仅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还较难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基与此,美术教师可以在授课时恰当利用多媒体技术,使小学生增加视觉体验,进而有效激发小学生的绘画兴趣。接下来,教师针对绘画的技巧和方法展开教学,便会收获较理想的效果。
        比如,在《折剪蝴蝶》的美术课上,美术教师可以在课前准备好美丽的蝴蝶在大自然中漫天飞舞的短视频,脸谱和单个蝴蝶的平面图片,以及用彩纸剪成蝴蝶的操作过程的视频。美术开始时,教师可以先问小学生:“同学们,你们喜欢蝴蝶吗?蝴蝶漂亮吗?”小学生会回答教师:“喜欢,漂亮。”使小学生先对美术的授课内容产生兴趣。然后,教师再利用多媒体为小学生播放漂亮的蝴蝶在大自然中飞舞的视频,带动小学生的情绪后,教师可以引导小学生:“同学们,你们想不想自己亲手制作一只漂亮的蝴蝶呢?”当小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把注意力集中到如何剪纸制作蝴蝶上面时,教师再用多媒体展示脸谱和蝴蝶的平面图片,帮助小学生认识到蝴蝶对称的结构特点,接下来再向小学生传授剪纸蝴蝶的过程。当小学生大概了解剪纸蝴蝶需要先在彩纸上绘画出蝴蝶的形状,再去剪彩纸的流程后,教师再把剪纸蝴蝶的视频通过多媒体来播放,使小学生详细学习整个过程。之后,教师再让小学生拿出彩纸绘画剪裁蝴蝶时,就会极大提高折剪蝴蝶的效率。
        这样就可以使小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教学内容上,而且认真去学习和创作美术作品。同时,在制作作品过程中体验到美术课的乐趣,深层发挥他们绘画和动手能力。通过优化教学方式,有效提高小学生审美能力。
二、结合教材导入游戏激发小学生热情
        爱玩游戏是小学生的天性,小学美术教师在美术教学中,结合美术课本上的内容,巧妙设计游戏并导入到美术课上,可以有效点燃小学生学习美术的热情,从而使小学生积极参与到美术绘画和创作中。
        比如,在《手指印画》的美术课上,教师就可以在教学开始时导入“印手指”的游戏,帮助小学生更加理解教学内容,并喜欢上美术课。首先,让小学生准备好一张白纸和各种颜色的颜料,然后教师再带领小学生,将手指和手掌部分沾满颜料,并平稳的按到白纸上。随后,美术教师再宣布游戏规则:“谁可以在白纸保持不移动的情况下,并将手指的指纹和手掌完整印上去即为获胜。假如,白纸移动了,或者手指、手掌印的不全即为失败。并且,获胜的小学生可以获得教师一朵小红花的奖励。”这样就可以使小学生在快乐的心理下去积极参与游戏,领会手指印画的核心是在彩色指纹印的基础上绘画。

当游戏结束后,教师再把获胜的作品展示在全班小学生面前,让小学生评选谁的作品漂亮,使小学生的热情高涨,并在此时引导小学生:“同学们,你们想不想不用用单个手指的指纹来制作出更美丽的美术作品呢?”当小学生回应教师“想”以后,教师再导入手指印画的教学内容,并引导小学生产生联想,在印好的指纹上绘画出不同的作品,就会使小学生领悟到手指印画的精髓,创作出优秀的手指印画。
        教师通过在美术课上导入趣味的游戏进行教学,不仅可以使小学生在参与游戏过程中相互观察和对比,提升学习美术的能力,还使小学生更加扎实掌握相关的操作手法,从而帮助小学生奠定良好的美术基础。
三、导入故事情境使小学生产生绘画兴趣        
        在小学美术的教学素材上,许多美术作品的背后均有一定的故事,对小学生更具吸引力,所以教师可以通过在美术课上导入故事情境,使小学生融入到美术学习中。同时,促使小学生专心听课,拓展小学生的认知领域,使小学生不是单纯理解教材内容,进而取得更优秀的美术学习成绩。
        比如,在《神气的大公鸡》的美术课上,教师可以先通过多媒体播放大公鸡的不同图片,然后再问小学生:“同学们大公鸡漂亮吗?”通过观看不同的公鸡画图和一些生活阅历,小学生回答回答教师:“漂亮。”教师又问:“那大公鸡神气吗?”多数小学生便回答不出来。此时,教师就可以为小学生引入这个故事情境:“从前,有一个农民家里养了一只大公鸡,这只大公鸡穿着一身十分漂亮的衣服,在公鸡的头上还戴着特别火红的鸡冠,有一双犹如黑宝石一般的眼睛,走路时昂首挺胸,它的歌声也是十分好听。由于它每天准时叫醒自己的主人,所以主人非常喜爱它,但是它十分的骄傲……”然后再引导小学生:“同学们你们说大公鸡神气吗?”这时,小学生就会回答教师:“神气。”这样就可以小学生深层领悟到美术教学内容含义,产生绘画灵感和绘画大公鸡的兴趣,进而把神气的大公鸡绘画得更加逼真。
        美术教师通过在课堂上导入故事情境,不仅可以使小学生的绘画思路豁然开朗,还可以使小学生清楚绘画的重点,并在绘画中体验到美术带给他们的乐趣,大幅提升绘画能力。
四、引导小学生联想激发小学生潜力
        在对小学生的美术教学中,教师引导小学生联想,并引导小学生将所联想的内容用绘画的方式表现出来,可以有效激发小学生的潜力,有效提升绘画的兴趣。在授课过程中,美术教师可以结合多媒体,播放相关的音乐或图片等辅助小学生发挥想象力,引导小学生去联想绘画素材,进而画出丰富多彩的作品。
        比如,在《田园风光》的美术绘画课上,教师就可以在课前准备好各地不同的田园风光图片,和夏日里小鸟在枝头歌唱、潺潺流水声的音乐。开始授课后,先通过多媒体播放动听的音乐,然后问小学生:“同学们,你们喜欢田园风光吗?”小学生经过教师和音乐的引导,便会回答教师:“喜欢。”然后教师再问:“那你们知道的田园风光是怎样的呢?”引导小学生去联想。此时,美术教师再播放不同地方的田园景色,使小学生的眼前焕然一新,并对田园风光产生浓厚的兴趣,再引导小学生联想:“同学们,你们可以把的画纸当成是一片从未开垦的土地,用彩色的画笔勾勒出田园里你们喜欢的果实,和充满绿荫的田间小路,并且可以把你们所想象的田间景色画在画纸上。”让小学生去自由发挥绘画能力,并与他们的想象力有机结合,充分融入到美术课的教学中。
        美术教师通过这种方式,不但可以有效激发小学生的潜力,还可以使小学生学会用绘画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并且越来越喜欢上美术课,爱上绘画。同时,快速提升小学生的绘画功底,感觉到美术课堂的趣味性。
总结:
        总而言之,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应用趣味性教学模式,教师需要以小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不断开创有新意的教学方法,并结合教材灵活导入趣味游戏和不同情境,使小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力和想象力,在美术学习中逐渐喜欢上美术,并提高小学美术课堂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李杙.趣味教学法在小学美术课堂中的践行探研[J].才智,2020,(8):82.
[2]徐腾腾.增强小学美术欣赏教学趣味性的实践探索[J].魅力中国,2020,(5):241-24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