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 萍
阿克苏地区第二中学
摘要:心育与德育同属健全学生人格培养的范畴,都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将高中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融合有利于两者的优势互补,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实现教育关心人的目的。本文结合班主任工作实际,就中学班主任工作中如何协调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谈谈体会。
关键词:中学德育;心理健康教育;班主任工作
2013年8月,怀着“捧一颗真心,守一方园地,育一片希望”的美好憧憬,我走上了教育岗位。从事思想教育工作的我,做了政治教师、班主任,一路走来,与学生一起成长,一起进步,工作中的甜酸苦辣融化在学生一声声亲切的问候中。
学生进入高中,新的环境、新的人际关系、新的学习任务和要求,带给学生一份惊喜,同时伴随着不适和剧痛;身体各部位各系统的发展及性发育性心理现象的出现,带给学生满脸朝气,同时伴随着矛盾和困惑;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渐趋成熟和稳定,带给学生无限活力,同时可能伴随着“狂风暴雨”,于是处于生长发育第二高峰的中学生迎来了学知识长本领的黄金期,也迎来了形成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期,中学阶段便成为人生征途中极为重要的时期,这一时期思想品和心理健康问题表现以下:
(一)中学生思想品德的四个不良倾向
1.道德认知是非不明。以考试作弊为例,作弊是让教师头痛的事情,学生认为很正常。
2.道德情感世俗多变。学生喜欢讲吃讲穿讲消费,比鞋子比手机比朋友,虚荣心占了上风;好多学生不愿做班干部不愿参加集体活动,班级劳动卫生能拖则拖,能少则少,能逃则逃,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3.道德意志脆弱易挫。现在的学生因富裕的物质生活和娇生惯养的成长经历,心理承受能力不强,特别经不起挫折和打击。他们追求新知,刻苦学习,渴望成才,但遇到困难和挫折很容易消沉;他们要求独立,不愿意成人于预,但在经济、生活诸方面对家庭依赖性很大;他们憧憬未来,充满自信,但缺乏脚踏实地、艰苦奋斗的思想准备和坚强意志。
4.道德行为习惯不良。虽然学校每天都进行着行为规范的教育和检查,但一出校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乱扔垃圾等不良习惯屡见不鲜,班级宿舍垃圾桶里每天都会扔着很多食品和饮料,浪费现象极为普遍。现在学生中说脏话粗话泛滥成灾。
(二)中学生心理健康的“重灾区”
1.学习类问题:
(1)学习压力越来越大。每年高一学生因受不了学校的压力而出现焦虑、恐惧等不良心理。学生中出现胸闷、哮喘、神经衰弱等症状的同学有增无减,症状严重的只能退学。
(2)厌学情绪越来越普遍。因为讨厌学习,学习的热情和主动性越来越少,学习的动力和后劲越来越少。有一部分同学由厌恶学习发展到逃避学习,作业抄袭,考试作弊等。
(3)考试焦虑越来越重。在中学阶段,学生要经历大大小小的考试几百次,适度的焦虑对学生是有益处的,它可以让学生重视学习重视结果,但过度的焦虑则会严重影响学生身体和心理健康。有的学生在遇到较为重要的考试时就会忧愁、失眠和恐慌,心理紧张烦躁,食欲不振严重的会导致精神上的焦虑症。
2.情感问题。学生的情绪不稳定,易消沉、暴躁或洋洋得意,经受不住挫折和打击,常外显为冲动性的过激行为,存在着偏激与理智的矛盾。
3.人际关系问题。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常以自我为中心,日常生活就是学校一家两点一线,人际交往能力弱,不善于处理与同学、老师、父母的关系,显得人际关系不协调,反映问题较多。
有的学生对某老师的反感和轻视从而不喜欢他或她所上的课,这门成绩很糟糕;有的学生自尊心很强,感情伏性大,不能正确处理自己与他人的关系;有一些离异的、单亲的家庭中的父母对孩子的关心不够,易形成人际关系的紧张焦虑。
十四五岁到十七八岁正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心理变化期,这个年龄段的孩子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比较强,存在一定的逆反心理,而且辨别是非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较差。因此,为了让学生身心健康成长,需要将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紧密结合起来,争取达到事半功倍的育人效果。
将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不仅可以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改善学生心理素质,可以为有效实施道德教育提供良好的心理背景,而且可以让学生学会正确认识自己,接纳自己,管理自己,增强应对环境和压力的勇气,承担起对社会和个人的责任,充分发挥个人潜能,过健康、有意义的、充实的中学生活。下面我从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的角度,来谈谈我的班主任工作。
(一)待之以诚,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
从心理学角度看,学生优良品德的形成有赖于基本心理需要的满足。然而,品德不良学生常常在冷漠心理氛围、保守心理氛围的锻压下失去了心理需要满足的可能,“安全感”的缺乏、“爱”的缺乏直接驱使他们与教师“对劲”, 与家长“对着干”,与社会“格格不入”,他们无知地想以此来唤起别人对他们的关注和爱抚。作为教师,若能以诚相待品德不良学生,便可以满足他们的心理需要。
(二)动之以情,唤醒学生的自尊需要
自尊之心,是个人要求得到社会和集体尊重的感情,也是人类重要的社会需要,它是个人积极向上的内部动力之一。品德不良学生在个人的生活历程中因受到各种消极心理氛围的影响,往往存在这样那样的缺点和错误,被斥为“无自尊心可言”或“脸皮厚”,这些说法都是没有理由的。他们不仅有自尊心,而且很强烈,有些所谓“破罐子破摔”的差生正是自尊心受到挫伤后而向相反的方向发展的变态心理的反映,因此,品德不良学生自尊心存在是事实。帮助他们找回自尊,唤醒他们的自尊需要应该是帮助他们改正缺点的正确选择。
(三)晓之以理,打破学生的心理定势
在每一届每一年级的学生中总有几个学生,不怕管、不怕压、不听劝,软硬不吃。教师只要他们不破坏课堂纪律,不影响教学秩序便不得不睁一眼闭一眼,因学校不能开除学生就寄希望于学生别出乱子或早点自动退学。这样的学生家长往往也是无计可施,他们送孩子到学校就寄希望于老师能看管好他们的孩子,长大成人。对于这类学生,传统的道德说教也许作用不大,我们可以运用心理学的“认知失调”策略,打破学生心理定势,利用学生在校的机会主动干预他们不正当行为。
(四)持之以恒,矫正学生的过错行为
任小艾老师说过:“学生可以100次犯错误,教师必须有101次的耐心帮助学生改正错误。”学生的教育问题单纯靠道德说教也许收效甚微,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采用一-些心理学策略,深入到学生内心深处,结合学生的行为习惯和思想表现,把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结合起来,可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
最后,用德国哲学家康德的这句话结束我的分享: “有两种东西,我们越是经常、越是执著地思考它们,心中越是充满永远新鲜、有增无减的赞叹和敬畏——我们头上的灿烂星空,我们心中的道德法则。”
参考文献:
[1]王征.心育与德育的整合——漫谈渗透式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班主任工作中的实施[J].教师.2016.
[2]宋燕,赵晓艳.心育与德育的整合——分析渗透式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班主任工作中的实施[J].知识文库.2018.
[3]胡蕾.班主任工作中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协调发展浅析[J].好日子.2019
[4]许方勇.高中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融合[J].中国知网.
[5]葛锦飞.初中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策略[J].中华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