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光青
四川省资阳市雁江区第二中学641300
摘要:当代社会,新课程标准逐渐落实在各初中数学课堂当中,其授课方式出现明显变化。在这一背景下,相关教师应该明确初中学生在数学课堂中的主体地位,有效借助趣味化图形授课方法展开教学,并着重训练班级学生综合能力、学科核心素养能力。本文以初中数学教育工作为中心展开探讨,对趣味化图形授课方法进行细致分析。
关键词:初中数学;趣味化;图形教学;教学策略
前言:经调查发现,以往数学教师在授课期间,多数占据课堂主体地位。这就导致学生在课上时间,只是被动地记忆数学理论知识。对于数学应用能力、思维能力等方面,却无法得以有效锻炼。初中学生长期被动接受数学教育,对其未来学习十分不利,且严重影响初中学生数学学习质量。针对上述问题,相关教师可以借助趣味授课法进行教学。授课期间,教师可以借助图形、知识框架等讲解数学知识。这一行为,使数学知识变得更加具体、形象,且能够帮助学生理解数学课程内容。
一、借助趣味图形开展情境式数学授课活动
近年来,数学教师不断对自身授课方法加以创新,情境式授课活动开始出现。为有效激发初中学生数学学习兴趣,使其在数学课堂中的主体作用能够有效发挥,相关教师可以借助趣味图形开展情境式数学授课活动。随着上述数学教育工作的有效落实,初中学生数学学习效率显著提升,且逐渐掌握借助数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正确方法。为保证上述趣味图形数学教育工作的开展质量,授课教师应该合理设置数学情境,确保相关情境能够帮助学生学习数学课程知识。
比如,教师在讲解《走进数学世界》这一课时,可以借助趣味图形向班级学生点明数学课程的重要性。授课期间,教师可以借助图形简化地展示教材内容。这一行为,使初中学生能够直观感受数学知识对人们实际生活的积极影响。随后,相关教师可以借助趣味图形向学生展示数学理论知识,使复杂的数学理论变得愈加形象。在上述数学教育工作的影响下,初中学生对数学学习充满兴趣,且能够借助相关图形理解、掌握数学课程,达到学以致用的学习效果。
二、在初中学生现实生活中寻找趣味图形
数学课程与人们现实生活联系密切。在趣味图形教学期间,教师应该积极采用与初中学生现实生活相关联的趣味图形辅助授课。部分教师尚未重视这一点,这就导致其数学授课内容常常脱离实际,且缺少实质内容。
针对上述情况,数学教师应该细致调查、分析班级学生兴趣爱好,并以此为切入点收集趣味图形,开展趣味教学活动。随着上述数学教育工作的有效落实,初中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大幅度提升。并且能够在生活实例、生活气氛中,学习数学知识,掌握数学知识的应用方法。
三、借助趣味图形开展实践类数学授课活动
在趣味教学活动开展期间,数学教师应该兼顾实践类教学活动。经实践发现,数学教师带领班级学生亲身实践、验证理论知识,能够帮助学生理解数学课程,使其数学学习效率能够有所提升。对此,相关教师应该秉持素质教育思想进行授课,着重训练初中学生右脑思维能力,使其能够借助所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趣味图形授课法在上述教育工作中,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参与兴趣。当初中学生主动参与数学实践活动时,其课堂主体地位能够充分体现。相关教师应该积极组织各小组学生亲身验证数学理论,使其能够在实际应用中掌握当堂教学内容。笔者认为,初中学生在学习、理解数学课程内容的同时,充分锻炼自身数学知识应用能力,对其数学课程的有效学习至关重要。
比如,教师在讲解《角》这部分课程时,可以先使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趣味化的三角图形。这一行为,能够帮助初中学生正确认识“角”,使其愿意主动参与后续数学学习活动。授课期间,教师应该充分发挥自身引领作用,鼓励学生回忆、思考“角”在人们生活中的应用情况。随后,教师可以将班级学生分成各个小组,并鼓励各小组成员寻找或自己制作角。这一行为,使初中学生主观能动性得以有效发挥。初中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能够有效锻炼自身动手能力,并顺利完成制作角这一任务。笔者认为,上述实践类数学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对初中学生数学课程的有效学习至关重要。在理论与实践课程的共同指导下,初中学生数学学习质量将有显著改善。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初中教师合理借助趣味图形授课方法展开教学,能够使其数学授课水平大幅度提升。初中学生在趣味图形的帮助下,对数学学习充满兴趣。并且能够借助生动、具体的图像,学习、掌握数学课程。为保证趣味化图形教学工作的开展质量,相关教师应该在现实生活中收集趣味图形。授课期间,教师借助趣味图形开展实践类、情境式数学授课活动,能够有效改善当前初中数学授课质量。初中学生在这一优质环境下,数学学习效率明显提升,且能够有效锻炼自身数学学科核心素养能力。由此可见,在数学教育工作中应用趣味图形教学法已然成为当代初中数学教育工作发展的大趋势。
参考文献:
[1]李振胜.关于初中数学教学中投影和图形应用效果的调查问卷分析[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6(09):20-21.
[2]江文聪.图形生成训练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实践[J].浙江教育科学,2009(03):4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