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二兵
安庆市田家炳中学 安徽 安庆 246003
摘要:高中音乐作为中学阶段的一门选修性课程,对学生的身心健康教育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能够专注学生的综合审美能力发展,要能够专注音乐学科教育陶冶情操和净化心灵的重要作用,为了培育学生健康的性格品质,促使他们的心理健康得到全面地进步发展,教师要能够充分将心理健康教育因素融入到音乐学科教育中,从不同方面入手渗透心理健康品质能够有效给高中音乐教师提供有效的参考,对心理健康教育水平的提升也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高中音乐 心理健康 培育策略
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正是当下教育改革背景下倡导教师要专注培养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试图从不同学科的渗透入手,通过多样教学方法的渗透有效促使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得以提升。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积极尝试在音乐教育方面帮助学生提升心理品质,需要从创设情境,了解学生心理状态;鼓励歌唱,带领学生舒缓情绪;关注引导,注重心理健康疏导等教学方面引领帮助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一、创设情境,了解学生心理状态
在高中音乐教学过程中,学生本身就喜欢上这种略微轻松的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了消除学生平时学习过程中存在的焦虑情绪,为了将学生从长时间的紧张的情绪状态下拉出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创设情境的方式引导学生适当放松下来,唤醒学生音乐学习兴趣的同时教师可以适时地去了解学生一段时期的心理状态,在深入了解后教师再次开展教学就更有的放矢。比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了给学生营造舒适自由的学习空间,教师可以不断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音乐教学中,通过开放的学习氛围创设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学生在充分自由的学习氛围中不断探索音乐领域中的知识,同时在舒缓的氛围中,教师可以细心观察学生的学习情绪,对学生学习层面的焦虑和不安有所认识,让学生在开放的学习氛围中放松心情,针对个别学生的不良情绪,教师要能够积极应对,通过渗透的方式让学生对音乐作品中内涵的情感内蕴有深刻的理解认识,这样学生就能够更好地投入到学习过程中,对学习效率的提升有积极意义。
二、鼓励歌唱,带领学生舒缓情绪
音乐是一门表演艺术,教师在高中音乐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歌唱,是想通过歌唱这门情感艺术载体,用人的声音结合词语的韵律内容进行自我情绪的传达,通过歌唱的形式,学生能够将自己平时学习过程中积攒的情绪爆发出来,通过歌唱的形式宣泄出来后能够促使自己的情绪得到疏解,这样不至于积压在心中郁郁不得解最终形成严重的心理问题。比如,教师在课堂中要能够充分引导学生对歌曲的节奏、旋律和情绪等有充分的感知感受,除此之外教师要能够引领学生积极投入到音乐课堂中,在学习歌曲后,教师鼓励学生通过个人独唱和合唱的方式去歌唱,在放声歌唱的过程中,学生通过声音的宣泄从中找到切入点进行情感共鸣,在距离的拉近过程中学生对音乐作品也有了深刻的理解,同时也释放了自身的内在情感。在实际音乐课堂中,教师除了教材中出现的作品鉴赏外,还要能够鼓励学生去学习一些流行歌曲,去学习一些能够震撼和感动学生内心的歌曲,由此释放学生平时的压力情绪来源,也更好地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兴趣。
三、关注引导,注重心理健康疏导
高中是学生世界观、道德观和审美观初步形成的关键时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学生从紧张的学习生活中放松下来,就要能够积极引导学生,音乐教师要能够充分了解到学生心理疏导并非班主任教师的一己责任,作为学科教师也要能够充分关注自身学科特点,借助音乐能够调剂和愉悦学生身心的特点,让学生在放松情绪后愿意与教师亲近,愿意与教师倾诉,在此过程中教师要能够关注学生的心理疏导,努力促使学生朝着健康的心理发展。比如,音乐教师针对部分需要疏导的学生,可以平时多与学生交流谈心,平时多关注他们的学习生活,从生活中的小事入手出发关注他们让他们愿意遇到学习与生活中烦忧的事情后与自己分享交流,教师也要能够用自己的耐心和爱心去积极帮助他们解决。同时,高中音乐教师还要能够积极在教学中研究音乐心理疗法,要能够反复实践这种疗法对学生心理疏导的作用,积极引领学生朝着正确的行为价值观和健康的心理方向进步,让学生能够学会正确自我疏解不良情绪,让学生能够积极改变自己,实现教学的有效提升。
综上所述,音乐教育在美育环节中占据着重要位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音乐作为传递情感的学科,以音乐为抓手去培育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性格,让学生通过与音乐的交互作用认知去体验音乐本身内涵的重要情绪和情感发展。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能够充分利用音乐学科关注学生的心理特征,促进学生的情绪和情感得到深度发展,唯有如此,学生的价值情感观念才能得以正确形成。
参考文献:
[1]李丹丹.音乐教学对学生心理影响调查与策略[J].艺术研究,2015(03):164-165.
[2]李丹.高中音乐教育与学校心理健康研究[J].北方音乐,2014(10):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