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愁清婉 沉挚凝朴——张继《枫桥夜泊》赏析

发表时间:2021/3/30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35卷第21期   作者:费荣林
[导读]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费荣林
        湖北省  郧西县观音镇中心小学   442600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张继,字懿孙,襄州(今湖北襄樊市)人,唐天宝十二年(753)进士,曾任盐铁判官等职。《枫桥夜泊》是诗人处在"安史之乱"时期,客舟枫桥,触景生情生情所写的一首小诗,也是诗人最杰出的代表作。?

        首句用景物起兴法点明了自己客舟长夜,寂寞冷落,愁思萦绕,难以入眠的心境。"月落"乃所见,"乌啼"乃所闻,"霜满天"乃所感。月亮渐渐地收尽了它最后一缕光华,栖息在树上的乌鸦大约被光线明暗变化惊醒,声声凄切的啼叫从那空旷,幽暗的深处传来,漫天繁霜暗凝,阵阵寒气袭人。仅七个字,却起了四个作用:指出时间,交待环境,渲染气氛,点明人事。写景抒情,铺设置疑,词语清丽,情绪悲凉。
        二句进一步追叙诗人所见所感,用一个"愁"字点明了贯穿全诗的主线,看到江边的枫树和渔船上的灯火更加忧愁难眠。由于"愁眠″才看到"江枫渔火″,又由于"江枫渔火"才更加“愁眠″,读到这由,我们必须要了解一下诗人为什么忧愁难眠?这可以从诗人当时在苏州写的另一首诗《阊门即事》中得到解答。“耕夫召募逐楼船,芳草青青万顷田。

试上关门窥郡郭,清明几处有新烟。”阊门,在苏州市,即枫桥所在,“安史叛乱,朝庭征召农民上前线,种地少人,田地荒芜,清明时节,站在城垛上辽望,茫茫北国有几户人家冒出烧饭的炊烟呢?这正是战乱给国家和人民带来深重灾难的真实写照。诗人处在这样动乱的环境中,一方面伤时悯乱,忧国忧民;另一方面只身身羁旅他乡,寂寞冷落,怜悯思家,因而愁思满怀,夜不成寐就很自然了。
如果说前两句侧重写静景的话,那么后两句着重写的是动景了。一静一动,波澜起伏,郁愁之情推向顶峰。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寒山寺,距苏州城西十里的一座寺院,离枫桥约一华里。因唐初一名叫寒山的和尚在这里出家而得名。在这充满寒意的夜里,万籁俱寂,唯有寒山寺的钟声划破了长夜的沉寂,余音袅袅的送上客船。“夜半钟声”仅一事写出了无限的情韵和诗意,诗人满怀愁绪,百无卿赖,辗转反侧,难以入睡。由“月落乌啼"的清晨,想到昨晚的"夜半钟声",寥寥数字,给我们勾勒出一幅有天有地,有人有景,有声有色,有情有意的流动画卷。
“活的形象创造了思维。”这首诗在艺术上一个最大特点就给我们描绘了一个个郁愁清婉,具体典型的形象,让我们既看到局部,又看到全貌,既有实景,也有虚述,并且做到了景为情设,情依景生,情景交融,互为表里,而这些典型景象又都是诗人按照自己主观意愿精心选择的,看似随意,实则有择,写日落,乌啼,写江枫,渔火,写夜半,钟声……虽是一个个侧面,却又充充分表现了诗人郁愁满怀,忧国忧民的思想底蕴,也充分展示了郁愁清婉,沉挚凝朴的艺术效果,读来情真意切,余韵遥深。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