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统编教材单元解读有效途径的探究

发表时间:2021/3/30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7月20期   作者:马治娟
[导读]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注重整体性,教材的结构是分单元组织教学,不管是教学内容和还是知识体系
        马治娟
        陕西省汉中师范附属小学 723000
        摘要:统编小学语文教材注重整体性,教材的结构是分单元组织教学,不管是教学内容和还是知识体系,较以前人教版课文有了很大的变化。每单元导语明确语文要素,明确本单元的主要学习目标,带有一定的概括性和方向性。只有精准透彻的了解语文要素的内涵,细化为清晰而具体的学习目标,才能用好书,教好课。基于以上对统编版教材的分析,为了有效落实单元语文要素,笔者以统编版五年级下册为例,浅谈对单元解读的几点做法。
        关键词:小学语文;单元解读;有效途径
         
         一、纵向对比 理解单元要素
         首先通过纵向对比,理解单元要素应该是教研活动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比如: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语文要素:学习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不同年级有不同要求,第一学段———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到第二学段———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具体感受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语言,到第三学段———能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感受,领悟其形象,情感语言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三个梯度的跨越,教师要精准分析,准确定位不可拔高,也不可降低。本单元集中人物描写,聚焦写作方法,把阅读经验与实践表达有机结合。只有在充分理解单元要素内涵的基础上才能进行对单篇课文的解读。
         二、精准定位 解读单篇课文
         在解读单篇课文时,要紧紧围绕语文要素,充分挖掘文本,一篇课文可挖掘的内容很多,如果面面俱到,40分钟是讲授不完的,老师不能没有目标的解读,要围绕单元语文要素找出可以学习的内容,运用资源。课后习题、课文插图、导语等都是帮助教师了解编写意图的途径,关注助学材料,能够帮助教师有效的落实教学目标。
         如:第八单元人文主题是“幽默智慧”,语文要素是感受课文风趣语言,看漫画,写出自己的想法。《手指》一文是本单元第二篇课文,作者丰子恺用风趣幽默的语言介绍了五根手指的不同特点,教师可以根据课后习题为抓手,展开教学。
         
         1、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圈画关键词句,说一说五根手指的不同姿态和性格,都有什么作用?
         2、以课后第二题为例,品读文字,重在感受文章语言的风趣幽默。想一想作者运用了什么方法表达的?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引导孩子感悟比喻、拟人、设问排比、等修辞手法运用的巧妙。
         3、及时的读写迁移,让学生仿照课文的表达手法,任选身上的五官中的一个,写几句话,再相互交流点评修改。
         4、最后引导学生认识:五根手指各有所长、各有所短中,团结就是力量,这一道理。

并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想一想五根手指分别代表了生活中的那些人?
         以上的设计教师紧紧围绕课后习题,提取有关信息展开教学,学习过程清晰、训练扎实有效,巧借课后习题,能帮助我们精准定位教学目标,落实语文要素,使课堂教学更高效、扎实和有序。
         三、深入分析 课文之间联系
         教学时,教师还应分析课文之间的关系,如:人物描写一组 《摔跤》(动作描写)《他像一课挺脱的树》(外貌描写)《两茎灯草》(神态描写)、《刷子李》(正面侧面描写)习作例文《我的朋友蓉蓉》运用多个事例表现人物特点,每个事例所采用的细节要各有侧重,不可平均用力,选择的典型事例之间要有关联,需要一个像“信”的线索,将事例连贯在一起。习作例文《小守门员和他的观众们》写一群人需要将它们放置在一个事件当中,其二,写一群人不能平均用力,要突出重点人物,其三,重点人物描写细节多一些,其他人物侧重一个细节即可,所写细节必须符合人物身份。这一系列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最终都指向写作《形形色色的人》。
         四、横向研读 板块要素衔接
         通过对比研究,我们发现课文之间不是平行的,精读课与略读课之间的联系是非常紧密的,瞻前顾后的梳理出前后要素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找出异同才能准确定位要素落实的程度,便于老师更好的实施教学。
         比如: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为名著单元,这一单元的语文要素为“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这就需要对名著中人物的了解与把握。第四单元的语文要素是“通过课文中动作、语言、神态体会人物内心”而且单元习作“他     了”的要求中有提到“尝试运用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表现人物内心”。在学习第五单元时,可以再次对照关联,再学习描写人物基本方法的同时,也对,第二单元阅读名着中把握人物性格,进行深化和提高。第五单元也是对第四单元的一个延伸和提高,而第六单元,要求了解人物思维过程,把事情发展变化过程写具体,又对写作有了更要更细化的要求。可见,单元之间,板块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并不是独立的个体。所以,老师在备课时要能够关注单元要素的联系,有效衔接各单元的训练点。只有发现他们的异同,才能彰显单元的一个整体思路,一本教材的总体框架。
         总之,教师只有多方位的解读教材,结合课文内容,找出 “隐性”的训练点,层层分解语文要素,有针对、有选择地设计有效的教学活动,展开语文课堂实践探索,找准单元的着力点,明确文本的训练点,为师生学前点拨引领、学中辅助理解、学后巩固提升,提供了有效的支持和帮助。
        
        参考文献
        【1】何捷.一篇一篇解读统编(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20.06
        【2】刘荔.教材资源莫忽视---部编小学语文教材课后练习的有效使用(J).小学教学研究,2017(28):18-21
        【3】连忠友.聚焦课后习题 落实语文要素(J).小学语文教师,2019.0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