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建霞
山西省介休市连福镇南王里小学
摘要:从课程改革标准的实施以来,小学语文课程的教学发生了许多的变化,教师也不再只关注学生对于基础知识的学习质量,同时关注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朗读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发展情况。为此,笔者从自身的教育实践经验出发,提出如何在低年级小学语文课堂中开展朗读活动,促进学生朗读能力的有效提升的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朗读;方法;趣味
“朗读”活动是小学语文课堂中的重要教学活动之一,通过朗读,学生能够更好地体会文章中的情感,认读文章中的生字词,从而深入文本之中,提升解读的质量。但是,纵观当前低年级小学语文课程的教学情况,存在学生对于朗读活动兴趣不足,教师对朗读活动重视程度不高等问题,使得朗读教学始终得不到有效地落实,学生的朗读能力也一直停滞不前。所以,为了提高学生的朗读技能,让学生基于朗读完成对语文知识的深度学习,教师应当遵循学生的语言学习规律,采用渗透方法、趣味施教,以及营造情境等策略,逐步提升学生的朗读能力。
一、渗透朗读方法,引导学生掌握朗读技巧
在开展教育活动时,教师能够有效地认识到,当学生掌握了一定的方法后,学生能够更有序地开展学习活动,提高进行学习的质量。所以,在对学生进行朗读教学中,教师也应当提高自身的重视,对学生进行朗读技巧的讲解,以便学生在把握技巧中更有效地开展朗读活动。但是,在为学生教授了朗读技巧后,教师也应当认识到学生与学生之间是不同的,没有一种技巧适用于所有的学生,所以,教师也要让学生在统一的朗读技巧上添加自己的个性,从而找到更适合自己的朗读方式,在满足自身个性的同时,促进朗读能力的有效提升。
例如,在实际的语文课堂中,教师就可以通过朗读方法的指导,提升学生的朗读能力。首先,教师向学生讲解“以情带声”的方法,让学生认识到声音当中的情感并不是平白无故产生的,而是因为自身对于文章有了理解后,基于文章自然而然产生的,所以,在学生面对一篇文章开展朗读活动前,首先要做的就是对文章进行解读,理解文章中的内容和含义,以便萌发出正确的情感,并将情感融入到声音之中。其次,在学生进行朗读时,教师也要让学生始终在头脑中建立直观的景象,使得学生能够始终沉浸在文章中,更好地开展朗读。紧接着,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植物妈妈有办法》等教材当中的文章,让学生将掌握的朗读技巧应用在实际的文章朗读上,以便学生完成对朗读技巧的内化。
二、实现趣味施教,激活学生进行朗读动力
兴趣始终是维持学生开展学习活动的动力,结合以往的教育经验,教师不难看出,当学习活动较为有趣时,学生会因为对趣味事物的好奇心而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学生学习的积极心和主动性也被充分的调动了起来,学生的反应都十分的热烈。而当学习活动较为沉闷时,学生则会表现出消极的态度和疲惫的情绪,对于教师的引导的回应度也较低,以至于降低进行学习的动力。所以,为了让朗读活动有效地开展,教师也应当对朗读活动的实施形式进行趣味化的设计,以便学生在产生参与活动的热情中,主动地进行朗读,逐步提升朗读质量。教师还应该注意在进行趣味施教的时候,明确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进行游戏是为了达成学习目标,教师在学生进行游戏的过程中,应该时刻关注学生的表现,及时的纠正学生的错误,并且在游戏结束之后对于学生的表现作出评价,对于表现良好的同学进行及时的夸奖,从而以积极地评价促进学生朗读的兴趣。
例如,在指导学生进行《田家四季歌》这节课的朗读时,教师就可以创建“我们比一比”的游戏活动。
在课堂中,教师先为学生讲解游戏活动的规则:学生可以一人为一组,也可以几人为一组参与朗读比赛,对于朗读效果最好的一组,教师给予奖励。随后,教师将课堂的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开展朗读练习,在不断地重复中摸索出朗读的规律和技巧,更好地以朗读的方式表现《田家四季歌》这篇文章。在学生准备完毕后,教师为学生搭建进行表演的舞台,让学生以个人或者以小组的形式参与朗读比赛,在参赛者进行朗读表演时,其他小组进行打分,教师最后进行分数的统计,对于得分最高的一个小组获得胜利,教师将提前准备好的奖励发给学生,由此激励学生进行朗读。比赛的形式增加了学生进行朗读训练的动力,学生在进行比赛准备的时候都十分的积极,充分的调动了学生进行朗读的积极性。再如在进行《动物王国开大会》这一篇文章的学习的时候,笔者就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了角色扮演的小游戏,让学生们扮演狗熊、狐狸、老虎等,并且让学生在进行阅读的时候要有一定的动作,比如在读到“狗熊用喇叭大声喊”的时候,让学生也拿手做出喇叭状,如此有助于让学生完全沉浸于角色中,让学生读出动物话语中的情感。趣味施教有助于增加朗读的趣味性,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对于朗读的热情和积极性,增加了学生进行朗读的动力。
三、营造视听情境,切实调动学生朗读兴趣
引导学生开展有效朗读活动的最大难点就是学生与作者所处的环境之间存在差异性,使得学生无法真正地站在作者的角度进行朗读,也无法与作者产生感同身受的心境,而这一情况无疑拉大了作者和学生之间的距离,让学生在朗读时,情感始终不到位。而为了模糊学生和作者之间的界限,让学生走进作者的世界,教师就可以使用媒体技术为学生营造直观情境,变抽象为具象,让学生看到作者所见,听到作者所听,尽可能地靠近作者的情感,从而增进学生对于文章的理解,有利于学生进行有感情地朗读。同时,在学生进行朗读的过程中,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情感,教师也可以为学生进行配乐,使得学生在声乐的陪伴下,更加准确地调动自己的情绪,得到理想中的朗读状态。
例如,在《荷叶圆圆》这节课的朗读教学中,教师就可以通过媒体技术的配合,调动学生进行朗读的兴趣,提高学生进行朗读的质量。在课堂中,教师可以先为学生展示荷花池的画面,并为学生配上与荷花相关的音乐,让学生通过欣赏谈一谈自己的感受。随后,教师的将画面定格在荷叶的特写上,让学生对荷叶进行观察,并在头脑中产生对荷叶的印象。之后,教师借由荷叶的图片顺势向学生引入本篇文章,并让学生带着自己对荷叶的感受进行朗读。在学生进行第一遍进行朗读后,教师再为学生配上悠扬的声乐,让学生开展第二遍的朗读活动,使得学生在声乐的配合下,更加确切地感受到荷叶之美,并将自己的情感表达在朗读活动之中,提高朗读中的情感表达效果。再如在进行《村居》这一首诗的学习的时候,笔者为了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古诗,就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了一小段音乐,还为学生展示了诗中的情景:青草渐渐发芽生长,黄莺飞来飞去,杨柳的枝条在随风摆动,仿佛陶醉在景色中,孩子们放了学都赶快跑回家,趁着东风开始放纸鸢。通过进行情景的展示,学生们仿佛也都沉浸在这春景当中,笔者让学生想象作者在面对这样的情景的时候,内心的情感变化,然后让学生把自己当成作者,进行古诗的朗读。笔者营造视听情境,充分的激发了学生对于故事的理解,对于故事所表达感情的理解,激发了学生对于朗读的兴趣。
总而言之,小学阶段是学生形成个人习惯的最佳时期,语文教师应当抓住这一时期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以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提升朗读的能力,形成良好的朗读习惯。但是,教师也应当认识到,真正地实现这一目标并不是在简单地三言两句间就可以落实的,所以,在之后的语文课堂上,教师应当继续摸索进行朗读施教的策略,并进行不断地尝试,从而在形成体系中切实地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参考文献:
[1]崔梅.朗读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有效运用[J].西部素质教育,2017,3(24):251.
[2]张慧.浅谈小学语文课堂中的有效朗读教学[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7,14(12):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