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小燕
广东省云浮市新兴县实验中学
摘要:阅读教学要想高效,必须注重文本载体和学生主体。教师要立足文本、挖掘文本,让学生在通过朗读文本、理解语言材料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原有的经验与文本建立起链接,强化语知语用、提高审美素质、重视人格培养。学生作为不同的个体,有着不同的生活经历和情感经历,文本作为传递知识的载体,学生可以对其有多元化的解读,关键在于教师如何择取侧重点。
关键词:阅读教学、语知语用、审美素质、人格培养
阅读教学可以通过语知语用、审美素质和人格培养等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弱水三千,该取几瓢?
一、语知语用
从学科本位来看,中学语文教材大部分都属于语用型文本。《紫藤萝瀑布》是典型的语用型散文,其主题作者在文中说得清楚明白,因此没必要在主题上耗费过多的时间,授课时应该把焦点聚集在其作为精美散文的语用方面最鲜明突出的特点,包括结构安排、谋篇布局、语言表达等方面,其中穿插主题思想的理解教育即可。
鉴于当下语用解读教学的薄弱和空白,很多老师仅仅将完整的文本肢解得支离破碎,选取三两个优美的句子用已有的修辞手法进行赏析,而不能突破字词句这个局限,把眼光放宽到段、章、篇等大处,更不会从词语选择、句式选择、段落衔接、语篇结构、作品风格等方面全面透视一个文本。
比如《紫藤萝瀑布》中“我”的行踪,几乎都与紫藤萝密切相关——
“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
“(我)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
“我凑上去,想摘一朵”
“我浸在这繁密的花朵的光辉中”
“我抚摸了一下那小小的紫色的花舱”
“不觉加快了脚步”
文中“我”在文中起到一个穿针引线的作用,由“我”过渡到“物”的段落衔接就自然而紧密。除此之外,首段和尾段都提到的“脚步”相互照应,写出作者从迷惘、惆怅到宁静、喜悦的心路历程,充分体现文章结构的完整和紧凑。
美文不仅仅在于辞藻美,更在于段落衔接巧、语篇结构紧……由《紫藤萝瀑布》看宗璞实在是匠心独运。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想办法放下惯性思维,走出句子赏析的禁锢,多花心思引导学生领略段落和篇章的精妙之处。
二、审美素质
语文课程应该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古诗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尽可能用各种方式呈现古诗文的形式美、意境美,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意蕴美,培养正确的审美情趣。
形式美,是古诗文最典型的美学特征之一,体现在色调、形状的和谐统一。王维的《使至塞上》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颇具代表性。色彩鲜明丰富:“大漠”——黄沙遍地,“孤烟”——硝烟混黑,“长河”——河水浑黄,“落日”——夕阳橘红。形状灵活多变:“大漠”——宽阔的大面,“孤烟”——上升的直线,“落日”——下沉的圆点。
意境美,是古诗文在美学范畴里所追求的最高艺术标准。虚实结合是意境美的一种常见文学形式特征。《诗经》中的《蒹葭》意境朦胧,让人心生向往。在白露为霜的深秋里找寻心仪的伊人,依稀看到伊人就站在对岸河边上。我逆流而上,越过险阻又漫长的道路去追随。初读诗歌给人感觉是伊人触手可得,然而细细品味,“宛”字却含蓄地道出伊人终不可得。既虚又实,虚实结合,富有神秘色彩,使学生在美的享受中跟随作者领略伊人的风采。
三、人格培养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不可能随时随地把课程标准熟记于心,但是手上的教科书、教师参考书有助于我们理解课标。不难发现,教材的编写往往体现国家意志,而教师就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学生人格的塑造者。现实课堂教学中却难免出现一个问题,并非所有教师能够准确地挖掘教材体验国家意志的深层指向含义。
《喂——出来》是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的一篇文章,主题是“环保”。我们当前的生活环境日益恶劣,水污染、沙尘暴、雾霾……教材编者设计“环保”这一主题教学可谓高瞻远瞩。
依据文本情节内容——商人购买“洞”的使用权而成立“填洞公司”。从此载着原子能反应堆废料、废弃的国家机密文件和保险柜、做传染病实验的动物尸体、城市废物污水、订了婚姑娘们的旧日记本和照片、警察收来的假钞票等各种垃圾的车辆络绎不绝。这个不限量地收纳着垃圾的“洞”,看似把城市变得越来越干净,越来越美好。但是人们扔下去的石头从洞中飞出来,掠过人们的眼前,就是大自然对人类的报复。自然而然我们理解课文的主题是呼吁关注环保,爱护环境。
如果仅仅止步于环保学习是浪费了文本的丰富教育资源,深入研究文本,前半部分的情节反应村民和商人人性的罪恶。我们可以从道德层面去理解课文主题,延伸出对人性、对社会的深刻探讨,在阅读教学中渗透德育教学,以“洞”窥人,以“洞”窥世。
所谓阅读教育即生活教育,无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都是提倡各学科的整体合一。没有学科基础的整合就是无源之水,没有整合的学科学习就是闭门造车。因此,我们应该在阅读教学中渗透汲取美学、德育的甘露,使阅读教学之花绽放得更加绚丽夺目。弱水三千,应多取几瓢。
注释:
①徐明.思维影响教育:给教师88个批判式思考【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6.
②许必华.尊重顶层设计,实现教学价值【J】.语文教学通讯,2016,4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