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主体参与意识,培养创新能力

发表时间:2021/3/30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35卷第21期   作者:冯成林
[导读] 创新人才的培养,基础在教育,责任在教师
        冯成林
        成都市龙泉驿区第六中学校     
        摘要:创新人才的培养,基础在教育,责任在教师。教师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学生,就必须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被动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只有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出来,才能谈得上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课堂上,教师的作用在于组织、引导、点拨,学生要通过自己的活动获取知识。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获得知识的全过程,让他们产生新奇的喜悦,体验成功的快乐。
        关键词:数学课堂  参与意识  创新能力
        江泽民同志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创新人才的培养,基础在教育,责任在教师。教师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学生,就必须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被动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只有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出来,才能谈得上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本文就自己对这一问题的肤浅认识谈谈自己的做法和体会。
        一、发掘学生学习数学的内动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课程强调: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课堂上,教师的作用在于组织、引导、点拨,学生要通过自己的活动获取知识。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获得知识的全过程,让他们产生新奇的喜悦,体验成功的快乐。学习中,兴趣是一种激烈而持久的动机,唯有学生热爱数学,才能有积极持久的学习热情。古代心理学家说:“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因此,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是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行之有效的方法。
        1.创设情境,诱导主动参与
        以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诱导学生喜爱数学。培养学生应用能力、探索能力是数学教学的根本目的。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他们身边的问题,上次我们班去阳光步道参加徒步活动的路上,我编了这样一道应用题:一班同学列队从学校到阳光步道徒步,以每小时4公里的速度行进,走了1公里后,我叫班长回校取相机,班长以每小时5公里的速度跑回学校,取了相机后又用同样的速度返回追赶队伍,结果在距阳光步道1.5公里的地方赶上了队伍,问学校与阳光步道的距离?学生们听了很感兴趣。
        路上,无论优生、差生都非常激烈地争论,当走到阳光步道时学生已经讨论出五、六种解法。这件事给我一个启示,学生不是不喜欢数学,关键是我们教师要创设恰当的情景,学生自然会主动参与,其主动探索问题的能力即(创新能力)也相应地得到提高。
        2.选编习题,引导钻研探究
        在教学中,选编一些趣味数学题交给学生讨论,引导学生钻研数学。我从课外书籍中找了几十道趣味数学题:如猜年龄、猜星期几、算生日、鸡兔同笼问题……交给学生讨论,寻找正确答案,有不少同学把问题带回家,与家人、邻居之间讨论,这样一来,就增加了数学自身的魅力,使学生能投身到数学问题的研究中去,往往会出现一些学生创造性地提出一些解法和答案。例如有一次我出了一个游戏问题:九张扑克牌,分别是A(作为一点),2……9,两个轮流取一张牌,已取走的牌不能重新放回去,谁手中有三张牌的点数加起来为15,就算谁赢,问要怎样取才能获胜?几天后,一位同学向我出示了他的绝招图,原来绝招是尽量要使自己拿到的三张牌,恰好是图中的492某行、某列或对角线的三个数字,就一定能获胜。
        3. 寓美于教,陶冶审美情操
        初中学生的爱美之心,尤为突出,因此寓美于教,以数学所固有的美去感染学生,陶冶审美情操,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学习“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一
节时,我首先出示一个蝴蝶图案,通过观察,让学生找出图形美的奥妙,进而总结出轴对称图形的定义和性质,使学生在新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有一种美的享受,接着再让学生举出实际生活中多种轴对称的实例,一堂数学课变成了一堂欣赏课。

在教学中,设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寓兴趣于教学之中可以调动学生主体的参与程度,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二、分层设置学习目标,让学生自主选择,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
        由于学生之间存在着知识、智力、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必须因材施教,根据课标的要求,学生的实际水平,把教学目标由低到高分为几个层次,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自主选择通过努力跳一跳能达到的目标。这样,就能挖掘每位学生学习的主动权,从而真正地发挥主体作用。只有这样每位同学才能在适合自己的层次上去探索、讨论、创新。例如:在进行因式分解教学时,按内容可分以下三个目标层次:
        第一层次(低目标层次)
        1.了解因式分解的概念
        2.掌握因式分解的几种方法:(1)提取公因式法;(2)运用公式法;(3)简单的分组分解法;(4)可化为x2+(a+b)x+b型的二次三项式的因式分解。
        第二层次(中等目标层次)
        1.熟练掌握多种分组分解法。
        2.灵活地掌握因式分解的步骤。
        3.学会用十字相乘法分解因式。
        第三层次(高目标层次)
        1.用拆项、添项法分解因式。
        2.用双十字相乘法分解因式。
        3.用待定系数法分解因式。
        4.用公式:(1)a2+b2+c2+2ab+2bc+2ac=(a+b+c)2分解因式
        实践表明,分层教学解决了优生吃不饱,后进生吃不了的矛盾,同时,课堂上学生有了一定的自主权,这对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发展也起到了积极作用。
        三、加强学法指导,让学生获得探索新知的经历,提高参与的效率
        现代教学认为教师在教学中应遵循四个原则:以全面发展为宗旨,能力培养为重点,思维创新为主线,学生参与为主体。达尔文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就必须要有教师在学法上的指导。新课程强调过程,强调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因此,教师要尊重每个学生的独特个性和具体生活,为学生个性化发展创造条件。
        1.指导科学思维的方法
        现阶段主要是训练和培养学生掌握“分析—一综合”的思维方法。对于一道题,应该这样开展思维活动:首先要弄清题意,搞清已知条件是什么,要求的结论又是什么;其次是分析由已知条件可以得到哪些新的条件,求解(证)结论需要哪些条件,然后将已知与未知进行挂钩分析,找出相关联的纽带;再综合出双向对口的条件,把握解决问题的关键。教学中让学生参与分析—一综合的过程,这样不仅排除了他们解题的思维障碍,还培养了他们的创新能力。
        2. 指导阅读教材的方法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教学中,教师应当有意识、有目的地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使他们养成看书的习惯,具有阅读教材的能力。学生课前预习,课内认真听讲,课后先看书后做题,并对解题结果进行检查及每章都归纳小结等的学习方法。由于平常注重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学生学习主动性提高了,经常对一些开放型、探索型的试题进行研究、讨论、分析,培养了学生勇于探索的能力。
        总之,在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精神,大胆改造固定的、僵化的教学程序,用以探索和发现为主的学习活动形式代替以示范、讲授为主的教学形式。力求让学生自己体验概念的形成过程、结论的推导过程和解法的思考过程,以促进学生产生一种发现问题并积极探索问题的心理取向一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