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发友
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市岑溪市水汶镇中心小学 543204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不断发展,在对寄宿生进行教育管理的过程中,教师也应当主动地采用强化独立意识,开展专项活动等策略,做好德育指导等措施,使得寄宿生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发展生存能力,形成高尚情操,并完成对道德品质内涵的内化,从而逐步形成高素质的人。
关键词:小学;寄宿学生;德育
高年级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然而,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在乡镇中许多学生的父母选择外出务工,导致了家庭中爱的缺失,继而使学生在道德品质方面的发展出现问题,不能沿着健康的轨迹成长。而随着德育教学理念在小学阶段的不断渗透,教师也开始意识到对学生进行德育指导的重要性。所以,作为小学教师,我们应当从寄宿学生的特点出发,给予学生人文关怀,并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思想观念教育,以便学生可以逐步形成正确的道德品质,发展高尚的道德情操。
一、强化独立意识,提高生存能力
独立生活意识,不仅是学生需要形成的道德品质素养,也是学生赖以生存的技能。在现代社会中,许多孩子都是父母眼中的“掌上明珠”,家长不舍得让孩子多做一点劳动,而对于一些乡镇的留守儿童,他们的爷爷奶奶更是采取溺爱式的教育,以至于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少之又少,学生的独立生活意识和生活能力也得不到有效地培养。所以,在高年级小学生寄宿期间,教师应当抓住机会对学生进行独立生活能力的培养,并引导学生形成独立生活的意识,以便学生可以改掉“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不良习惯,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
例如,教师可以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出发,对学生进行独立生活意识的培养。首先,在每天清晨,学生应当自己定闹钟起床,并在起床后自主完成洗漱活动和整理内务的活动,维持寝室的整洁。其次,学生应当合理地规划自己的学习时间和玩乐时间,以便在轻松的氛围中完成学习活动,享受学习的乐趣。紧接着,学生应当对自己的生活费用进行合理地规划,学会对自己的金钱进行管理,并形成正确的消费观念。此外,教师也可以将住宿的行为规范守则分发给学生,让学生根据守则中的要求,对自己的言行举止进行管理,从而主动地协调自身的言行,养成独立思考的能力和良好习惯,为学生的独立生活奠定良好基础。
显而易见,教师引导寄宿学生独立生活,并让学生对自己的内务进行整理,能够锻炼学生的独立生活能力,使得学生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以便学生在发展自身生存能力的同时,形成独立生活的意识。
二、开展专项活动,引导学生学习
在对五六年级的寄宿生进行德育指导中,教师应当意识到理论讲解在其中占据的重要作用,主动地为寄宿学生开展德育教学的专项活动,让寄宿生可以透过学习,提高对道德品质内涵的认识效果。然而,在实际为寄宿生讲解道德品质的内涵时,教师也应当认识到纯理论的内容,对于学生的理解来说具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教师应当变换道德理论的呈现方式,让寄宿生在不断变化的教学形式中,增强对道德品质知识的认识效果,从而逐步完成对高尚道德品质的内化。
例如,在对寄宿生进行互帮互助精神的培养中,教师可以先采用主题班会的方式,为寄宿生介绍互帮互助精神的存在价值,让寄宿生认可这一精神品质,并主动地生成学习这一道德品质的积极性。随后,教师从寄宿生身边发生的故事出发,为学生讲解实际案例,使得学生从具体的言行中认识到互帮互助精神的具体内涵。之后,教师可以为寄宿生播放一些展现互帮互助精神的影片,让学生以影片中的主人公为榜样,使得学生在模仿主人公的言行中,逐步助力自身互助精神的发展。紧接着,教师也可以根据寄宿生的学习和生活情况,为学生安排互相帮助的小组,使得学生内部形成互助的结构,以便学生在真正互帮互助中深刻理解这一道德品质,完成对这一道德品质内涵的内化。
不难看出,教师展开德育专项教学活动,能够让寄宿生集中精力对道德品质的内涵进行学习,从而促进高尚道德品质的渗透,帮助寄宿生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
三、规范管理机制,设定管理条例
建立科学、系统的寄宿生的管理机制,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提升综合素养,同时能够利于学生对自己进行管理,使得学生拥有良好的自主管理方向。然而,当教师直接为学生提出管理的条例时,会让学生形成被动感,以至于学生降低参与管理活动的积极性。所以,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到管理条例设计的活动中,以便学生在自主提出管理方案中更加主动地服从管理条例,大大提升寄宿管理的效果,促进学生良好习惯的形成。
例如,教师可以从学生日常的寄宿生活出发,为学生拟定情境,使得学生主动地提出管理条例。如在学生的寄宿生活中,学生每天都会制造出许多的垃圾,教师可以让学生想象一下,如果不对这些垃圾进行处理,那么学生的生活环境会变成怎样,使得学生从严重的后果出发,意识到应当对垃圾进行及时地处理,并将垃圾放入指定地点。随后,学生可以将这一内容列成管理条例中的一项要求,让学生可以始终以管理条例中的内容为方向,严格要求自己,主动地投放生活垃圾,保持寄宿生活环境的整洁性。
由此看出,教师改变寄宿管理条例的设定方法,让学生形成管理条例设定的主体,能够提高学生遵守管理条例的主动性,使得学生在积极服从管理方案中,更好地约束自身的言行,形成高尚的情操。
四、利用现代通讯,形成家校合力
对寄宿生进行德育指导,不仅仅是教师需要担负的责任,也是家长应当负担的义务,然而,对于五六年级的寄宿生家长来说,在将孩子送到学校后,他们就没有对学生进行教育管理的责任。显然,这种想法是不合理,会让学生缺失来自父母的指导。所以,在学生住宿后,教师应当积极地利用现代即时通讯技术,搭建与学生家长之间的沟通渠道,围绕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发展情况进行交流,以便围绕学生的情况,为学生设定针对性的教育指导措施,让寄宿生在教师和家长的双重指导下,改正自身的不良言行,形成高尚品格。
例如,教师可以利用微信这一即时通讯软件,建立聊天群,并将寄宿生的家长都拉到聊天群中,形成线上沟通的平台。随后,在学校发布德育教学的内容时,教师应当及时地将学校的德育指导措施告知家长,使得教师可以远距离地掌握学校的德育教学动态,跟上学校的节奏。同时,教师也可以利用微信中的一对一聊天功能,与家长建立一对一对话的方式,围绕学生的道德素养发展情况,与家长进行交流,了解学生的成长背景和家庭生活情况,以便结合家长的意见,更好地针对学生的情况,制定德育指导的方案,使得学生在精准性较高的德育指导方式下,不断地增强对道德品质内涵的认识效果。同时,教师也可以调动家长的主动性,让家长利用微信将学生的家庭表现情况讲解给教师,以便教师可以随时了解学生的动态,更好地调整寄宿生德育管理方案。
基于上述内容可见,现代即时通许技术,能够加强教师与家长之间的沟通效率,使得家长也参与到寄宿生的德育教学中,以便乡镇中的寄宿生在教师和家长的双重指导下,能够实现高尚道德品质的有效发展。
总而言之,对乡镇寄宿生进行高尚道德素养的培养,并非在三言两语间就可以落实的,而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所以,在未来对五六年级的寄宿生进行教育管理中,教师应当将德育教学放在关键位置,并围绕寄宿生的特点进行教育管理措施的调整,以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加深对道德品质内涵的印象,实现对道德素养的内化,从而逐步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更好地参与寄宿生活。
参考文献:
[1]杨成宝.农村小学寄宿生德育现状及管理对策[J].中国高新区,2018(09):119.
[2]邵莉. 农村寄宿制小学德育管理的现实困境和突破路径[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