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情感教育实践探索

发表时间:2021/3/30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35卷第21期   作者:古飞霞
[导读] 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思想和能力发展的黄金时期,在这一阶段对他们的意识形态进行良性引导
        古飞霞
        广东省佛山市三水区西南街道北江小学
        摘要: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思想和能力发展的黄金时期,在这一阶段对他们的意识形态进行良性引导,有助于学生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激发出内心的人文情怀,提高学生的情感理解能力。对此,本文也将以小学阶段的学生发展为宏观视角,立足于语文课堂的设计,从情感教育的角度出发,分析小学语文课堂融入情感教育的作用,并列举出情感教育的实践方法和措施,希望能够帮助教师构建更加高效的课堂,仅作抛砖引玉之用。

        关键词:小学语文;情感教育;实践探索

        引言:
语文知识本身就具有十分明显的艺术性和人文性特点,所以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也必然会从多个方面感受到个中的情感色彩,思想也会受到熏陶和感染。正因为如此,教师才更应当注重对语文情感教育的分析和探究,要通过情感教育传递更多的正向价值观,为学生塑造更加积极和谐的氛围,引导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鼓励学生勇于表达自身的看法和观点,激发出他们的创造性和想象力。

        一、分析情感教育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应用的主要作用

        首先,情感教育能够打破教师和学生之间沟通的壁垒,让师生之间的互动变得更加高效和谐,提高课堂教育的质量和效率。教师能够从情感的角度出发,与学生共同搭建沟通的桥梁,让学生能够勇于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绪,准确阐述自己的想法,而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的课堂反馈,分析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和理论的理解程度,探究学生在某一阶段的思想情感变化,以此来给予学生更加科学的指导,制定出更加具有侧重性和针对性的教学方案。其次,情感教育的贯彻落实能够让学生主动发挥出自身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较小,他们对外界事物的感知在很大程度上都依赖着自身的主观意识,而教师作为与学生接触最为密切的主体,自然成为学生所依赖的对象,教师自身的言行和举动都会带动学生的实践。所以,如果教师在课堂上能够持续性鼓励学生,给予学生认可和肯定,那么学生也会增强对自己的信心,提高自身的学习积极性。也就是说,在小学语文课堂建设中融入情感元素,可以为学生构造更加积极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情绪的引导下,勇于突破学习中的难关,敢于面对学习中的各种挑战和风险,激发出他们语文的学习能力。最后,情感教育的开展能够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学生会在这种和谐的氛围下,感受教师对自己的关心和爱护,体会教师和蔼亲切的态度,所以学生也会提高自身的归属感,能够从内心增强对教师的信任。而教师也会从这一信任感中受到鼓舞,提高自身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主动创新自身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而且,情感教育能够创设更加具有亲和力和熟悉感的学习环境,教师也可以在更加开放的氛围下,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真正实现课堂的集思广益,由此来获得更多的教育灵感,提高自身的课堂设计质量和水平与学生一起成长,共同进步。
        二、分析小学语文情感教育的具体方法

        首先,教师应当充分转变自身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思想,要提高对情感教育的重视和关注,从新课改的语文教学标准中可以看出,课程的建设应当更加强调对学生情感价值观的引导,而小学阶段的学生本身就处于价值观成型的关键期,所以只有把情感教育和课堂教育有效结合到一起,才能真正让学生获得更加全面的形象认知,感受到情绪的引导和促进作用,受到思想上的熏陶和洗礼。例如,教师可以把国庆节当作情感教育的切入点,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讲述我国建国的历史,以及建国中发生的各种故事,让学生把过去中华民族所经历的苦难与自身当下的幸福生活做出对比,认识到幸福生活的难能可贵和来之不易,要让学生提高对国家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激发出他们的爱国精神和民族精神。

而且,教师也应当明确指出,我国现阶段的社会建设对人才的需求量是越来越大的,激发出学生的奋发志向,让学生能够勇于突破自我,积极提高自己的实力,为祖国的发展作出贡献,认真跟随党的领导。另外,教师也可以在清明节前后为学生讲述清明节的来历,并让学生理解清明节所传递的内涵,让学生懂得缅怀逝去的仁人志士和先辈[1]。
其次,教师应当以语文教材为切入点,深入挖掘教材中所蕴涵的情感因素和信息。笔者在上文中已经强调过,小学阶段的学生在能力发展上是存在一定欠缺的,所以他们也不能快速挖掘文章中的情感,也不能准确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意图。教师就应当根据课堂教学的重点,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去代入自己的情感,获得更加全面的情感体验。比如,在学习《普罗米修斯》这一篇文章的过程中,教师就应当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普罗米修斯不畏艰险,勇于与命运做抗争的奋斗精神,也要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感受到普罗米修斯所经历的苦难,这样可以让学生从中受到鼓舞,懂得突破当下的思维定势,挑战人生中的困难,并拥有不屈不挠的精神。在这种情感的引导下,学生不仅可以深入剖析文章的本质和中心思想,同时也可以感受到文章中所传递的人文情感,迸发出更加强烈的学习欲望和探索积极性。也就是说,相较于普通的思想教育来讲,情感教育具有更加明显的渗透效果,能够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和洗礼[2]。另外,教师应当为学生创造多样化的教学情境,情境自始至终都是传递情感的载体和介质,所以教师也要让学生在氛围的引导下获得更加真实的体验,这样可以提高学生情感发展和分析的层次,真正做到寓情于境,实现深入的探究和分析,提高学生的情感感知能力和文章理解能力。例如,在学习《圆明园的毁灭》这一篇文章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利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技术,把圆明园当下的残骸图片为学生展示出来,并为学生创设游览圆明园的情景,让学生在多媒体图片的变换下,跟随视频和音乐的节奏去感受圆明园的残骸,体会这些废墟所传递出来的历史思想。在学生观看完毕之后,教师也应当为学生展示出圆明园在历史上的宏伟景象,并把清晰图片进行对比,让学生能够从强烈的视觉冲击中感受到中华民族所经历的苦难,了解民族的恢宏历史,始终牢记国家的耻辱,提高自己的斗志,这样就可以让学生与文章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而且,教师也应当通过历史的引导让学生懂得珍惜当下生活的美好,挖掘生活中的艺术,体会生活中的魅力。最后,教师要确保情感教育能够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让学生能够获得更加多样的熟悉感和亲切感,获得更真实的情感体验,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出语文教学的移情作用,培养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让学生实现个性化的成长,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和思想水平。例如,在学习《亡羊补牢》这一则寓言的时候,教师就可以让学生阐述自己在生活中所犯下的错误,并让学生探讨自己在犯错误之后所采取的解决方法,要让学生提高危机意识和防范意识,懂得防微杜渐,要认真反思自身在日常生活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及时予以改正,而不是等到错误发生之后才挽回。另外,教师也可以按照这一篇寓言的中心思想,为学生介绍社会生活的实例,让学生意识到现实生活中也存在大量亡羊补牢的问题,以此来警醒学生,懂得居安思危,懂得慎思明辨。也就是说,教师应当把情感教育转化为更加具体的内容,而不是一味用口头解释的方法去给学生讲解理论知识。
        
三、结束语

        总的来说,小学语文在情感教育中仍旧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结果,轻过程的鲜明问题,这些都是阻碍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重要因素,正因为如此,对情感教育进行调整和创新才显得更加必要。本文通过教学理念的调整,情感因素的挖掘,教学情境的创设,实际生活的结合这几个角度论述了情感教育开展的实践方法,充分尊重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也结合了语文教材的相关内容,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实践价值,能够作为教师的课堂参考。
        参考文献:
        [1]张春娟. 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的策略研究[J]. 中国校外教育(基教版), 2020, 000(005):95,97.
        [2]丁永辉. 基于情感教育的小学语文教学实践探索[J]. 中文信息, 2019, 000(003):13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