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树辉
淮南市第二十四中学 安徽省 淮南市 232007
摘要:孟浩然的《夜归鹿门歌》被选入人教版选修课本《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并援引王维的《归嵩山作》作比较。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浅谈一下我的理解。
关键词:诗歌 比较 浅谈
在人教版的选修课本《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有一篇孟浩然的《夜归鹿门歌》。在习题三中,援引了王维的《归嵩山作》作比较,要求比较两诗诗境的异同。王维和孟浩然并称王孟,是盛唐时期山水田园诗的集大成者。王维的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孟浩然的诗“清淡自然,意境丰富”,这是后世人对两位大诗人的整体评价。
在《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一书中,有专门的赏析诗歌的指导性文章,如《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置身诗境 缘景明情》《因声求气 吟咏诗韵》。这些文章真的是高屋建瓴,对学生赏析诗歌富有指导意义的,可惜学生总喜欢忽略这些高大上的内容,而去追寻如何得分的小技巧。
比较王孟这两首诗的诗境,不妨先从知人论世谈起。孟浩然的这首诗,根据相关资料介绍,说是他隐居鹿门山时所作。孟浩然在隐居上到有点像山水田园诗派的开山鼻祖陶渊明先生,年轻的时候是很想出仕,做一番事业的。相关资料显示,孟浩然在25岁到35岁时,曾经漫游长江流域,广交朋友,干谒公卿名流,以求进身之机。或许因为孟的才华,的确有很多名流权贵与其结交并引荐。流传最广的大概是在王维府第偶遇唐玄宗一事吧,当然,对于这次偶遇有多个版本,但是偶遇的事情肯定是发生了。而且,玄宗皇帝还表示知道孟浩然很有诗才,并让他当场吟诗,很可惜的是,这位诗才高超、渴望出仕的大诗人,不知道是见到当朝天子心中紧张还是怎么回事。
竟然吟咏了《岁暮归南山》,其中两句“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更是惹恼了玄宗,彻底断送了仕途。
关于孟浩然在仕途上求进不得一事,我倒觉得更多的与他处事的性格有关,他身上有着李白一样的随性。失约韩朝宗一事办的实在不妥。韩朝宗身为高官,相约引荐,而孟竟然因为和朋友喝酒正在兴头上,失约于韩,这种随性而为的处事方式怎能求进呢?
事物总是一分为二的,求仕无果的孟浩然归隐鹿门山,恰恰成就了自己的诗才。在《夜归鹿门歌》中,“鱼梁渡头争渡喧”一句很值得推敲,这一“争”字写尽了尘世中的纷纷扰扰,仅仅是一次乘船过江,也是争先恐后,争出了喧闹之声。红尘中何事无争呢?对于孟浩然这样一个曾经干谒公卿名流,以求仕进的人,对这种红尘纷争,怕是体会深刻吧。从喧闹的渡头走入烟霭缭绕的鹿门山,不正是由尘世而归隐的真实写照吗?也许这种闲云野鹤,松涛烟霭的山居生活对他来说才是最适合的。只不过“岩扉松径长寂寥”中的“寂寥”二字似乎又透着无奈。
王维的《归嵩山作》应当是他早期的作品,中年后的王维,喜好佛理,诗中透着一股禅意。这首诗没有禅味,根据相关资料,是他早期辞官归隐时所写。从“车马去闲闲”的“闲闲”二字,以及“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中拟人化的描写,都让人感受到辞官后的王维心中是安宁闲适的,尽管颈联中“荒城”“落日”的意象似乎给人的感觉有些凄凉,但是并不影响整首诗的诗境。
与孟浩然人身经历不同的是,王维是的的确确走过仕途的人,后期还身居高位,还获得了王右丞的称号,颇有点大隐隐于朝的味道。或许是经历过仕途的曲折,王维这首诗中的归隐透漏着淡薄、安宁。而孟浩然的《夜归鹿门歌》虽然也是抒发隐逸情怀,却让人读出了无奈,似乎内心深处依然牵挂着喧嚣的红尘诸事。
参考文献:
[1] 人教版《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2] 萧涤非等《唐诗鉴赏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