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葵
郴州市第十五中学423000
摘要:落实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是新课标对高中数学教学做出的全新要求之一,以全面优化高中生的数学思维,促进数学学科的价值最大化。基于此,对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教学策略及方法做出研究十分有必要,本文从多个角度对此展开分析和论述,以期能为我国广大教育工作者提供有益参考,助推全体高中生素质能力的均衡发展。
关键词:高中数学教学;创造性思维;培养;数学问题
引言
作为基础性教育的重要成分之一,数学学科在我国教育体系中占据重要的地位,是发展学生知识与技能,培养其数学思维、科学精神的关键路径。由于数学知识具有一定抽象性,这就对高中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造性思维做出了更高的要求,数学教学则需以此为切入点对方式方法做出合理化的改进和优化,引导学生深入挖掘数学学科的奥秘和乐趣,加强对其数学思维、解题能力的有效锻炼,使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真正做到游刃有余,举一反三,达成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目标。
一、落实创造性思维培养的意义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落实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其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学习的最高标准是学以致用,以往教学强调课本知识的讲解,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概念、公式等,即便学生的知识基础足够扎实,但在实际运用的时候往往缺乏一定的灵活性。若能形成良好的创造性思维,则能帮助学生更好的应对多种变化的题目,真正实现活学活用的效果,为其今后学习和发展做好铺垫;二是推动教学改革的深化。新课改背景下,高中数学教学在目标、内容及形式等方面都发生了不小的转变,基于创造性思维培养的数学课堂,课堂结构、授课形式必然会再次产生变化,以为教学改革的推进提供又一助力;三是促进高中数学教学水平的提升。具备良好的创造性思维是提升学生学习效率的关键所在,使其更快、更透彻的掌握数学知识,并开辟全新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 以促进数学教学效果的稳步提升。
二、高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策略
(一)设计开放性问题,促进思维发散
通过设计巧妙的数学问题来推进教学工作的开展,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大有裨益。在高中数学课本中,包含很多开放性的数学问题,据此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分析题目信息和解题方法,使其逐渐形成具有创造性的思维态势,以更精准、深入的感知数学问题,从中获得促进创造性思维发展的有利条件。
以“轨迹”这部分知识的教学为例,在课本内容和经典例题的启发之下,可为学生设置这样一个数学问题:在△ABC中,a、b、c分别为∠A、∠B、∠C的对边,已知c是定值。那么请问,通过建立直角坐标系并选定相应的条件,能求出关于c点的轨迹方程吗?相对来讲,这种数学问题留给学生的思考空间更大,由于条件、结论都具有开放性,能更好促进学生多维度的进行思考和探究,以促进其发散思维的逐步形成。
(二)创设情境,锻炼数学探究和运用能力
近年来,情境教学法已经成为广大教师实施教育教学的首选,对激发学生兴趣、简化学习难度具有积极的效用,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新型教学手段。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可结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来设计教学情境,以带给学生适当的启发和引导,使学生在情境之中完成整个思考和质疑的过程,通过引起认知冲突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创造意识。比如,在讲解“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这部分知识的时候,可导入一个问题情境:某小区到商场的线路存在故障,这段线路的总长度约15km,如何才能快速精准的确定故障位置?若采用逐段排查的方式往往会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加大电力工人的工作量,那么你认为怎样的工作方式最科学有效?据此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和假设,设计不同的解决方案,由教师综合学生的探究结果确定最佳方案。经过这样的过程,使学生将数学问题与生活情境相联系,使其真正具备创造性作答的能力。
(三)组建实践活动,助推学生的综合发展
课堂活动是高中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合理设计和开展实践活动,不仅能提升学生的注意力和积极性,也能有效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逻辑思维,激发其创造性思维,助推学生综合发展。如在“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的学习中,若单纯以书面语言讲解这部分知识,学生理解起来具有一定的难度,且学习效率也会因此而降低。针对这种情况,可带领学生共同动手制作一些立体图形,借助剪刀、废纸、胶带等工具辅以实践活动的开展,并按照制作好的几何体画出对应的三视图。采用这样的方式,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思维活跃性 ,以更快实现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有效培养。
结语
综上所述,形成良好的创造性思维是促进高中生学好数学的关键所在,在数学教学中落实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十分有必要。在实践中,通过设计开放性问题、实施情境教学、组建实践活动,以多种途径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推动该项教学目标的高效达成,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做好铺垫。
参考文献
[1]李燕朝.高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J].中学教学参考,2020(33):32-34.
[2]王宏平.谈高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J].学周刊,2020(33):145-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