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彪
颍上县古城镇中心学校 安徽省 阜阳市236234
摘要:在现阶段的初中化学有效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对有效教学存在曲解认知,即他们并不注重从提升学生综合学习能力的角度入手,而是将教学的重点放在提升他们的化学学习成绩上,导致大部分学生对化学学习兴趣淡薄,而提升初中化学教学的有效性便成为空谈了。针对这种状况,在构建初中化学有效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注重从提升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知识的迁移力以及思维的全面性三个角度入手,并在此过程中,运用微课教学法、生活教学法以及合作教学法,进行此部分内容的授课,旨在打造属于学生的初中化学课堂,增强化学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微课教学,生活教学,合作教学,有效教学
一、使用微课教学法,提升学生学习自主性
在初中化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运用微课教学的方式,进行此部分内容的授课,并在此过程中,让学生自主总结相应的化学学习问题,增强学生化学学习的自主性。与此同时,教师可以统计学生在化学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从而适时地调整相应的教学策略,促进初中化学教学质量的提升,为增强学生化学学习的自主性打下良好的教学基础。
例如,在开展“分子的特性”此部分内容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微课的方式,进行此部分内容的授课,真正让学生结合具体的微课学习任务,进行针对性的学习,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与此同时,为了获得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总结个人在化学微课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并进行相应的学习问题统计,为提升他们化学学习的自主性保驾护航。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从以下几点,开展此部分内容的授课。
第一点,布置微课学习任务:(1)分子的特性有哪些?(2)请运用生活化的实例证明分子的特性。
第二点,统计学习成果。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化学学习结果进行统计,比如,学生可以对相应的化学学习成果进行分类,即划分成已掌握的部分与未掌握的部分,以及似懂非懂的部分,从而让学生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更具有方向性,激发他们化学学习的积极性。
第三点,展示化学学习成果。在再次上课后,教师邀请学生分享学习成果。肖洛同学积极地举手说:“分子具有以下两大特性。特性一,分子具有不断运动的特性。特性二,分子之间具有间隙。针对特性一的生活化案例有:我们可以闻到喷在身上的香水香味、农田打药时我们都可以闻到药品的气味、我们可以将红糖放入杯子中,喝到甜的红糖水。针对特性二的生活化案例有:在拧开瓶盖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听到‘呲’的一声;100ml酒精与100ml 水混合后总体积小于200ml;工人可以运用特殊手段,将煤气压入煤气罐中。”通过运用微课教学的方式,教师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空间的同时,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让学生的学习更具有自主性,促进他们化学学习能力的提升。
二、采用生活教学法,增强学生知识迁移力
众所周知,初中化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密不可分,生活中无处不存在化学现象。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深入研究化学知识,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化学知识与学生生活的连接,让学生从生活现象中,提炼出化学元素,并运用化学知识,诠释生活现象,增强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促进初中化学生活化教学质量的提升。
例如,在讲授“置换反应”此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运用生活化的方式进行此部分内容的授课,并在此过程中真正引入相应的生活现象,让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诠释生活现象,促进他们知识迁移能力的提升,获得良好的初中化学生活教学效果。在具体执行的过程中,教师注重从以下几点,进行此部分内容的授课。
第一点,布置生活化问题。
在开课后,为了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布置如下的生活化问题,让他们思考:为什么不能将稀硫酸溶液倒入铁质水管中?假如我们将稀硫酸溶液倒入下水管中,会对生活造成何种危害?
第二点,讲授化学知识。教师讲授如下的化学知识:置换反应的原理及发生置换反应的条件。与此同时,为了让学生更为透彻地理解此部分内容,教师积极地与学生进行互动,并在此基础上,结合他们的回馈,进行相应引导,为学生可以更为高效地进行相应化学知识的迁移创造条件。
第三点,展示学习成果。在此部分知识讲授完毕后,教师询问学生:“谁可以回答课堂导入时的问题?”陈毅然同学积极地举手说:“课堂导入重点考察的是置换反应的知识。因为大部分下水管道的构成为铁制品,且易与稀硫酸发生置换反应,导致下水管道被腐蚀,进而造成下水管道发生漏水的状况。”通过运用生活化的方式,开展此部分内容的授课,教师在提升学生化学学习兴趣度的同时,让他们结合具体的问题,进行相应化学元素的提炼,促进学生知识迁移能力的提升,获得良好的化学生活化教学效果。
三、运用合作教学法,培养学生思维全面性
初中化学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运用合作教学的方式,进行此部分内容的授课,并在此过程中搭建自主性的化学学习交流的平台,从而让学生在各抒己见的过程中,尝试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相应的化学问题,让学生跳出个人的思维局限,增强他们思维的全面性,从而达到提升初中化学合作教学质量的目的。
例如,在讲授“燃烧的条件”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运用合作教学的方式进行此部分内容的授课,让学生通过交流的方式,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此部分内容的探究,以达到增强学生思维全面性的目的。在具体的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注重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此部分内容的授课:
方面一,划分小组。在小组划分的过程中,教师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进行分组,并在此过程中,结合具体的教学目标,以及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划分相应的小组角色。
方面二,提出问题。教师提出如下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在垃圾收购站的旁边,有一小处垃圾着火,如何运用燃烧条件方面的知识解决上述问题?请尝试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解析。
方面三,巡场观察。为了保证学生讨论的秩序性,以及学生思考的科学性,教师走入学生中,并结合各个小组反应的具体问题,进行针对性引导,达到增强合作教学高效性的目的。
方面四,展示成果。教师在此,对学生的思考成果进行简要介绍。尤金同学说:“我们小组一共探究出三种方式:方式一,从可燃源的角度入手。在保证个人安全的前提下,我们可以分开已经燃烧的物品和未燃烧的物品;方式二,从助燃物的角度解析。我们可以在燃烧的垃圾堆上盖上沙子,从而达到隔绝空气的目的;方式三,从降低温度的角度入手。我们可以用大量的水,泼撒到燃烧物上,从而利用蒸发吸热的原理,达到降低温度的目的。”通过运用合作教学的方式,并辅之以教师的引导,教师让学生的思维更为全面,达到提升学生化学学习能力的目的。
总而言之,在增强初中化学教学有效性的过程中,教师应真正从学生的角度入手,对学生进行相应化学知识的授课,并在此过程中,搭建化学知识与学生认知的连接,并与学生生活联系上,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化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及化学的“亲和力”,并在此过程中,真正促进他们对化学知识的理解能力以及运用能力的提升,真正达到增强初中化学教学有效性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卞燕红.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微课应用探究[J].名师在线,2018(20):75-76.
[2]李艳华.浅谈初中化学生活化教学[J].决策探索,2019(4):78-79.
[3]郑美娇.初中化学学习小组合作教学的探究[J].新课程:教研版,2014(3):162-163.
[4]刘祥玉.初中化学概念有效教学策略浅析[J].神州,2017(1):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