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爱平
福建省三明市清流县第一中学365300
摘要:思辨能力是学生学习必备的能力之一。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从多方面看待问题,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而高中历史的学习,正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通过细微的线索,得出自己的判断,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同时思辨型课堂的构建,也可以在一定基础上,开阔学生的思路,提供对相关事件的新看法,提升历史教学效率,活跃课堂气氛,但是经研究发现,高中历史思辨型课堂教学效率不佳,对此本文就以历史上重农抑商的相关政策为例对如何构建高中历史思辨型课堂展开了探讨。
关键词:高中历史;思辨型课堂;重农抑商;构建策略
人们常说思而后行。“三思”的目的就是使我们从多角度全面的观察问题,思辨即思考,辩证,是将某件事付诸行动之前的必备步骤。同时辩证思维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学生辩证思维的培养。人们常说,历史是人人都可以打扮的姑娘。简单的讲便是历史可以多方面看待,所以高中历史教学不能只讲相关理论知识,更要培养学生辩证思维,以史为鉴,培养正确的历史观念,在历史中发现时代的发展规律,解决当下问题。
一、结合教材,重视基础,讲述相关政策
教师在进行思辨型课堂教学时,要以课本教材为主,重视学生的基础,首先使学生对大致的历史发展有所了解,讲述相应的政策,并对相关政策内容进行讲述,学生通过了解相关内容,从内容中发现历史发展规律,提出自己的疑问,从而活跃课堂气氛,为构建思辨型课堂创造条件。
以中国历代的重农抑商政策为例,教师相关政策商周时期,国家鼓励支持商业发展,而到了后来商业逐渐抢占农业,成为主要经济来源,从而威胁到统治者的地位。于是出现重农抑商思想。商鞅在秦国实现变法时,第一次提出重视农业。在秦始皇时期则更加注重农业,如夫明王治国之政,使其商工游食之民少而名卑,以趣(趋)本务而寡末作。--《韩非子?五蠹》西汉时期,经过五年楚汉之争,以及白登之围。汉高祖严禁商人奢侈,为官。中唐时期加强了海外贸易商人地位得以逐渐提高,“其潼关以东,缘河诸关,悉宜停废。其金银绫绢等杂物,依格不得出关者,不得须禁。”--《册府元龟》。结合教材以及史料,通过讲述历代以来统治者的重农抑商政策,首先使学生了解农业商业发展的历程,为培养学生思辨能力提供一定的基础。
二、结合史料,提供信息,拓展学生思维
历史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历史核心素养,而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首先便要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史料观念,通过学习相关史料,在细微之处发现问题,通过多方看待,提供高思辨能力。所以在进行历史教学时,教师可以适当结合相关史料,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思路,学生从史料中发现问题,拓展思维,培养思辨能力。
教师可以结合史料讲述历代的重农抑商政策,结合历史背景,为学生提供思路。例如,荀况的工商重,则国贫理念,以及韩非将商工之民列为“五蠹”之一,后世更将人群分为士农工商四个等级,秦始皇时期的七科谪戍法律,“治狱吏不直者,诸尝逋亡人,赘婿,贾人,尝有市籍者,大父母、父母尝有市籍者”,同时教师也可以对明朝的“海禁”以及清朝的“摊丁入亩”进行讲解,同时结合历史背景进行讲述,如,秦汉时,天下初定,一切皆需发展,故重农桑。隋唐,文化繁荣有贞观,永徽之治,开元盛世,商业多发达,两宋时期,多有通商;明朝方国珍,王直逃亡海上对抗明朝,更有倭奴作乱。通过结合史料,讲述相关背景,讲述相关政策,使学生思考,颁布相关政策的原因,初步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以及历史证据观。
三、巧妙设问,鼓励探究,培养思考习惯
思辨即辩证思维,若想更好的体现辩证思维,就需要以问题加以引导,教师通过设置相关问题,鼓励学生通过问题进行思考探究,培养学生思考习惯,同时教师还应该积极与学生进行互动,师生共同探讨,打造和谐课堂氛围,构建平等的师生关系。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教学内容,提出相关问题:“同学们,经过学习,我们可以发现,在动乱时期和天下初定的时候,重农抑商的政策颁布的较多,而在承平日久的年代,商业一般较为发达,大家能否结合这一现象说说自己的看法?”同学回答:“中国人具有乡土情结,土地是人们最为看重的资源,而天下之所以混乱,正是因为土地的流失,在初期统治者选择重农,有利于巩固统治;而同样农业发展在古代较慢,利润较低,商业属于暴利行业,但是如果大力发展商业便会出现财富资源的不对等,从而造成两极分化,实行重农抑商可以有效防止阶级固化,最大限度减少不良影响,有利于统治。通过巧妙设问,鼓励探究,思考政策实施原因,培养思考习惯。
四、结合事件,辩证看待,提升思辨意识
历史的发展以及相关政策的实行,离不开历史事件的推动,教师可以结合事件,讲述事件发生的相关原因,使学生能够辩证看待问题,提升思辨意识;在分析相关事件时,教师应该使学生知晓,不能只单纯的分别好与坏,要结合历史背景讲述相关事件,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通过历史事件总结规律,解决当下问题。
老师可以结合明朝的海禁政策,进行讲述,结合相关的历史背景,比如倭寇犯边,清朝为了防止人们抗清,不许百姓片板下海,实行闭关锁国。同时雍正实行”摊丁入亩鼓励政策,应该使农业高度发展,为什么最终农业却依旧停滞不前?学生回答:“重农抑商能防止阶级固化,但是人们就算不从事商业,也不愿意从事农业,因为农业利润低,所以重农抑商虽有益处,但也有弊端,妨碍了商业发展,又使农业停滞;同时重农抑商政策有效性较短,历代以来以增加财政收入的重农抑商政策均不长久,另外在承平日久时期,往往出现三冗问题,土地兼并严重,重农抑商政策慢慢失效,从而王朝没落。结合相关的事件,使学生考虑相关政策的弊端,培养学生辩证思维,提升思辨意识。
五、结合当下,鼓励合作,提升思辨能力
为全面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在教学之余,还可以设置相应的辨析点,将历史事件与现代问题相结合,总结历史规律,结合前人经验,解决当下问题。在学生进行探究以及辨析的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兼容并蓄,百家争鸣,增强学习氛围。
教师应该意识到,所有的历史都是当代史,教师可以结合当下的问题,设置辨析点,如重农抑商政策对解决当代三农问题的启示。教师可以设置相关问题,例如国家免除农业税,打压房价,实行限购,进行农民合作社,土地外包等政策的实施到底该不该如此?有学生认为重视农业生产,将科技手段与现代农业相结合,加强城乡一体化建设,同时政府给与鼓励政策。也有一部分人认为不能再实行重农抑商,因为商业现在高度发展,在国民经济占据重要位置,应大力发展商业,适当扶持农业,通过进行辩论的方式,使学生逐渐将重农抑商的知识加以理解内化。
综上所述,历史是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重要科目,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就需要教师在教学时,结合教材,重视相关知识基础;其次,课本内容较为枯燥单调,教师可以借助相关史料,为学生提供信息,拓展学生的思维,为培养学生思辨能力提供共便利条件;老师还可以巧妙的设计相关问题,通过问题,鼓励学生思考,培养学生思考习惯,锻炼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此外,历史的发展以及相关政策的实行,离不开历史事件的推动,教师可以结合事件,讲述相关原因,使学生辩证看待问题,提升思辨意识;最后还可以鼓励学生合作交流,设置辨析点,逐步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
参考文献:
[1]杨彩云.核心素养培养与高中历史教学[J].文教资料,2019(22):213-214.
[2]陈娟,董光春.例谈高中历史课堂对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9(11):36-38.
[3]李若涵.论我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及其影响[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9(01):9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