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研究

发表时间:2021/3/30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35卷23期   作者:巩瑞霞
[导读] 小学处于基础教育阶段,提高学生的基本素养可以鼓励他们继续接受教育。
        巩瑞霞
        正宁县山河小学
        摘要:小学处于基础教育阶段,提高学生的基本素养可以鼓励他们继续接受教育。因此,教师不仅应向学生提供知识,还应自觉地发展学生的基本素养,帮助他们形成科学的数学思维,并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关键字:小学数学;基本素养;策略
        在教育领域,小学数学教学长期以来一直是一个主要问题。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也进行了更多的改革,以前的教学方法已逐渐被新的教学模式所取代,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除向学生提供知识外,小学数学教师还应鼓励他们学习使用知识并形成科学的数学思维,以有效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笔者将讨论小学教育的基本状况,讨论如何提高小学生的数学素养。
        小学数学是整个小学课程的核心课程之一,也是一个应用主题。该主题的每个知识点均经过全面测试。换句话说,具有数学素养意味着使用数学思想和数学概念来观察周围的生活并详细分析日常现象。如果学生想发展良好的数学素养,首先需要强大的逻辑,决策能力和其他相关技能。
        1.基本素养结构
        根据国内外有关小学数学的研究,可以理解,对于基本素养的含义尚无明确的国际解释,但每个国家都重视基本素养的发展,并认为只有数学才能培养基本素养,因为基本素养是数学学习的特殊产物。通过相关研究人员的大量实践研究,数学、人文、思维和认知被认为是基本素养的关键结构,美学和动力是数学人文科学的起点。具体来说,学生对数学感兴趣,并在构建数学模型时具有一定程度的认可度,感受到数学结构的魅力,并在学习了数学阅读后学会写作;对数学的认识意味着学习使用数学来看待生活,并使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来解释数学的结构;学习认知是学生要致力于数学的时候,进入学习阶段意味着数学知识和数学模型将用于解决数学问题和复杂的生活现象。
        2.小学数学基础素养的具体内容
        (1)数值感测:数值感测是小学数学基础素养的基本内容,即对数和数之间的关系的理解,总之是对数的深刻理解。在小学学习阶段,学生对数字的认识和理解始于计数,逐渐确定特定对象的数量,这是一个逐步的过程。例如:练习通过猜测来感觉学生人数。在分享课程时,首先要指导学生计算“ 60÷3、15÷3”。经过简单的计算后,让学生猜出预先编程的问题“ 80÷4、60÷2 =,90÷3、40÷2、24÷2”和其他主题:在教学中,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计算猜测动作,这不仅关乎学生能否快速准确地回答,而是更重要的是有意识地发展出数字的含义,提升研究学习的可能性。
        (2)模型思维:所谓的数学模型是一种使用数学语言来概括或近似目标对象的特征、数量关系和空间状态的数学结构。它的表达方式主要是数学符号、表达方式和图表,因此与符号概念有很多共同点,这些点具有普遍意义,并且是小学数学基本素养的重要内容。模型思维在数学思维中占有重要地位。如果符号思维更多地集中在抽象空间和符号表达上,那么模型思维将更多的重点放在数学的实际应用上,即通过数学的结构特征解决实际问题,尤其是生产和生活中的各种问题。诚然,用数学方法构造实际情况也是一个抽象过程。小学数学课程的新改革包含一种可以使用模型思维方法解决的内容,即冲突和迫害的数学问题。在课堂上解释这些问题时,可以使用现实生活中的示例,以便学生逐渐让学生参与数学氛围,然后指导他们将现实生活中的示例抽象为模型,最后使该模型适应特定的数学问题。例如,在正式授课之前,数学老师问学生:“每个人都应该坐过车,所以在车上,您是否发现隔壁的车有点快又有点慢?您在坐车时看过比赛吗?”如果学生的回答是肯定的,请再问一次:“您是否考虑过如果下一辆车要追赶或超过前一辆车应该满足什么条件?如果前后车的速度相同,那么下一辆车可以超越前一辆车吗?如果另一辆车的速度相同,为5km/h,前面的车辆为2km/h。

当两辆车相距10公里时,超车需要多长时间?”基于这些问题,逐渐鼓励学生将普通的生活问题转变为数学模型,从复杂到简,再到图表,然后在讲课时教学生进行相关练习,充分认识到模型思想的重要性。
        (3)应用意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讲座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结合起来,以便学生深刻了解所学的数学知识不仅可以用于考试题中,还可以有效解决实际问题。学生了解数学知识的作用后,将不可避免地密切观察生活,并亲自检查所学的数学知识是否适当。例如:在进行一年级教学时,学生可以使用熟悉的示例进行解释。在课堂上,教师可以提前准备糖果,引导和鼓励学生主动举手回答问题,要求学生站起来,拿出糖果,然后对学生说:“现在您手里什么都没有了。如果我先给您一块糖果,然后再给3个。现在有几块?”这将充分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并使他们了解数学的适用性。
        (4)创新意识:创新意识是小学数学教学新标准明确要求的教学目标。小学二年级数学的教学有一个问题:篮子里可以放5个橙子,小明手里可以放27个橙子。大约需要用的=几个篮子装?普通学生用5个篮子来回答。目前,老师用粉笔对学生进行直观、具体的讲解,实际上需要6个篮子。这个问题并不难。讲座结束后,老师应刻意指导学生更多地考虑这类问题。通过提供这样的实例,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学生运用不同思维和发散思维的能力。
        3.采取适当措施发展学生的基本素养
        (1)建立扎实的数学基础。任何学科都必须从基础知识入手,数学也不例外。因此,必须在具有良好基础的前提下发展数学素养。扎实的数学基础知识是构成数学素养的基本条件之一,因此数学学习需要与数字、公式以及其他相关的数学问题相结合,而当教师脱离数学知识时,教师通常只会谈论数学素养和数学思维,那样会使学生困惑。因此,教师应让学生理解数学素养的重要性,并从基础知识开始,以使学生的数学思维既强大又灵活。
        (2)学习使用数学来理解。数学知识存在于任何现象中,并且存在相关的原理和法则。用什么方法看待世界是一个详细的哲学问题。通过从数学角度理解世界,学生将体验学习数学的有效性。数学强调判断和逻辑思维的重要性,这在学习或生活中非常有用,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在逻辑和决策上的推理,鼓励学生擅用数学思维,从数学的角度出发识别出周围的一切。
        (3)增强形象与抽象思维相结合的能力。作为合格的小学数学老师,我们应该加大努力,培养学生将抽象科目与特定科目相结合的能力。例如,在实体几何教学中,许多图片与学生的想象力密不可分,因此学生需要将特定的图像与抽象的思维相结合,以便高效,快速地解决数学问题。例如,通过学习矩形体积知识,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想象他们所处的空间环境,并擦除屋顶和周围的实心墙,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4)重视课堂总结,促进素养的养成。数学课堂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明白自身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情况,同时还可为学生应用知识、迁移知识打下深厚的基础,从而进一步促进他们核心素养的养成。例如,在教学“分数混合运算”这一内容时,教师可先让学生进行整数的加减法运算、乘除运算与混合运算;然后再让引导他们说出运算的规则,即“先乘除后加减,有小括号要先计算小括号”;最后再让学生进行知识点的迁移,将整数混合运算的规则应用到分数混合运算上。这样层层递进,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带领其复习与巩固知识点;同时还可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强化其数学素养。
        四、总结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着重于基础素养教育的内容。通过提高学生的基本素养,教师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也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因此,小学数学老师在教授学生知识和技能时,还应注意学生基本素质的发展,以充分体现基本数学思想的内涵和价值。
        参考文献:
        [1]黄冬金.浅谈小学数学核心素养[J].读与写杂志,2016,10:214—215.
        [2]张莹莹.朱丽.吴晓璐.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教学改革[J].科教文汇,2016,9:103—10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