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慧茹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东胜区学苑小学
摘要:教育的主体是学生,教师应该围绕学生的具体性学习情况和学习需求,展开教学,这样,教育才能够回归本质,达到最终的目的。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知识的教育时,需要将学生的主体地位进行有效的体现,以使得自身的教育能够符合实质,让自身的教育能够有效助力学生的发展。基于此,本文将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经验,从多方面研究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方法。
关键词:小学语文;主体地位;教学策略
在社会的不断发展下,人们对教育有了比较深入的认知,人们越来越意识到教育的实质,越来越重视教育的实施和应用。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知识的教育时,有必要对教育进行深入地研究,有必要以学生为主展开教学,使得学生能够成为教育的主体,让学生能够在教师的指引下,更好地进行知识的学习,促使学生获得更好的发展。基于此,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对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方法进行研究,希望能够助力教育的发展。
一、明晰学生兴趣爱好,展开教学
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知识的教育时,需要多多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依据学生具体性的兴趣点,有效展开教学,使得自身的教学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比较积极且主动性的进行语文知识的学习。
如,《松鼠》这篇文章是对松鼠这一种小动物的生动性的介绍,在讲授这篇文章时,笔者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便会多多与学生进行沟通,了解学生对一些视频、图片等生动性资源的喜爱之情,并会以此为基础,借助信息技术对学生进行教育。备课阶段,依据教育内容,笔者会在互联网上搜集与松鼠这种小动物相关的图片和视频资源,将这些资源进行一定的汇总和整合。课堂上,对学生进行知识的教育时,笔者便会借助信息技术向学生展现自己所搜集的资源,促使学生借助视频和图片资源所展现的生动性的画面,直观性地了解到松鼠这一种动物,让学生积极进行知识的学习,促使学生因此能够取得良好的知识学习效果。
二、了解学生发展需求,拓展教学
当下,学生的发展需求丰富多样,简单性的知识教育,已经难以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知识的教育时,有必要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以充分地了解学生的发展需求,对学生进行拓展性的教学,使得学生能够因此获得综合性的发展。
如,学生需要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需要建立良好的三观,以使得自身更好地做人做事,让自身健康的成长。依据学生的发展需求,笔者便会强化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在讲授《圆明园毁灭》这篇文章时,笔者便会深入地研究文章内容,带领学生掌握本篇文章所展现的内容的背后的故事,并以此向学生渗透爱国主义教育,让学生逐渐地建立起良好的爱国意识,使得学生逐渐地形成良好的爱国主义精神,让学生因此获得更好的发展。当然,笔者还会依据学生的发展需求,有效展开合作式教学、探究式教学、情境化教学等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使得学生在这样的教学方法的指引下,获得比较综合性的发展,让笔者能够顺利的达到教育的目的,能够有效促进学生的发展。
三、掌握学生学习水平,分层教学
学生的学习特点不同,知识学习的水平不一。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知识的教育时,要想以学生为主体,展开教学,就有必要充分地了解到学生学习水平的不一性,有效实施分层化教学手段,让学生接收到良好的教育,使得自身的学习水平因此能够获得有效的发展。
笔者在进行知识的教育时,便会多多研究学生的学习水平,会深入到实际的学习情景中,明晰学生的语文试卷解答情况、了解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掌握学生的课堂问题解读前啊情况等,在充分地研究了学生所具备的这些内容后,笔者便会评估学生的学习水平,将学生划分为优等、中等、有潜力这三个层次。在明细号学生所处的层次后,笔者便会依据学生具体性的学习水平,对学生有效展开教学。如,以向学生布置课后作业为例,笔者会依据教育内容和学生具体性的学习情况,布置三种难度的课后作业。处在有潜力层次的学生,将会接收到笔者所设计的简单性的知识的记忆的课后作业;处在中等层次的学生,将会针对性的进行与所学习的知识相关的习题的解答的课后作业;处在优等层次的学生,将会做一些能够发展自身思维的课后作业。这样,不同的学生能够接收到不同的课后作业,能够在课后作业解答的过程中,使得自身获得思维的有效发展,让自身获得更好的能力的提升。
综上,处在小学阶段的学生需要做好知识的学习,这样,才能够巩固好基础,更好地应对之后的知识的学习。语文是小学生所需学习的基础学科,小学语文教师需要紧紧抓住学生所处的阶段,需要意识到教育的实质,将自身的教学理念进行有效的优化和革新,将学生作为主体,采用比较合理性的策略对学生进行教育,促使学生做好知识的学习,让学生好好学习语文知识,让学生的语文水平获得发展和提升,使得教师能够顺利的达到教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董国艳.快乐与快乐的碰撞——小学语文良好课堂氛围的构建[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4(03).
[2]刘伟龙.小学语文有效教学策略探讨——基于QAIT模式[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