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晶
吉林省第二实验学校 130012
摘要:在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也应该及时的进行调整。传统的课堂教学更加侧重于教师的机械讲解,学生几乎得不到自主学习的机会。这样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新时期教育改革的要求。本文将结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现状,分析现阶段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并就如何构建小学语文自主学习课堂教学模式提出几点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自主学习;策略
前言:小学语文作为小学阶段最为重要的一门学科,构建小学语文自主学习课堂有助于更好的维护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对此,教师就必须采取各种措施,及时解决现阶段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存在的各类问题,创新课堂教学形式,实现小学语文的有效教学。
1.现阶段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1.1教学模式落后
受到应试教育理念影响,一些教师错误的认为学生的考试成绩是教师工作的出发点与落脚点。这样的思想使得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并不会尊重学生的主观感受,只是一味地进行灌输式的教育。灌输式教育在短时间内可能对于提升学生的考试成绩有着一定的帮助,但是从长远来看,这类灌输式鉴于只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不利于学生摆脱对教师的依赖,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1.2学生学习兴趣不足
小学生年龄较小,如果语文教学趣味性不足,那么便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传统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师并不会去刻意的文教学的趣味性,而语文教学的趣味性不足,那么便很难吸引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例如在进行古诗的讲解时,古诗对于小学生而言,具有一定的学习难度,如果教师只是一味地在课堂上要求学生对古诗进行背诵,那么便很容易激起学生的反感。小学生的思维相对简单,一旦学生对语文学科产生方案的心理,也会影响到学生对教师的看法,不利于营造和睦的师生关系。
1.3缺乏有效的课堂互动
课堂互动作为语文教学中的一项重要教学手段,有效的课堂互动能够使学生感受自身在课堂中的价值,同时也有利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拉近师生间的距离。而在实际教学中,一些教师认为课堂互动只会浪费课堂时间,所以这些教师在课堂上所开展的课堂互动也只是流于形式。这样的课堂互动犹如隔靴搔痒,对于语文课堂教学的帮助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不仅占用了宝贵的课堂时间,也会影响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2.构建语文自主学习课堂教学模式的策略
2.1尊重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
为了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就必须在课堂教学中,明确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对此,则需要摒弃传统的教师中心观念,在课堂上为学生做好相关的服务工作。例如在讲解《七侓 长征》这首诗时,教师便需要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分析诗中的意象,对于学生难以理解的一些问题,教师便要及时帮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既可以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还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进而打造高效的小学语文自主学习课堂。
2.2因材施教,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每位学生都有着不同的性格特点,每位学生的学习基础以及学习方法也不尽相同。针对这一特点,教师便需要对学生产生足够的了解,并在课堂上有针对性的开展教学,实现因材施教。例如在学习《将相和》这篇课文时,教师便可以将根据学生的不同的特点,为啥布置不同的任务。对于一些口才较好的同学,教师可以指导这些同学分角色来朗读这篇课文;而对于一些具有表演天赋的学生,教师便可以引导这些学生来扮演课文中的角色,将课文改造为一场“舞台剧”。这样的教学策略,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同时也有利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2.3提升教师专业能力,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构建小学语文自主学习课堂不仅需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观念,还需要不断的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语文学科作为一门人文类的学科,语文教师的知识储备对于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例如在学习《两个铁球同时落地》这篇课文时,小学生可能并不懂得这篇课文中所隐藏的物理原理,所以教师需要具备一定的物理学基础,为学生解释两个铁球同时落地的原因。而在学习《圆明园的毁灭》这篇课文时,教师便需要为学生详细的讲解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的残暴罪行。如果教师的知识储备不够丰富,那么便会影响到课文的教学效果,也不利于激发学生的自主研究能力
结语:综上所述,现阶段我国小学语文教学还存在着很多问题,例如学生学习兴趣不足,课堂教学缺乏有效互动等。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教师便需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尊重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并尊重学生的性格特点,实现因材施教。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进而构建小学语文自主学习课堂。
参考文献:
[1]张齐. 如何构建小学语文自主课堂教学模式[J]. 赤子(上中旬),2015(02):180.
[2]朱为强. 探索模式下的小学语文自主课堂教学优化策略探讨[J]. 教育观察,2019,8(33):99-100.
[3]张恋. 小学语文“少教多学”高效课堂的构建[J]. 亚太教育,2016(33):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