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有效参与道德与法治课堂的策略

发表时间:2021/3/30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7月20期   作者:张向荣
[导读] 本文从五个方面出发,探讨了让学生有效参与道德与法治课堂的策略。
        张向荣
        甘肃省陇南市两当县西坡学校         甘肃省        两当县                742402
        摘  要:本文从五个方面出发,探讨了让学生有效参与道德与法治课堂的策略。
关键词:有效参与,课堂,互联网+,策略

  《道德与法治》是培养学生思想意识,人格修养、行为品德、法律素养的重要课程。新课程改革的核心就是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并给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强调自主、合作、探究,打破了以前的教师和学生的角色模式,倡导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组织者,引导者。在时间有限的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真正地动起来,要让课堂真正地“活”起来,那么如何才能做到呢?这就必须让学生切实有效地参与到课堂中来。我结合自己在课堂上的点滴体会和一些个人的看法谈谈让初中学生有效参与道德与法治课堂的策略。
一、轻松愉快的教学情境,是学生有效参与课堂的起点。
        初中的道德与法治课内容十分广泛和丰富,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心理健康等很多领域,但绝大部分内容都显得枯燥无味,如果教师用讲解的方式,很难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因此就必须想方设法创设新颖活泼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感受到学习这门课程的轻松和愉悦,从而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比如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中的民族精神,学生理解起来有点难度,可以就民族精神的内容每一个要点都用一个故事呈现出来,这样就降低了学生理解的难度,同时也加深了学生的记忆,更主要的是这种形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帮助学生全身心地参与到教学中,从而达到了积极有效地参与课堂的目的。
二、新颖巧妙的问题,是学生参与思考的先决条件。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没有质疑就没有创新,质疑是打开创新之门的钥匙。但要质疑,教师首先得设计出巧妙、多变的问题,来激发学生思考的欲望,并且要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思考,发现问题,探究问题,最终解决问题。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在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给以鼓励,给以点拨,给以引导。教师对课堂提问的设计一定要有层次性,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的问题,要尽可能地关注到每一个学生,从而使大家都能参与思考,参与课堂,得到发展。除此之外,教师对课堂问题的设计还要新颖得当,要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不能太平庸、单调,也不能太高深、复杂,使学生无法切入,就无法思考。最后,教师设计的问题还要富有时代气息,道德与法治课的内容都是与“时代”息息相关的,那么教师设计课堂提问的时候,也必须结合当时的时代特征,这样的课堂提问更能激发学生思考的兴趣,从而使学生积极参与,久而久之,学生的思考能力也就提高了。


三、民主和谐的探究氛围,是学生参与课堂的亮点。
探究是学生获得知识与能力的一种方法,也是新课程改革强调的学习方式。为了使学生获得良好的探究体验,教师就必须营造民主和谐的活动氛围,学生之间,师生之间民主平等地进行知识的交流与切磋。教师课前设计好问题,明确哪些问题做启发引导,哪些问题由学生自主讨论,可以3-----5人分组讨论,也可以同桌小范围讨论,让学生在小组内合作探究,要敢于面对问题,由于每个人思考问题的方式和角度不同,得出的观点也会不同,教师要鼓励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在讨论中弥补自己的不足,领悟和吸收别人的优点和智慧,从而体会参与的乐趣,分享成功。这样每个学生都有了亲历学习的过程,有了探究新知识的经历和获得新知识的体验,自然而然地就参与到课堂中来,并且能够培养学生参与课堂的意识,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互联网+”是学生参与课堂的助推器。
“互联网+”以其声、光、电的综合优势,不断地冲击着传统的教学模式。它有化静态为动态,化抽象为具体,化单调为丰富的功能,让道德与法治课突破了以前的单调与枯燥,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信息技术更加直观地理解教学内容,不但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而且提高了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道德与法治课中有些抽象的、难以理解的内容,通过“互联网+”优化处理后,以其具体、生动的画面或形象呈现给学生,比单一的听老师讲解强得多。而且它能调动学生的所有感官参与其中,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诱发了学生的好奇,激发了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徜徉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的身心都是快乐的,不但获得了新知,而且拓宽了视野,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无疑是锦上添花。
五、多元评价,是学生参与课堂的落脚点。
新课改要求我们对学生进行多元评价,不能单一的唯分数论,这极大地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评价有多种的方法,比如自我评价,根据学生对学习目标和要求的完成情况,让学生进行自我反思,自我教育,自我完善,自我超越,让学生欣赏更好的自己。还有相互评价,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利用同学之间的评价,发挥同伴间的相互影响作用,学生听到了同伴对自己的表扬、点赞,就会相互学习,相互提高。最后是教师的评价,第斯多惠说过:“教学艺术的体现不在于传授,而在于鼓励、唤醒和鼓舞。”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让学生通过激励产生勇气和力量,形成自信。一个充满希望的眼神,一个肯定的点头称赞,一个鼓励的微笑,一个肩头轻拍的动作,都是对学生莫大的鼓舞。好的评价,是魅力四射的,能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能唤醒学生更大的信心,能温暖学生疲惫的情感。通过各种不同方式的评价,让课堂充满了生命力,使学生更爱课堂。
结语:课堂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主渠道,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是学生提升学科核心素养的主阵地。在课堂上,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兴趣,让每一个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成为课堂的参与者、实践者、探索者、成功者。
参考文献:
         杨军  让学生有效参与课堂的策略          《中小学课程教材研究》2018.4
         龚霞“互联网+”背景下道德与法治教学初探  《中小学课程教材研究》2018.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